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現鋒 徐剛 孫千千 李根 董文鋒



【摘要】? ? 著眼于5G組網方式平滑演進這一移動通信行業的關注熱點,簡要介紹了5G NSA網絡結構、SA網絡結構以及NSA/SA雙模5G網絡結構。結合外場測試數據,基于CQT定點測試和DT拉網測試兩個維度的多項指標,對比研究了NSA/SA雙模5G網絡下,NSA用戶和SA用戶的感知差異。
【關鍵詞】? ? 5G? ? NSA/SA雙模? ? 用戶體驗研究
引言
5G網絡發展可以分三個階段演進,第一階段為5G網絡建設初始階段,組網方式以NSA為主;第二階段為5G NSA和SA共存階段,主要以NSA/SA雙模基站形式存在;第三階段5G網絡以SA組網方式存在,實現5G全業務場景[1]。
本文首先梳理了NSA、SA以及NSA/SA雙模5G基站的技術特點,結合CQT定點測試和DT拉網測試兩個維度的實際數據與分析結果,對比研究了NSA/SA雙模5G基站組網架構下用戶的使用體驗。并分析NSA組網下影響用戶體驗的典型問題。
一、5G組網架構
1.1 NSA部署方案
對于國內運營商,NSA組網的普遍選擇方案是Option 3x,SA的普遍選擇是Option 2方案。Option 3x方案中4G基站與5G基站構成雙連接模式,其中4G基站稱為錨點。4G終端數據和信令均通過eNB連接到4G核心網。5G終端分別連接eNB和gNB,隨后eNB通過S1接口連接到4G核心網,同時eNB通過X2接口與gNB相連,gNB也可以通過S1-U接口連接到4G核心網的S-GW。
1.2 SA部署方案
Option 2支持5G核心網能力,并可提供支持增強移動寬帶和基礎低時延高可靠業務的能力,便于拓展垂直行業,同時可以支撐5G網絡切片、邊緣計算等關鍵應用[2]。
Option 2架構中,5G核心網與5G基站gNB通過NG接口直接相連,傳遞NAS信令和數據,5G無線空口的RRC信令、廣播信令、數據都通過5G基站的NR空口直接傳遞。
1.3 NSA/SA雙模5G基站部署方案
NSA到SA的演進既要考慮SA應用的需求,也要保障NSA用戶的接入需求,NSA/SA雙模5G基站部署方案的實施即可滿足以上雙重需求,實現移動通信網絡平滑過渡。
NSA/SA雙模5G基站(Option 3x+ Option 2)實現方式為同一套5G基站設備支持NSA和SA兩種協議棧,同時支持NSA和SA用戶終端接入。
NSA/SA雙模5G基站結構如圖所示,雙模基站(gNB)通過X2接口與eNB相連,并與4G核心網通過S1-U接口建立用戶面連接。同時,雙模基站(gNB)通過NG接口與5G核心網建立控制面和用戶面連接,與其他雙模基站(gNB)之間通過Xn接口相連。4G核心網和5G核心網之間可通過N26接口連接[3]。
二、測試分析
2.1 測試環境
(一)NR默認配置
a)工作模式:3.5G頻段 TDD(3500-3600MHz),載波帶寬100MHz;
b)幀結構配置:2.5ms雙周期DDDSUDDSUU;
c)特殊子幀配置:10:2:2;
d)功率配置:總功率200W,對應ss-PBCH-BlockPower=17.8dBm;
e)雙模基站關閉Split分流模式,NR側NSA和SA用戶等優先級調度。
(二)定點測試信道條件定義:
a)極好點: SS-RSRP ≧ -75dBm 且 SS-SINR ≧ 25dB;
b)好點: -85dBm ≦ SS-RSRP < -75dBm 且 15dB ≦ SS-SINR < 20dB;
c)中點: -95dBm ≦ SS-RSRP < -85dBm 且 5dB ≦ SS-SINR < 10dB;
d)差點: -105dBm ≦ SS-RSRP < -95dBm 且 -5dB ≦ SS-SINR < 0dB;
2.2 CQT測試指標對比分析
(一)速率對比分析
