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邦輝,陳冉妮,潘 瓊
(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高職院校的教育改革,需要將產教融合、協同創新等作為基礎[1],課程建設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而教材是保障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的關鍵,是教學過程的載體,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基本工具,教材的應用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2]。在深化產教融合的背景下,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通過校企合作,探索 “清潔生平審核”課程新型態一體化教材改革的新思路,所謂“一體化教材”也稱作“立體化教材”或“多元化教材”,是指依托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明確人才培養目標,以紙質教材為基礎,把多媒介、多層次、多用途和多形態的教學資源以及多種教學服務融為一體的結構性配套教學出版物的集合[3]。新形態一體化教材是產教融合辦學項目的物化成果,有利于保障多種環境下的教學質量[4]。
實踐證明,清潔生產在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和助力污染防治攻堅戰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清潔生產審核課程成為了生態環境類專業必開的核心課程之一。從“理論教學”“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三個方面培養學生推行清潔生產的技術能力。本教材編寫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以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為組織形式,強調清潔生產審核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的目標,注重清潔生產審核師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力求表現形式新穎。
《清潔生產審核》(ISBN9787122300126)教材2017年9月由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3年來,在產教融合背景下通過教學改革,不斷完善教材內涵建設,逐步形成新型態一體化教材,已成為北控水務學院“產教融合”辦學項目的物化成果之一,該教材2020年被認定為湖南省級職業教育優秀教材,并推薦參選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全國優秀教材(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類)。
教材編著隊伍缺乏校企合作思維是導致教材的編制與選用存在教材與專業標準對接度不高、教材更新速度跟不上行業發展的問題[5]。《清潔生產審核》教材編寫團隊由學院骨干教師和一線技術骨干“雙團隊”共同組成,編寫團隊現有專兼職教師10名,其中專職教師7人,兼職教師2人。編寫團隊成員90%具有“國家清潔生產審核師”執業資質,近5年期間,團隊教師在化工、陶瓷、機械、建材等諸多行業開展了大量的清潔生產審核咨詢服務,有著深厚的專業知識和審核經驗。教材編寫團隊貫徹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原則進行教材設計、編寫與資源開發,以培養“清潔生產審核師”為目標,全面對接課程教學標準,培養能夠從事清潔生產審核咨詢、企業清潔生產化改造和綠色制造生產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當前,很多高職教材整體布局、頂層設計、系統建構相對欠缺,體系缺乏統籌,而反映出教材內容的設置不夠系統[6],而自編的應用型教材是重構應用型課程很好的選擇[7]。《清潔生產審核》教材全面對接課程教學標準,以培養能夠從事清潔生產審核咨詢、企業清潔生產化改造和綠色制造生產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將教材整體結構設計為5大模塊10個項目27項任務。以崗位任務確定5大模塊,包括審核準備、審核實施、審核方案、審核成效、審核驗收,形成清潔生產審核課程模塊化遞進式的實踐教學體系;每個模塊設計2個項目,共計10個項目,分別為審核基礎、籌劃與組織、預審核、審核、方案產生與篩選、方案可行性分析、方案實施、持續清潔生產、審核報告編制、審核報告驗收、循環經濟與低碳經濟,項目對接工業企業清潔生產審核程序,培養核心職業素養;每個項目設計2-5個任務(問題),共計27項任務(問題),各任務輔以真實豐富的企業審核案例,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圖1)。

圖1 清潔生產審核課程結構
