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石家莊靈壽縣青銅文化博物館,曾和父親一起鑄造“告別田賦鼎”的農民匠人王英潔與記者一見面,就聊起小規模納稅人免征增值稅的最新政策。
很多人認識王英潔和他的父親王三妮,是因為2006年他們拿出近8萬元積蓄自發鑄造了“告別田賦鼎”。
當時,雖然王三妮、王英潔1999年就在家鄉靈壽縣青廉村辦起了青銅工藝品加工廠,并且不斷鉆研青銅器制造工藝,但14畝承包田依然是全家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
“要代表農民鑄鼎刻銘,告知后人,永世不忘。”在王三妮帶領下,父子二人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紀念在我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農業稅退出歷史舞臺。
也正是由于“告別田賦鼎”聲名遠播,加之王三妮、王英潔對青銅工藝技藝的不懈追求,他們生產的青銅工藝品銷往了四川、山東、江蘇、浙江、陜西等地。
2018年,對國家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出臺帶來的紅利,作為農民創業者的王英潔感受得真切而直接。
于是,2019年王英潔為銘記減稅降費這一惠民利企之舉,再次鑄鼎刻銘。他將這尊通高201.9厘米、鼎足高70厘米的銅鼎稱之為“感恩鼎”,并在銘文中寫下:“此次減稅降費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2019年6月,第四屆石家莊市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在靈壽縣舉行,靈壽縣青銅文化博物館也在此時正式建成并對外開放。作為青銅文化博物館的運營者,王英潔又多了“青銅文化推廣人”的新身份。
在博物館內,見證免征農業稅的“告別田賦鼎”、記錄惠農政策的“恩惠鼎”、紀念靈壽縣脫貧出列的“告別貧困鼎”、銘記減稅降費的“感恩鼎”——王三妮、王英潔父子鑄鼎刻銘的4尊銅鼎一字排開,放置在展館最醒目的地方。依托博物館,王英潔正計劃打造以青銅器制作為主題的研學基地。
對于身邊的點滴變化,王英潔看在眼里記在心上。青廉村硬化了路面、安裝了路燈,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的同時,交通和農業水利設施也不斷得到改善;2019年,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靈壽縣退出了貧困縣序列……
“靈山秀水,三千干部不忘初心下基層,盡銳出戰拔窮根。”“三載功成,舊貌俱往,脫胎換骨,更披新妝。”在“告別貧困鼎”銘文中,王英潔用深情的筆觸記錄了今日的家鄉:“悠悠古郡,勃勃欣城,大山深處有平道,百姓院中聞花香。寬闊兮鄉村公路,敞亮兮居家民房,茁壯兮特色產業,醉人兮百里畫廊。”
(摘自《中國青年報》5.10 樊江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