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蒼黃百年路,信念如磐一脈承。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置身“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雄健的精神”支撐。2011年版《歷史課程標準》明確規定:“繼承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初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增強歷史責任感。”當下,學習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已成為中學生求知領域中的熱點,對中學生進行黨史教育,也成為學校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的重點。無疑,中學歷史教育承擔著這樣的使命和責任。
現在我就以歷史課滲透為抓手學黨史,淺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部編版《初中歷史》要求在中國近現代史教學中,要“感悟近現代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進行的英勇奮斗和艱苦探索。知道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道理,從而堅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念。”而要落實這一教學目標,關鍵在于緊扣課標,立足教材,優化教學方案。因而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本質和精華是加深黨史學習,提高教學水平的關鍵。
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需要注意黨史教育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在依靠群眾、聯系群眾,為人民謀利益的過程中,形成了艱苦樸素、英勇頑強、不怕犧牲、前赴后繼的斗爭精神,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并注意搜集紅色小故事,鼓勵學生向革命先烈學習,樹立遠大志向,讓黨的優良傳統在學生心中扎根,讓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世代相傳。
中學生處于感性認識階段,辯證看待歷史問題的能力不強,認知水平相對有限。因此,黨史教育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黨的重大歷史事件。如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南昌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的成立等,使青少年知道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中所經歷的艱辛和曲折,領悟革命果實的來之不易。二是黨的重要領導人。如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牢記他們的豐功偉績。三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的革命和建設成果。如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三大改造、“一五計劃”、改革開放、“一帶一路”等。通過大量史實學習,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中體會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
教育是多種途徑、方式和手段的結果。黨史教育既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還要充分挖掘晉城本地的紅色資源,如紅色三杰紀念館、長江支隊紀念林、南石店李先念舊居、東常村展覽館等,通過開展紅色研學行、英模報告會、黨史圖片展、老戰士講故事、老物件里的黨史、黨史知識競賽、黨史專題學習、讀書分享等形式,開展黨史教育,在課堂外營造學習黨史的濃厚氛圍;充分利用校園廣播、展板、宣傳欄、黑板報、手抄報、德育周報等載體,搭建學習平臺,增加黨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可以利用節假日如清明、五四、建黨、建軍、國慶等開展黨史主題教育活動,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愛國情感。深刻的黨史教育結合多種課外活動形式展開,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
黨史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實踐過程中集體智慧的結晶,更蘊含著豐富的哲理,要徹底內化理解,并非易事。因此,要培養學生持之以恒,長期主義的學習態度,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同時,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在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不僅要求學生積極學習,更要主動思考,切勿一知半解,淺嘗輒止。
榜樣的感召超越時空,精神的力量無堅不摧。黨史教育是一場深刻的思想洗禮,既是提高學生思想政治覺悟的重要途徑,更是為學生今后的實踐提供了法寶。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讓當代青少年的信仰之火熊熊燃燒,讓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綿延不絕,只有將黨史讀懂、學透、悟深,才能成為堅定地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教師也藉此提高閱歷,豐富視野,凈化思想。黨史教育應該而且必須引起每一位歷史教師的高度重視,它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職責。
(作者單位:晉城市第七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