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雯雯


【摘要】? ? 目的:探討在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護理中采用互聯網+新型健康教育模式有怎樣的應用效果及價值。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到我院就診的80例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對照組患者40例,應用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40例,應用互聯網+新型健康教育模式,對比護理后兩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健康知識掌握情況以及生活質量。結果:數據統計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量表評分、健康知識掌握程度以及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較高(P<0.05)。結論:將互聯網+新型健康教育模式應用于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護理中,效果顯著,能夠給患者更好的依賴與安全感,有效減少患者不良情緒發生,幫助患者更好的掌握疾病相關健康知識,提升自我管理行為,全面改善生活質量,因此有著較高的臨床應用與推廣價值。
【關鍵詞】? ? 互聯網+? ? 新型健康教育模式? ? 冠心病? ? 自我管理行為? ? 健康知識? ? 生活質量
冠心病是現階段臨床中一種較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簡稱,主要是由于患者冠狀動脈出現粥樣硬化的現象,導致管腔阻塞、狹窄等,臨床中多發于老年群體[1]。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冠心病發病率正在逐漸上升并呈現出年輕化趨勢。目前的臨床治療中,對于冠心病患者并沒有能夠完全根治的治療方式,主要以治療臨床表現癥狀及控制病情發展為主。由于該疾病會受到患者日常生活中飲食、運動等方面的影響,故加強患者的自我疾病管控能力、提升遵醫依從性尤為重要。有研究表明,將健康教育應用于冠心病患者的護理中,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臨床依從性,在建立和諧護患關系的同時能夠改善其生活質量[2],而隨著科技水平的提升,互聯網開始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人們的生活必需品。基于此,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為對象,進一步探究互聯網+新型健康教育模式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具體匯報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間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共80例,按隨機原則進行分組,每組各40例。其中,觀察組患者的男女比例為24:16,最小年齡42歲,最大年齡76歲,平均年齡(59.32±3.79)歲;最短病程2年,最長病程13年,平均病程(7.58±1.62)年。對照組患者的男女比例為31:9,最小年齡45歲,最大年齡81歲,平均年齡(60.74±3.15)歲;最短病程3年,最長病程12年,平均病程(6.98±1.27)年。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基線相關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有可比性。同時本次研究已經得到醫學倫理會的認可與支持,且在患者及家屬的知情下開展。
1.2入選標準
1.2.1納入標準:
①符合《臨床心血管疾病學》對冠心病的診斷標準,且經過相關檢查進一步確診;②臨床資料建立完整;③文化程度均為初中及以上,經過相關培訓后能夠熟練使用智能手機,建立微信、QQ等網絡長期聯系者。
1.2.2排除標準:
①合并心肝腎等功能障礙者;②惡性腫瘤者;③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等無法配合者。
1.3方法
1.3.1對照組:
應用常規護理,生命體征監測、用藥指導、心理指導及常規健康知識宣講等。
1.3.2觀察組:
應用互聯網+新型健康教育模式,具體如下:(1)建立護理小組,根據納入患者的病情狀況進行健康教育方案制定,建立完整的個人檔案;(2)將患者劃分為4或5人一組,將疾病相關知識、癥狀表現、治療原則、注意事項等做成畫冊、視頻、情景案例并發放給患者,由患者自行學習,并叮囑家屬陪同、監督,同時有條件的情況下在病房電視上進行視頻集中播放,輔助患者進行相關知識掌握;(3)建立微信公眾號、手機APP等,實現互聯網+健康教育,幫助患者隨時獲取信息并鞏固,由護理人員進行統一管理,不定期更新疾病小科普,分享病例,并定期在線與患者進行溝通,可以是一對一,也可以是一對多,幫助患者答疑解惑,對于有心理負性情緒影響的患者,也可以一對一有針對性進行心理疏導;(4)建立微信群方便出院后進行隨訪與后續病情跟蹤,對患者的病情控制情況、生活質量等信息進行了解,并叮囑患者定期復檢。
1.4評價指標
1.4.1自我管理行為:
采用冠心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CSMS)進行評估,共7部分內容,這里選取其中4個部分,即癥狀管理、不良嗜好管理、情緒認知管理以及治療依從性管理。自我管理能力與分數成正比,即分數越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越高。
1.4.2健康知識掌握情況:
采用科室自制健康知識問卷,共100分,分為4個板塊,即基本常識、診斷原則、治療目的、疾病預防,每項各25分。對比兩組患者的各項平均分即可。
1.4.3生活質量:
采用生活質量評分表(FACT)進行評估,共4個部分內容,即生理狀況、功能狀況、情感狀況、家庭狀況,每個內容分數為0-28分,生活質量與分數成正比,即分數越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
1.5統計學分析
通過SPSS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研究所涉及的所有數據均為計量資料,用()表示并用t檢驗,以P<0.05表示有統計學差異性。
二、結果
2.1自我管理行為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評分明顯較高(P<0.05)。見表1。
2.2健康知識掌握情況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明顯較高(P<0.05)。見表2。
2.3生活質量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較高(P<0.05)。見表3。
三、討論
近幾年心腦血管疾病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冠心病就是其中較為常見的極大疾病之一。冠心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在臨床中,及時有效的治療方式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護理不但,則容易導致患者的病情反復,并發癥發生機率提升,甚至出現病情逐漸加重等現象,不容忽視。根據近幾年的臨床護理經驗以及相關的研究發現,在臨床中對于冠心病患者的護理,除了需要常規生命體征監測,避免危險及意外發生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導患者意識,使其認識到病情嚴重性,進而逐漸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及心理狀態,加強自我疾病管控能力。因為在針對冠心病患者的調查中發現,大多數患者存在肥胖、作息飲食不規律、習慣性熬夜、過度疲勞、不愛運動等,同時由于治療及康復時間較長,對醫生的依從性也會逐漸變差,這些都會對病情有較大的影響,因此在臨床中,護理干預尤為重要。
常規的護理干預大多注重對患者的生命體征監測以及出院后的病情預防,忽視了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預,使得許多冠心病患者病情反復,難以康復。互聯網+新型健康教育模式能夠改變以往大眾習慣的方式,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將醫療相關事務進行呈現并對患者展開健康教育的一種新型便捷式通道,其最為顯著的優勢就是不會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患者及家屬均能快速獲得疾病相關信息并隨時進行學習與掌握,其應用廣泛性、便捷性與時效性能夠最大程度滿足當下患者及家屬的實際需求,同時還能幫助護理人員更好的對患者進行監督,這對于冠心病等與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的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應用了互聯網+新型健康教育模式,包括建立個人檔案,發放宣傳畫冊,播放相關視頻,建立微信公眾號、手機APP等,同時通過微信群等網絡平臺與患者進行實時溝通,為患者答疑解惑并開展一對一心理疏導,加強對患者的日常生活監督,除此之外,由專人負責互聯網教育還能夠成為患者的“智能鬧鐘”,定期為患者總結近期表現并提醒其復檢,而對照組仍舊沿用常規護理,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健康知識掌握程度以及生活質量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可見將互聯網+新型健康教育模式應用于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護理中,效果顯著,能夠給患者更好的依賴與安全感,有效減少患者不良情緒發生,幫助患者更好的掌握疾病相關健康知識,提升自我管理行為,全面改善生活質量,因此有著較高的臨床應用與推廣價值。
參? 考? 文? 獻
[1]范麗琦,李春,楊小芳,陳翠蓮.互聯網思維全媒體健康教育對冠心病患者康復中的效果評價[J].中國健康教育,2020,36(08):751-754.
[2]趙婭.“互聯網+”新型健康教育模式對冠心病患者健康行為及依從性影響[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20):14-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