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至2005年是中國羽毛球隊男雙、混雙選手,2004年湯杯冠軍隊成員,2005年蘇迪曼杯冠軍隊成員,單項最好成績是2003年世錦賽第三名(與趙婷婷搭檔)。2006年8月開始出任教練,先后在國家少年隊、國家青年隊執教女隊。2008年10月開始,擔任中國羽毛球隊女雙主教練,期間趙蕓蕾/田卿奪得2012年奧運會冠軍,于洋/王曉理多次獲得世錦賽冠軍。
上一期,我給大家介紹了國家羽毛球隊賽前準備的一些情況。接下來,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我們在賽前適應比賽場地的一些經驗。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訓練和比賽是不一樣的。”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可以從多方面去解釋。首先是心態,訓練和比賽的心態。運動員在正式比賽中更在乎輸贏,在乎結果,想贏怕輸是一種極其普遍的比賽心態;而訓練中可以不斷試錯,不那么在乎輸贏,心態放松,往往比較容易達到理想的狀態。關于比賽心態的話題,我們另外找機會探討。
其次就是環境的變更。我們長期在國內幾個固定的基地集訓,對訓練場地的一切都非常熟悉,空間大小、風向等等都非常適應。比如在北京的國家隊訓練場地,空間不大,高度合適,彈性很好的木地板鋪上塑膠場地,沒有風向。我們在館里打球,擊球的聲音回響也很舒服,指哪打哪的感覺非常好!在這么好的訓練館里打出來的水平,我們想當然地以為,去到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比賽館都一樣可以收放自如,隨心所欲?那我們就錯了。

歐洲的比賽館,除了伯明翰全英公開賽的比賽館比較大之外,其他的比如德國、瑞士、荷蘭、法國等地的比賽館都不大,容納的觀眾也不會很多,風向也不會太明顯。但有許多情況是我們平時遇不到的,比如德國的場館,正對比賽場地的觀眾席座椅顏色是明黃色的,很容易看不清球;法國的比賽場地,場邊的廣告牌是液晶滾動顯示,不同的廣告會發出不同顏色的光亮。此外,有些場地的燈光正好安裝在后場邊線上空,抬頭就是燈。
到了亞洲的比賽場地,情況是反過來。除了印尼雅加達著名的塞納揚體育館比較小之外,大部分亞洲場館的面積都很大,空間大,會有空氣的對流產生風向,加上空調的作用,我們在比賽過程中會面對順風、逆風、側風等風向的影響,在控制球上要額外投入精力。
風向是影響運動員正常發揮水平的重要干擾因素,很多運動員一打有風的球館就不舒服,有顧忌,多了一分焦慮。還有球速,賽會裁判長選擇比賽用球的球速,歐洲大部分用球都偏慢,攻守的轉換會比較多,亞洲的比賽場地因為受到風向的影響,運動員在比賽中失誤會多一些,拍數相對會少一些。
綜上所述,我們的隊員出國比賽,適應比賽場地很重要。充分適應了,確保自己能夠發揮訓練水平,才能夠在比賽中摘金奪銀。
以雙打運動員為例,我們適應場地,通常是打幾拍高球,感覺風向、球到不到位,同時也判斷一下比賽用球的快慢。找到感覺后,就轉入挑球的練習。防守中重要的一環就是挑球,根據場館隋況和球速調整一下出手的力度,感知空間。吊球、殺球等簡單打幾拍,再進入抽擋。把各項技術都打一遍,經驗豐富的隊員只需要幾分鐘的適應,然后就迅速進入實戰,進行全場的對抗練習,綜合地去適應場地環境和比賽用球。
另外,頻繁交換場地,一塊場地的兩邊不同,相鄰的兩個場地也不同。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即面對同一個方向的兩片場地,這片場地打過去是順風,另一片卻是逆風。因為上場比賽的場地安排是隨機的,所以我們每一片場地的情況都要了解,心里要有個底,這樣上場才會應對自如。
我發現,單打運動員對風向的敏感程度遠遠高于雙打隊員。打單打的隊員經常會在適應場地期間不斷向其他隊員詢問、確認風向情況,因為單打比賽中高球、挑球、推球的比例比較高,精細的控制必須把風向考慮進去。
面對多變的環境,我們需要制定不同的策略,適應客觀條件,利用好場地。因此,我們有針對風向的順逆風戰術,有應對燈光的辦法等等。當年在日本公開賽上,單打名將陳剛因為場地燈光刺眼,干脆戴上墨鏡比賽,這一故事流傳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