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東麗區人民檢察院課題組
摘 要:審判人員違法行為監督是當前民事檢察工作的重點,對于維護司法公正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司法實踐來看,該項監督工作的推進效果并不顯著,原因是多方面的。檢察機關要準確把握“違法”的內涵,進一步明確開展審判人員違法行為監督工作的重要性,理清工作思路,找準關鍵點,充分發揮審判人員違法行為監督的效能。
關鍵詞:審判人員 違法監督 完善路徑
2012年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賦予檢察機關對民事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進行監督的職責,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檢察監督的職能范圍,強化了檢察監督的力度。但由于檢察機關監督經驗不足,導致司法實踐中該項制度運行不順暢,效果不佳。如何提升審判人員違法行為監督工作的成效,是當前民事檢察工作要進一步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民事檢察監督視角下審判人員違法行為界定
(一)關于審判人員違法行為的內涵及構成要件
現行法律法規對什么是審判人員違法行為沒有給出明確定義。結合《人民法院審判人員違法審判責任追究辦法(試行)》(以下簡稱《違法審判追究辦法》)第2條的規定,審判人員違法行為是指人民法院的審判人員在履行審判工作職責過程中,故意違反與審判工作有關的法律、法規,或者因過失違反與審判工作有關的法律、法規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結合《違法審判追究辦法》第3條的規定,審判人員違法行為的構成要件應當包括四個層面:第一,客觀上要有審判人員違反有關法律、法規的既定事實;第二,審判人員違反的法律、法規要與履行審判工作職責有關;第三,審判人員主觀上存在故意或者過失;第四,違法事實要產生相應后果。
(二)關于審判人員的范圍
“審判人員,從通俗意義上解釋,就是參與案件審理的人員,包括審判長、審判員、人民陪審員、書記員等。”[1]根據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10月20日頒布的《人民法院書記員管理辦法(試行)》第5條的規定,2003年以后法院新招錄的書記員均為聘任制。在聘任期間,書記員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因此,書記員也可成為檢察監督的對象。需要說明的是,對執行人員違法行為的監督,民事訴訟法和《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以下簡稱《民事監督規則》)均明確了執行檢察監督,故本文提到的審判人員并不包括執行人員。
(三)關于違法行為的“法”
這里的“法”主要包括: 一是民商事實體法、民事訴訟法以及司法解釋等與法官審理案件有關的禁止性規定;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人民法院工作人員處分條例》等有關審判人員的管理性規定。
(四)關于違法行為監督的界限
檢察機關只能對審判人員在履行審判工作職責過程中發生的違法行為啟動監督程序,審判工作職責以外的其他違法行為依法由其他職能部門管轄。
二、當前審判人員違法行為檢察監督工作現狀
審判人員違法行為監督工作在制約審判人員違法行使審判權,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實踐中,仍存在監督力度不大,成效不明顯等問題。
(一)案件來源渠道不通暢
案源匱乏長期制約著民事檢察工作的開展,雖然民事檢察部門也在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努力破解案件來源難題,但是效果并不明顯。多數當事人甚至律師都不知道檢察機關還有監督審判人員違法行為的職能。在已經辦理的監督案件中,當事人申請監督案件占多數,但總數不多,依職權監督案件較少。部分檢察機關工作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轉型不到位,“等靠要”的思想還存在。
(二)監督層次不高,監督的強度和力度不夠
基層民事檢察部門的干警多數都是剛畢業的學生,雖然法學知識深厚,但是實踐經驗不足,尤其是對法院的審判思路和審判過程不甚了解,導致對部分案件的監督只停留在表面問題和工作瑕疵上,針對性不強,提不出有價值的建議,人民法院采納率不高,效果不理想。對“人”的監督局面打不開,難以讓法院從根本上重視檢察機關對審判人員違法行為監督工作。
(三)調查核實權的規定難以落實
《民事監督規則》第65條、第55條規定了檢察機關調查核實的范圍以及可以采取的具體措施,但卻沒有明確具體的操作細則和保障,如果被調查人員不積極配合,案件的具體查辦很可能無法繼續深入下去,最后不了了之。
(四)監督方式缺乏剛性,監督質效不高
