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章立, 林 錚, 傅松維, 田義洲
(1.舟山市中醫院檢驗科,浙江 舟山 316000;2.舟山市中醫院腫瘤科,浙江 舟山 316000)
原發性結直腸癌是我國較為常見的消化道腫瘤之一,發病率和死亡率在男性腫瘤患者中分別居第4位和第3位,在女性腫瘤患者中分別居第5位和第4位[1]。目前,國內外已建立多種結直腸癌風險預測模型,用于篩查高危人群,評估發病風險,以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2]。結直腸炎癥的患病時間、嚴重程度以及闌尾切除史、家族史等均是結直腸癌的風險因素。另外,糞便潛血等既是結直腸炎的癥狀也是結直腸癌的癥狀,但在2種疾病的相關模型中,糞便潛血的權重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建立從慢性結直腸炎患者中鑒別出結直腸癌患者的風險預測模型尤為重要。為此,本研究擬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建立本地區慢性腸炎患者發生結直腸癌的風險預測模型,為臨床慢性結直腸炎患者的結直腸癌早期篩查提供一定的依據。
選取2011年1月—2020年7月舟山市中醫院原發性結直腸癌初診患者102例,其中男65例、女37例,年齡(71.00±12.50)歲,所有結直腸癌患者均行腸鏡檢查,并經病理學確診。選取舟山市中醫院同期慢性腸炎患者100例,其中男46例、女54例,年齡(57.10±12.97)歲,所有慢性腸炎患者均經腸鏡檢查排除結直腸癌。
收集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糞便潛血檢測結果、結腸息肉史、慢性腹瀉、家族史等。采集所有患者空腹靜脈血,采用UniCel DxI 800免疫分析系統(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及配套試劑檢測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及糖類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將所有自變量轉換成二分類變量,將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列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得到聯合預測概率,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評估聯合預測概率診斷結直腸癌的效能,計算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約登指數。預測模型建立完成后進行bootstrap內部抽樣,采用R語言軟件中的Resource Selection包進行Hosmer-Lemeshow擬合優度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性別(男性)、年齡>50歲、糞便潛血陽性、結腸息肉史、慢性腹瀉、一級親屬腸癌史、闌尾炎或手術史、膽囊疾病或手術史、慢性便秘史、吸煙史、飲酒史、CEA>5 ng/mL、CA19-9>35 U/mL均是結直腸癌的風險因素(P<0.05)。見表1。

表1 結直腸癌風險因素的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上述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列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中。結果顯示,除性別(男性)外,其他因素均是結直腸癌的風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結直腸癌風險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各因素“是=1、否=0”納入回歸方程,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建立聯合預測模型,方程為Logit(P)=0.915(年齡>50歲)+1.971(糞便潛血陽性)+0.755(結腸息肉史)+1.334(慢性腹瀉)+0.887(一級親屬腸癌史)+0.686(闌尾炎或手術史)+0.817(膽囊疾病或手術史)+0.580(慢性便秘史)+1.108(吸煙史)+0.852(飲酒史)+1.607(CEA>5 ng/mL)+1.192(CA19-9>35 U/mL)。采用bootstrap抽樣進行內部驗證,Hosmer-Lemeshow擬合優度檢驗結果顯示,該模型擬合良好(X-Square=8.451,P=0.35)。
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聯合預測模型診斷結直腸癌的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AUC)為0.906,最佳臨界值為5.873,敏感性為80.39%,特異性為86.00%,陰性預測值為81.43%,陽性預測值為85.17%,約登指數為0.66,診斷效能均優于各單項指標。見表3、圖1。

表3 聯合預測模型與各單項指標的ROC曲線參數

圖1 各項指標單獨和聯合預測模型診斷結直腸癌的ROC曲線
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研究其流行病學特征和危險因素有助于疾病的篩查和預防。糞便潛血檢測對于腺瘤息肉和結直腸癌的篩查有一定的價值,但臨床常用的化學法易受還原物質干擾,導致其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低,僅為60%,因此只能作為參考指標[3],而最新的采用抗人血紅蛋白包被的免疫潛血法避免了動物蛋白的干擾,提高了檢測的敏感性和特異性[4]。此外,既往疾病史與結直腸癌的關系較為復雜,目前普遍認為慢性腹瀉、直腸息肉、慢性便秘是結直腸癌的早期癥狀[5]。本研究結果也顯示,這些因素是結直腸癌的危險因素。還有研究者認為,慢性闌尾炎可能也是結直腸癌的一個臨床癥狀,而合并闌尾炎的結直腸癌往往會被忽視,延誤診治,影響預后[6]。家族史也是影響結直腸癌發生的重要因素。有研究結果顯示,一級親屬中有1人患有結直腸癌,該個體的發病風險升高約2倍,若有多名親屬患有結直腸癌或確診年齡在50歲之前,則該個體的患病風險明顯升高[7]。這與本研究結果(單因素Logisitc分析結果顯示一級親屬腸癌史的OR=2.496)基本一致。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膽囊疾病或手術史與結直腸癌有一定關系,原因可能是膽囊切除后膽汁進入腸道,其中的初級膽汁酸與腸道菌群接觸增多,膽汁被細菌分解后生成具有致癌作用的次級膽汁酸,提高了結直腸癌的發生風險[8]。相對于臨床指征,CEA和CA19-9的OR值更高。因此,血清腫瘤標志物的篩查意義更大,有必要在人群中廣泛開展。
結直腸癌危險因素的風險權重在不同國家或地區存在一定的差異[9-11]。因此,本研究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評估不同的結直腸癌風險因素,以得到本地區結直腸癌各風險因素的權重,建立具有本地區特征的結直腸癌預測模型。本研究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聯合預測模型的AUC遠大于各單項指標的AUC,且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高。但該模型只是一個基于回顧性研究的預測模型,尚缺乏前瞻性隊列研究的驗證,后續將繼續擴大樣本量,進行前瞻性隊列研究,以驗證該聯合預測模型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