教材配套數字化教學資源,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和豐富的清潔生產審核案例庫,再現企業實踐情景,使教材更加情景化、動態化;另外,增加職業教育素養內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教材的要求,同時融入思政元素。
教材內容采用“一線兩點”,即以能力培養為主線,連接知識點和技能點[8]。《清潔生產審核》教材內容采用直線式編排設計,以清潔生產審核程序、評估及驗收為教材主體框架,內容環環相扣、直線推進、不予重復,將每個企業項目實施分解為一系列的任務,以多個任務的形式展開,任務細化為具體程序,分解知識點和項目的解決要點,每個任務知識點,輔以真實案例素材講解,培訓學生開展清潔生產審核的技術能力。
課程內容的組織與設計并非一成不變,而要根據社會經濟形勢的變化、人才需求的變化等因素及時做出調整與優化[9]。教材內容反映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選取整合了食品企業、制藥企業等典型企業的案例,教材結構反映生產過程,體現項目化教學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教材還要在每個單元具體運用中明確技能與知識的切入點[10]。以某陶瓷-電瓷企業為例,在預審核階段需完成6個任務,即:任務1企業基本概況的梳理,任務2廠區平面布置圖和工藝流程圖的繪制;任務3原輔助材料、能耗和產排污現狀分析;任務4清潔生產對標分析;任務5確定審核重點和設置清潔生產目標;任務6提出預審核階段清潔生產方案,使學生掌握預審核的工作程序,掌握《陶瓷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等規章制度,實現教學目標的達成。
本教材建設團隊由學院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和現場技術人員共同組成,校企密切合作,共商教材框架及內容,教學設計科學實用。教材適用對象包括校內環保類專業教師、學生以及校外從事清潔生產相關工作的企事業單位人員,同時也適于非環保專業學生和社會學習者。
本教材內容由校企組成的課程團隊科學分工、共同建設,教材結構以真實生產項目、典型工作任務等為載體,將多個真實的企業清潔生產項目實施分解為一系列的工作任務,形成了工作手冊式教材,以多個任務的形式展開,任務細化為具體程序,分解知識點和項目的解決要點,體現項目化教學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合作企業利用清潔生產教材及線上資源開展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企業員工培訓,至今湖南產學研公司等3家校企合作單位已組織員工培訓3次,培訓員工30人次,有效提升了員工的業務能力,強化了開展環保服務的專項技能。教師通過引用資源庫課程資源創建了智慧職教MOOC課程以及職教云個性化課程,實現了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翻轉課堂”教學,實現滿足了“互聯網+職業教育”發展需求。
產教融合典型工作崗位分解,實現核心能力構建實踐課程體系[10]。通過清潔生產教材的編制,深化校企合作關系,使師生收獲更多的實踐知識與能力,也為企業技術人員增長理論知識,實現理論與實踐互補。另外,借助校企合作,課程教學過程中也得以及時補充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整合了食品行業、制藥行業等15個行業的案例,精心設置了19個實訓項目,每個項目的內容編排都按照項目式教學法進行,包括項目目的、項目任務、項目分析、項目實施、項目評價、項目拓展、知識鏈接等,按照職業崗位工作過程的邏輯,以項目為載體組織教學單元,體現模塊化、系列化、項目化。
該校教材使用量超過1300本,該清潔生產與減排技術、環境工程技術、資源綜合利用與管理技術、給排水工程技術、環境評價與咨詢服務等專業從2018年開始選用本教材。從近3年的教學效果數據分析,學生查看清潔生產審核案例參與率超過90%,測試任務的參與率達85%,知識目標達成度為80%,學生對教學環節的滿意度調查在92%以上,實訓項目學生自評、互評以及教師總評分別為87.1分、89.1分和93.6分,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規范和職業精神。從師生對教材適用性評價分析,師生對教材適用性(滿足)認可度高達93%以上。
外校教材使用量超過2300本。根據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管理系統的銷售數據,本教材使用高校數已有30所,因部分銷售數據(約500本左右)無法確定使用單位,實際使用高校數要超過30所。使用單位包括23所高職院校,7所本科院校,這充分說明本教材有較好的適用性。
本教材編寫采用校企共商共建共用共育的模式,教材內容基于清潔生產審核師工作崗位,設置5大模塊10個項目27項任務,配套開發信息化教學資源,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有效融合清潔產業的工藝技術和環保院校的教學資源,為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培養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