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紅
紅薯又名甘薯、山芋,地下部分為圓形、橢圓形或紡錘形的塊根。目前,采用黑色地膜覆蓋栽培能夠有效防除地下害蟲和雜草,規避農藥和除草劑對土壤和紅薯的污染,保溫保濕,改善土壤結構。
一、培育壯苗
育苗是甘薯生產中的首要環節,薯苗質量與產量關系很大。培育壯苗是高產栽培的基礎。
(一)精選種薯
根據當地自然條件、栽培條件和生產目的,選用優質、高產、抗病蟲、適應性強的品種。種薯要無病、無傷、沒有受冷害和濕害,質量以150~250 g為宜。
(二)種薯消毒
種薯消毒簡單易行、成本低,可殺滅種薯病蟲害。排薯前用51~54 ℃溫水浸種10 min,或用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靈500倍液浸種5~10 min,能有效預防甘薯黑斑病和黑痣病。
(三)適期排薯
苗床要選擇肥沃的田塊。苗床1~1.2 m。排薯時種薯要平放,陽面朝上,保持種薯上齊下不齊,注意大小分開,分清頭尾,排薯密度不能過大。一般種薯間留空隙1~2 cm,排薯量20 kg/m2 左右。種薯排好后撒細土填縫并澆透水,然后苗床上潑灑殺菌劑藥液,再覆蓋3 cm 厚的表土。
(四)床溫控制
掌握高溫催芽、平溫長苗、低溫煉苗的原則。高溫催芽促進多萌芽、早齊苗,可有效預防黑斑病、線蟲病、黑痣病。排薯后3~4 d溫度控制在35~38 ℃,萌芽后溫度降到30~32 ℃,齊苗后溫度控制在25~28 ℃。采苗前5~7 d逐漸通風煉苗,使苗床溫度接近大氣溫度。
(五)及時采苗
采苗前5~8 d薄施速效氮肥培育壯苗。壯苗標準是葉色深綠,大而肥厚,頂3葉平齊。苗高 25~30 cm,不少于8節,莖粗節短而不易折斷,折斷莖秧時白漿多而濃。根原基粗大,數目多,無氣生根。全株無病斑、無蟲害。根據壯苗標準及時采收。
二、深耕起壟
(一)選擇適宜地塊
紅薯適宜生長在質地疏松、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土層深厚的沙質壤土和壤土中。
(二)冬耕曬垡
為切實改善土壤結構,減少越冬蟲源,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進行整地深耕25~30 cm,只耕不耙,曬垡,以疏松土壤并凍死部分害蟲。
(三)施足底肥
結合整地每667 m2施優質粗肥4000 kg或生物有機肥 100~200 kg,硫酸鉀型三元復合肥或甘薯專用肥40~50 kg。粗肥在起壟前撒施,生物有機肥、化肥在起壟時集中溝施。
(四)起壟覆膜
開春后結合耙耢施肥起壟覆膜,采用大壟兩行密植模式,壟高25~30 cm,壟面寬60~80 cm,壟距15~20 cm。起壟時盡量做到壟形高胖,壟溝深窄,壟面平整細致,壟土踏實,無大坷垃和硬心,利于排水防旱及后期塊根膨大。選用寬120 cm的黑色地膜覆蓋,四周用土壓實,可用起壟覆膜機起壟覆膜一次性完成。
三、適期栽插
適期早栽利于早結薯、多結薯。適期內栽插越早產量越高。晚霜結束后10 cm地溫達15 ℃即可栽秧。選擇壯苗以斜插栽法栽植,栽秧時澆足水,保證一次插栽保全苗。種植密度根據地力、品種確定,一般每667 m2插栽3500~4000株。平肥地宜稀,山薄地宜密,長蔓品種宜稀,短蔓品種宜密。
四、田間管理
(一)查苗補缺
俗話說“少一成苗,減一成產”。栽植后4~5 d及時查苗補栽,對補栽苗可薄施速效氮肥并澆水,促苗迅速生長。
(二)提蔓摘心
在封壟后莖葉旺盛生長期,進行提蔓2~3次,可抑制莖節產生不定根及莖葉旺長,勿使莖葉損傷和翻蔓。在主莖蔓伸長到30 cm以上時,摘去頂芽2 cm,再用同樣的方法摘去分枝蔓的頂心,可抑制莖蔓徒長,同時,分枝增多,縮短了根、莖、葉之間輸送養分的距離,有利于塊根膨大。
(三)化控
在紅薯定植后50 d,每677 m2用15%多效唑50~100 g或縮節胺7~15 g,兌水50 kg葉面噴灑,7~10 d后再噴施1次,能有效防治紅薯莖蔓徒長和早衰。
(四)合理追肥
在薯塊開始膨大時追施催薯肥,一般每667 m2施硫酸鉀 5~10 kg。8月中下旬甘薯回秧后,用0.2%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葉面噴施2~3次,防止植株早衰,促進地下塊根生長 。
五、適時收獲
紅薯塊根生長的臨界溫度為15 ℃。收獲的早晚與甘薯產量、儲藏、加工利用都有密切的關系。收獲過早會降低產量,收獲過晚會受低溫冷害的影響。一般是在氣溫下降到15 ℃時開始收刨,在枯霜前收刨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