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際香
[摘 要]蘇聯解體后,受經互會統一經濟空間分崩離析、“休克療法”激進式改革造成嚴重經濟危機、自然資源依賴型發展模式對制造業發展空間擠壓等諸多因素影響,俄羅斯被動進入“去工業化”進程,陷入了出口資源能源產品、進口高附加值制造業產品的惡性循環。為扭轉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處于低端的被動局面,俄羅斯開啟了“新工業化”探索,其主要目的是對傳統優勢產業部門進行現代技術改造,推動高技術新興產業發展,最終擺脫能源原材料型增長模式,實現從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低端向高端的躍升和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在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受困于逆全球化浪潮、西方國家經濟制裁,俄羅斯“新工業化”探索將至少面臨四大挑戰,即技術支撐不足、高素質勞動力供給相對不足、資金投入不足、制度體系亟待健全。
[關鍵詞]俄羅斯 去工業化 新工業化 挑戰
與西方發達國家基于比較優勢,蘇聯解體后,俄羅斯主動在全球進行資源配置,組裝加工向外轉移、研發設計留在本國、向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躍升不同,俄羅斯的“去工業化”伴隨著制造業嚴重萎縮,經濟越發能源原材料化,在世界產業分工體系中進一步向產業鏈和價值鏈低端移動。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后,特別是2014年受歐美制裁后,俄羅斯政府逐漸意識到制造業對經濟長期增長的關鍵作用,力圖通過創新驅動的“新工業化”來重振制造業,實現從資源出口型轉向創新驅動型的發展模式突破。
一、被動“去工業化”:成因與結果
“去工業化”是指從制造業轉向服務業,經濟結構由生產型為主向服務型為主的轉變。判斷一國是否存在去“工業化”現象,主要采用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制造業就業人數占就業總人數的比重兩個指標衡量。從上述兩個指標判斷,俄羅斯“去工業化”趨勢明顯:1990—2016年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31%降至13.7%,同期就業人員比例從27%縮減至14.2%Институт народнохозяйственного прогнозирован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Трансформация структуры экономики:механизмы и управление,Москва МАКС Пресс,2018。。與發達國家的“去工業化”不同,俄羅斯的“去工業化”既非經濟發展以及人均國民收入增加的自然結果,也非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結果,更非俄羅斯企業基于比較優勢在全球配置資源而導致產業轉移的結果。
俄羅斯的“去工業化”是被動而為之,是以下三種因素驅使之下的結果。一是經互會解散和蘇聯解體帶來的沖擊。經互會解散和蘇聯解體后,蘇聯各加盟共和國之間的產業分工和協作被打破,與經互會成員國之間的經濟聯系也被割裂,制造業賴以發展的統一經濟空間分崩離析,產業鏈和供應鏈斷裂,傳統銷售市場驟然萎縮。二是“休克療法”造成的影響。“休克療法”是以經濟自由化、宏觀經濟穩定化、大規模私有化為主要內容的“三位一體”的改革政策組合。經濟自由化作為“休克療法”之核心,涵蓋價格自由化、盧布可自由兌換、對外貿易自由化等三項內容。宏觀經濟穩定化主要通過財政與金融“雙緊”政策實現。私有化則是在國有經濟比重高達85%、多數為大中型企業、缺乏原始資本的情況下依靠行政手段大規模推進。
“三位一體”的激進改革政策實施后,經濟危機加劇,財政危機、貨幣危機、投資危機相互交織。此外,在轉型時期,俄羅斯除了要建立市場經濟制度以外,還需要完成民主制度構建的任務,即建立三權分立制和多黨制。三權分立制和多黨制運行之初,因新舊制度之間銜接不暢,職能機構之間缺乏協調,相互牽制,形成制度真空。加之政府頻繁更迭、政治風波此起彼伏,經濟發展缺乏賴以依仗的穩定政治環境。在嚴峻的政治經濟形勢下,制造業遭受重創,其中,軍事工業遭遇斷崖式下跌。眾所周知,蘇聯的軍事工業在80年代達到頂峰,作為制造業核心部門,其創造的產值約占GDP 的70%[1]62。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繼承了蘇聯82%的軍工企業,79%—87%的軍品生產[2]308。
在激進轉型方式下,大批軍工企業被推向市場,國防訂貨大幅減少,軍事工業面臨整體性危機。數據顯示,1991—1999年俄羅斯制造業增加值銳減49%,其中,軍事工業生產下降近71.5%,就業人員縮減2/3。三是逐漸固化的自然資源依賴型發展模式對制造業發展空間的擠壓。擠壓主要通過三種“效應”傳導。首先,“擠出效應”。2000—2008 年,俄產烏拉爾原油均價從每桶24美元上漲到 91美元。能源行業的巨大利潤空間使其對生產要素的吸引力增加,相應制造業的吸引力下降,由此產生對制造業的“擠出效應”。其次,“收入效應”。能源出口收入增加使國內市場對制造業產品的需求升級,引致對制成品進口的需求增加,對本國制造業產品的需求下降。最后,“匯率效應”。巨額能源出口收入推動盧布大幅升值,降低了本國制造業的出口競爭力,導致其外需下降。綜上可見,俄羅斯“去工業化”進程是對蘇聯解體與制度激進變革的“被動適應”,是工業結構向低端化的逆向演進,是經濟增長方式日益能源原材料化的過程。
