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建模能力主要是培養學生如何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中的問題能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判斷能力。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及時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相結合,有效加強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在數學教學中,學生是學習中的主體,教師則是教學中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在傳統教學模式中,由于教師教學方法過于單一,使學生無法提高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當改變教學觀念,明確建模能力的重要性,逐漸形成較強的建模意識,進而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例如,在講解《角的度量》一課時,教師首先提出問題:時鐘的時針與分針,分別是多大的長度;從棱錐相交的兩條棱,分別能看出什么樣的平面圖形。教師提出問題,為了讓學生通過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去分析以上的問題,進而能夠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讓學生通過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興趣往往能夠培養學生數學能力。讓學生在寬松的課堂氣氛中去學習,能夠將所學的數學知識加以牢固,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運用灌輸式的方法來為學生授課,在講解過程中雖然學生掌握了做題的技巧,但是這樣的方法過于單一,使學生在掌握的同時記憶已經在慢慢的消退,并且沒有提高學習效果。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運用創新性的數學建模,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進而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同時注意力的集中,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提升學生數學能力,形成良好的數學建模能力。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運用靈活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適當地引入數學建模,讓學生在寬松的課堂氛圍中培養建模能力,從而提高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例如,在講解《平行四邊形及其性質》一課時,教師首先讓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再學生會用平形四邊形的性質來解決簡單的平行四邊形的計算問題,并會分析其中問題。這樣的教學方式能讓學生從實際中去發現問題,進而培養了學生的解決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逐漸形成良好的建模意識。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以創新教學手段,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優化教學內容,來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數學能力,讓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建模意識。另外,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因材施教,針對個體差異的學生制定教學目標,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
(作者單位:山東省高密市濱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