張利斌,徐妍焱
(中南民族大學 經濟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在過去一段時間里,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依靠思想政治類課程完成[1]。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種社會思潮撲面而來,高校也成為各種意識形態傳播的交匯地和角力場[2]。在現階段多種意識形態傳播與競爭的新形勢下,單靠思政課來進行思政教育已不能滿足價值引領需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得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3]。
《風險管理》課程是經濟管理學科的核心課程之一,講授內容涉及很多領域,其中包括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等。由于西方國家與中國意識形態存在差異性,在“理性人”假設下,學生容易唯利是圖,不利于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4]。如何在課程講述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在講述風險管理專業知識的同時,達到育才與育人并重的目的,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探究。《風險管理》是中南民族大學2020年度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該課程結合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保險學專業實際,以培養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保險學專業型人才為目標,將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在教學設計與實踐兩方面進行了探索,形成了一些做法,獲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課程思政”理念自提出以來,備受重視,高校廣泛開展課程思政實踐和探索。但從現有狀態來看,國內很多高校課程思政未落到實處,工作流于形式[5],制度安排跟進較慢,組織培訓未能跟上,課程思政在執行上重視度較低。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思政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而各類通識課、專業課在具體的人才培養實踐中,往往存在互不相通、各自為政的現象[6]。因此,在專業課程轉軌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協同并進途中,專業課教師思政教育經驗相對欠缺,在思政元素挖掘上較困難,容易使得課程思政僵硬化、形式化,削弱了隱性教育效果[7],難以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風險管理》作為中南民族大學校級示范性課程思政課程,不僅要求學生獲得扎實的專業知識,更要求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本課程確立了如下目標:第一,培養學生職業道德修養,使其成為德才兼備的風險管理與保險學專業人才。第二,學生能夠掌握風險管理基本理論知識,做到靈活運用。
在人才培養體系中,包括育人與育才兩方面。育人指對人以德性為內核的精神境界的塑造,育才指對人以能力為內核的技能手段的培養[8]。育人與育才協同并進才能源源不斷地為社會提供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人才。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以育人為主的思政課與以育才為主的專業課相分離,整體育人效果相對較差,人才培育質量受影響。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思政教育受到重視,倡導在專業教育中植入思政教育,育人的重要性凸顯。《風險管理》課程為此專設思政板塊,以此彰顯育人與育才并重的教育理念。為取得理想的思政教育效果,本課程投入了一定的時間及資源。首先,思政板塊設于每次課課中,用時為10 min。其次,為保證思政課堂效率與活力,專設8人的助教團隊,以協助課程教師共同管理課堂。第三,為豐富內容提高育人效果,避免課程思政僵硬化、形式化,思政板塊的主講人多元化,可以是課程教師、本專業學生、經濟學院教師及其他學院師生等。
為豐富教學手段,本課程避免使用單一方式授課,采取了故事會形式,以講故事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手段包括播放視頻、PPT放映以及口述等。在故事分享結束后,授課者通過現場提問、現場互動以及課后反饋等形式進行思政成效調研。
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風險管理》課程思政內容由專業課程相關案例、與專業課程緊密相連的時事政治社會熱點等內容構成。
《風險管理》思政板塊一方面圍繞《求是》雜志中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中相關要求開展,如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等[9]。另一方面深入挖掘《風險管理》課程內在思政元素,尋找思政切入點,在有形的專業知識教育中進行無形的價值引領。具體實踐方案如表1所示。

表1 《風險管理》課程思政內容
本課程結合《風險管理》專業特點,進行了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實際行動落實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因地制宜生成了較高質量的思政內容。開設思政板塊,采用豐富的教學手段,活躍了課堂氛圍,提高了學生參與度,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并重。課堂現場反饋與學期期末反饋了解到大部分學生對思政板塊的內容及形式感到滿意,尤其是對多元化主講人的講述、助教們的精心準備印象深刻。《風險管理》課程思政對學生人格的塑造也產生了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