“從現有的監督結果來看,采用檢察建議監督并取得效果的多是輕微違法問題, 對部分有爭議或者違法情形較為嚴重的監督,法院出于種種因素的考慮不予配合或給予原則性回復,這使得檢察建議降格為對一些細微問題的監督,無法真正實現監督目的。”[2]《民事監督規則》雖然規定了跟進監督以克服檢察建議“軟”的弱性,但是,從司法實踐看,在某種程度上跟進監督依舊存在被虛化甚至被空置的風險。
三、審判人員違法行為檢察監督的完善路徑
審判人員違法行為監督工作確實面臨諸多難題,有外在的因素,比如調查核實權不具有強制性,也有內在的因素,比如對該項工作不重視,應付考核湊數,導致監督流于形式。筆者認為,一定時期內我們無法控制甚至改變外在的因素,我們要做的是在現有制度的基礎上苦練內功,真正思考謀劃如何更加有效地推進該項監督工作。
(一)進一步明確監督對象
對審判權進行制約監督和限制是各國的通行做法,法律監督只會有利于樹立而不會損害審判權威。[3]審判人員違法行為監督工作要把握兩個維度,一是“因人追事”,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要得到及時地糾正,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要得到有效地保證。二是“以事找人”,對審判人員因違法行為應承擔的相應責任,檢察機關要準確提出監督意見。第一個維度是關鍵,第二個維度是基礎,兩個維度之間是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關系。
(二)打通案源“關口”,解決民事審判人員違法行為監督工作的前一公里
解決案源問題,民事檢察人員要積極轉變思維方式,變被動為主動,利用宣傳、走訪律所等途徑聽取收集當事人、律師對法院審判工作的意見建議,從中發現案件線索,及時依職權啟動監督程序。
(三)正確劃分“違法”行為的邊界,提高監督的精準性
民事檢察監督除了要做好對事監督外,還需要解決好對人監督的問題。筆者認為,對人監督要區別不同情形,作出不同的判斷:
第一,審判人員不存在違法行為的,依法應當維護法院審判工作的權威。檢察機關在審查案件過程中如果未發現審判人員有違法行為的,或者審判人員的行為存在《違法審判追究辦法》)第22條規定情形的,應當作出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或者終結審查決定,支持審判人員依法履職。
第二,審判人員的行為存在司法瑕疵的,應當提出工作檢察建議。審判人員的司法瑕疵行為包括:(1)事實認定瑕疵即認定事實不全面、表述不準確等情形,但不影響案件正確處理的;(2)證據采信瑕疵,即證據的收集、調取、保存、使用等程序不符合法律和有關規定,但不影響案件結論的正確性和效力的;(3)法律適用瑕疵,即引用法律條文不準確、不完整、不規范,但不影響案件結論的正確性和效力的;(4)辦案程序瑕疵,即立案、辦理、告知、送達等程序不符合法律和有關規定,但不影響案件結論的正確性和效力的;(5)法律文書瑕疵,即法律文書的名稱、類型、文號、格式、語法、數字、符號等存在不規范、遺漏、錯誤等情形,但不影響案件結論的正確性和效力的;(6)司法作風瑕疵,即審判人員在審判過程中存在態度粗暴、作風拖沓、語言不當等不規范行為的;(7)可以認定為司法瑕疵的其他差錯。
第三,審判人員的行為構成違紀的,建議人民法院給予相關工作人員紀律處分。《人民法院工作人員處分條例》對審判人員違反辦案紀律、廉政紀律的行為、失職行為進行了細化規定,為檢察機關開展審判人員違法行為監督工作提供很好地指導和遵循。檢察機關在案件審查過程中,可以將發現的審判人員違法行為一一對號入座,以檢察建議的形式要求法院依法作出紀律處分決定。最后,審判人員的行為涉嫌職務犯罪的,移送職務犯罪偵查部門處理。如果在審查中發現審判人員違紀違法涉嫌職務犯罪的,應當及時移送職務犯罪偵查部門立案偵查。
(四)在現有法律規定的框架內用足用好調查核實權
在現有法律的框架下,檢察機關可以先制定實施細則,對調查核實權的啟動時間、方式、應遵循的流程進行更加具體的細化,并在司法辦案過程中不斷進行修正完善。對于有關單位和個人拒絕或者妨礙檢察機關調查核實的,檢察機關可以向有關單位或者其上級主管部門提出檢察建議,責令糾正。涉嫌犯罪的,依照規定移送有關機關處理。
(五)提升監督剛性,保證監督效果
檢察建議發出后,如果法院在規定期限內無正當理由不予整改或者整改不到位的,檢察機關在保證監督質量的基礎上可以通過以下兩種途徑解決:一是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監督,二是根據《人民檢察院檢察建議工作規定》第25條的規定,將相關情況報告上級人民檢察院,通報被建議法院的上級院,必要時可以報告同級黨委、人大,通報同級政府、紀檢檢察機關。
綜上,檢察機關開展審判人員違法行為監督工作是大有可為的,關鍵是我們在發現審判人員違法行為時要有敢于監督的勇氣,能夠根據案件具體情形精準提出監督意見,持續跟蹤問效,不斷樹立檢察權威,開創民事檢察監督新局面。
注釋:
[1]孫家瑞:《民事檢察制度新論》,中國檢察出版社2013年版,第 214—215頁。
[2]李軍靈、冉詩玉、侯俊霞:《民事審判人員違法行為檢察監督中的問題研究》,《中國檢察官》2017年第17期。
[3]參見朱孝清:《中國檢察制度的幾個問題》,《中國法學》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