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賀云
2016年以來,漯河市按照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的工作思路,以優質專用小麥產加銷一體化為主線,狠抓專種、專收、專儲、專用關鍵措施落實,取得了明顯成效。2016—2017年度,漯河市以臨潁縣、郾城區為發展重點,發展優質強筋小麥2.733萬hm2,占小麥種植面積的17.5%。其中郾城區豐德存麥5號每667 m2實產達到704.8 kg,創造了我國優質強筋小麥的高產新紀錄。2017—2018年度,全市優質專用小麥發展迅速,種植面積達5.067萬hm2,占小麥播種面積的32.7%,比上年提高了15.2%。2018—2019年度,全市優質專用小麥繼續保持快速發展勢頭,種植面積達到6.799萬hm2,占麥播面積的43.7%,居全省領先地位。由于管理到位,優質專用小麥示范區產量576.9 kg,高出全市單產71.9 kg,高13.07%。
2019年種植優質專用小麥7.331萬hm2,占麥播面積的47.4%,占比居全省第一。2020年秋播,優質專用小麥增加到7.957萬hm2,占麥播面積的50.7%,占比居全省第一。小麥品種主要為新麥26、鄭麥366、豐德存麥5號、偉隆169、鄭麥369、西農979、囤麥127等。
一、政策引導,科學實施
2017年,制定出臺了《漯河市推進優質小麥發展工作方案(2017—2018年)》,明確優質小麥發展的具體措施,明確有關部門的職責,建立了技術指導、產銷對接等工作推進機制,把優質小麥發展納入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年度目標考核內容,形成了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合力推進的良好工作格局。2014年出臺了《漯河市高標準糧田涉農項目資金整合辦法》,重點用于支持優質強筋小麥種植區域開展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機服務水平,2017—2019年,市財政每年列支200萬元用于農機示范合作社建設,重點扶持優質小麥訂單生產的新型經營主體,提升農機裝備水平。2017—2019年,還把種糧大戶和小麥產業聯合體作為重點扶持對象納入現代農業獎補對象進行獎勵。全市7.331萬hm2優質小麥實現農業保險全覆蓋。
二、規劃布局,區域連片
科學規劃,優先在省劃定的優質專用小麥次適宜區的沙河以南,基礎設施較好、土壤肥力較高的高標準農田內發展優質專用小麥的種植,積極引導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等新型主體在高標準糧田項目區內土地流轉,實行整村、整鄉開展優質專用小麥的集中連片種植,規模化推進優質專用小麥發展。臨潁縣、郾城區、召陵區依托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基地示范縣創建項目,對優質專用小麥發展進行統一規劃,每個示范縣建設0.667萬hm2的優質專用小麥示范區。在示范區內,開展單品種規模連片種植,每個片區不低于66.667 hm2,2019年全市種植的7.331萬hm2優質小麥中,90%以上實現了規模化連片種植。
三、技術指導,標準化種植
編制了《漯河市強筋小麥主要品種及高產栽培技術》,推動實現優質小麥生產標準化。在優質專用強筋小麥種植區內開展專家技術指導,推廣節肥、節藥等節本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等生態綠色技術。目前,全市優質小麥種植區以社會化服務為主要方式,全部推行“五個統一”,即統一良種供應、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防控、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機械作業,實現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配套,進一步提升優質專用小麥的品質和效益,確保生產出的強筋小麥符合企業需求標準。
四、產銷對接,一體化發展
2019年以來,漯河市積極培育發展一批帶農作用突出、綜合競爭力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目前全市已培育臨潁縣南街村糧食加工產業化聯合體、舞陽縣舞蓮優質小麥產業化聯合體、郾城區糧食產業化聯合體、召陵區優質小麥產業聯合體4個聯合體。立足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優質糧食主導產業特色,吸納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示范社,食品加工、農資和農機植保服務合作社組織,農業保險公司,種植大戶與家庭農場,通過契約實現產品交易的聯結和資金、技術、品牌、信息等融合滲透,延伸了產業鏈,完善了供應鏈,提升了價值鏈,提高了糧食產業綜合實力。
五、宣傳引導,專收專儲
每年在全市三夏工作會議上,我們對優質小麥專收、專儲工作進行了重點安排部署。專收方面,要求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組織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以及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及農機操作手進行優質小麥專收知識的宣傳和培訓,引導群眾嚴格按照單品種收獲的要求,實行專機收割。收獲不同品種前清理機倉。專儲方面,積極組織糧食收購企業、加工企業和糧食經紀人等市場收購主體及早騰倉,實行單庫儲藏,確保優質小麥實行專倉儲存、專賬記載、專人管理,做到入滿一倉、驗收一倉,防止因倉儲不足導致優質小麥混雜,影響價格。同時積極向農發行推薦了雪健公司、美宜家面業、石磨坊面業、華鑫糧食物流等5家收購優質小麥積極性較高的企業,開展優質專用小麥市場化收購。另外,積極與省糧食產業擔保公司合作,尋求支持,開展優質小麥市場化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