(a)單用戶單載波速率測試。單個終端發起FTP下載業務,待數據業務穩定后,記錄下行速率;單個終端發起FTP上傳業務,待數據業務穩定后,記錄上行速率。NSA/SA雙模5G網絡下NSA用戶和SA用戶的單用戶單載波下行速率見表1,單用戶單載波上行速率見表2。
從表2和表3看到,定點測試場景,不同無線環境條件,NSA/SA雙模5G基站下NSA用戶和SA用戶的下行速率無明顯差別,上行速率差別明顯。NSA用戶的上行速率為SA用戶的50%左右。
由于NSA終端采用的是和4G網絡&5G網絡保持雙連接的方式。對于上行而言,NSA架構,2T4R終端工作模式為NR與LTE各一個天線進行上行發送。而SA架構,支持NR兩個天線進行上行發送。這意味著,同樣的終端在SA組網下的上行速率遠遠大于NSA組網下的上行速率,理論上就是兩倍。所以現場測試數據與理論模型一致。
(b)多用戶速率測試。在NSA/SA雙模5G基站下選擇某一小區進行測試,5臺5G終端均勻放置于小區好點,分別進行FTP下載業務。多用戶下行速率和上行速率見圖2和圖3。
從圖2看到,多用戶測試場景,NSA/SA雙模5G基站下NSA用戶和SA用戶的下行速率差別微小。從圖3看到,NSA用戶和SA用戶的上行速率差別明顯。NSA用戶的上行速率為SA用戶的50%左右。
(二)PING包測試對比分析
選擇一個5G主測小區,發起PING包業務,包長為32Byte和2000Byte兩種,PING包等待回復時長不高于2S,PING包次數50次,記錄各測試樣值及統計數據。
包長為32Byte的PING包業務,NSA時延為9.22毫秒,SA時延為8.99毫秒;包長為2000Byte的PING包業務,NSA時延為10.04毫秒,SA時延為9.46毫秒,兩種PING包業務,SA時延均低于NSA時延。
2.3 DT測試指標對比分析
NSA/SA網絡覆蓋與質量對比如表3所示,NSA/SA網絡的覆蓋與質量基本相同。
DT數據速率對比分析分別從下行平均速率、上行平均速率、單用戶下行速率達標率、單用戶上行速率達標率四個方面開展。其中,單用戶下行和上行速率達標率定義:單用戶下行PDCP層速率≥100Mbps的樣點占總采樣點的百分比;單用戶上行PDCP層速率≥5Mbps的樣點占總采樣點的百分比。
表4為測試路線未進行精細優化的數據,NSA用戶下行平均速率明顯低于SA用戶,主要原因為4G錨點乒乓切換導致5G速率頻繁掉底以及5G NR與4G錨地X2鏈路自建立失敗等原因導致。典型問題如圖所示。
圖4表示,4G錨點重疊覆蓋引起錨點乒乓切換,錨點小區未及時下發B1測量進行輔載波添加,導致5G終端無法接入5G網絡。圖5表示,4G錨點小區到5G小區之間X2鏈路自建立失敗,引起輔載波異常釋放。對測試路線精細優化,解決上述問題并進行4/5G系統優化后,指標如表5所示。
表5為測試路線開展一輪精細優化后的數據,相較于表4,NSA用戶下行平均速率提高了133Mbps,SA用戶下行平均速率提高了64Mbps,但是NSA用戶下行平均速率仍然低于SA用戶。
三、結束語
本文重點研究了NSA/SA雙模5G網絡結構下,NSA用戶和SA用戶的體驗差異。結合外場測試數據,得出以下結論:a)CQT定點測試數據表明,同一NSA/SA雙模5G基站下,NSA用戶和SA用戶下行速率基本無差異,但是對于上行而言,同樣的終端在SA組網下的上行速率為NSA組網下的上行速率兩倍左右。b)CQT定點測試中,兩種PING包業務,SA時延均低于NSA時延,但由于均為10ms級時延,差別微小。c)DT拉網數據表明,同一路段NSA用戶下行平均速率仍然低于SA用戶。
參? 考? 文? 獻
[1]王志勤, 徐菲. 關于5G組網技術路線的分析與建議[J]. 電信科學, 2019(7):3-7.
[2]方琰崴,陳亞權,李立平,等.5G網絡切片解決方案和關鍵技術[J].郵電設計技術,2020,(03):70-74.
[3]王磊. 5G獨立組網和非獨立組網方案分析[J]. 通信技術, 2019, 052(008):1912-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