“去工業化”使俄羅斯陷入出口資源能源產品、進口高附加值制造業產品的惡性循環,在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中處于低端位置。《2020年世界發展報告》根據2015年價值鏈分類數據計算結果顯示,俄羅斯參與全球價值鏈的關聯類型屬于有限初級產品參與型,與澳大利亞和非洲部分國家屬于同一類型。聯合國統計司數據顯示,2016年按制造業增加值排名,俄羅斯僅居世界第14位。俄羅斯制造業產值約為中國的1/32,美國的1/11。代表俄羅斯制造業精華的軍工產品出口近年也呈現大幅下降趨勢。2014—2019年俄羅斯武器出口相比2010—2014年下降18%。
二、“新工業化”探索:戰略選擇與政策舉措
“去工業化”成因與后果有其特殊性,有別于西方國家,俄羅斯學界更多傾向于選擇“新工業化”這個術語來闡釋俄羅斯的探索與實踐Ленчук Е.Б., Филатов В.И., Власкин Г.А., Иванов А.Е., Смотрицкая И.И., Черных.С.И.,Новая индустриализация как условие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нновационной модели развит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ИЭ РАН, 2013.Рязанов В.Т.,Время для новой индустриализаци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России, Экономист. 2013.08.и т.д。 。俄羅斯的“新工業化”主要涵蓋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傳統優勢產業部門進行現代技術改造,促進其復蘇;二是促進新興產業發展;三是打造支撐產業發展的技術基礎,主要目標是擺脫能源原材料型增長模式,實現創新發展。2008—2013年是俄羅斯“新工業化”戰略的逐漸形成期,2014年全面“新工業化”進程啟動,2014—2018年以進口替代為主,2018年以后則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注重科技牽引、數字賦能、制造業綜合發展,將發展重點聚焦在制造業整體轉型升級。
(一)創新導向的“新工業化”戰略形成(2008—2013年)
2000—2007年受石油價格大幅上漲推動,俄羅斯經濟累計增長超過80%。2008年按購買力平價計算,GDP超過2萬億美元,居世界第六位,外匯儲備高達4800億美元,穩定基金規模占GDP的比例為11.8%。石油出口帶來的巨額收益使政府和民眾信心大增,21世紀俄羅斯重歸世界強國行列漸成各界共識。當然,俄羅斯也清醒地認識到,能源資源出口型發展模式難以支撐強國地位,需要轉變增長方式。當時世界新技術變革催發的產業變革已初露端倪,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居安思危,順應發展潮流,2008年俄羅斯政府批準《2020年前俄羅斯社會經濟長期發展構想》,提出向創新型發展模式轉變,通過創新驅動實現經濟多元化發展。
就在當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在20國集團中,俄羅斯遭受沖擊最大,能源資源型經濟的弊端顯露無遺:股市遭受重創、盧布大幅貶值、國際儲備急遽減少、經濟下滑7.9%。在此種情境下,加快轉變增長方式,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無疑更具迫切性。2009年梅德韋杰夫出任總統后,雖然主要致力于反危機措施的落實,側重于保民生、支持重點行業、扶持大企業和小微企業、保持宏觀經濟穩定,但實現創新發展的既定方針并未止步。為落實《2020年前俄羅斯社會經濟長期發展構想》,俄羅斯政府采取了諸多措施。在組織機制建立上,2009年5月成立經濟現代化和技術發展委員會,由梅德韋杰夫親自領導;在科技創新優先方向選擇上,主要聚焦節能、核技術、信息技術、空間技術、醫療器械和醫藥等五大高技術領域;在鼓勵企業創新方面,加大工業制成品出口支持力度,簡化高科技產品和工業設備的進出口通關手續,對實行技術改造的企業提供金融支持,責成自然壟斷部門和大型國有企業制定創新發展規劃,設立支持小企業創新的“孵化基金”;在創新基地打造方面,成立斯科爾科沃創新中心,旨在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系統,優先發展能源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核技術和空間技術;在創新發展戰略部署方面,制定《2020年前俄羅斯創新發展戰略》,提出要在最具前景的科技領域,諸如航天航空技術裝備生產、新材料、納米技術、生物醫學、軟件開發、核能和氫能等領域取得并保持領先地位,在其他領域通過技術引進—吸收—超越的漸進方式實現創新發展的主要任務,實現路徑是提高企業創新積極性、增強國家創新能力、營造良好創新環境、推進科研成果商業化、融入世界創新體系等。
如果說梅德韋杰夫執政四年在推動創新發展方面主抓高科技領域發展,2012年普京卸任總理進入第三任期后,則開始側重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融合。在其競選綱領性文件《關于我們的經濟任務》中,普京把發展創新經濟作為主要任務之一。上任伊始,普京將“經濟現代化和技術發展委員會”更名為“經濟現代化和創新發展委員會”,委員會成員不僅包括各級政府官員,還吸納了國有公司總裁以及科研機構、社會組織、大學的負責人參加,目的是在創新發展問題上“政商產學研”各界群策群力,共同致力于產業政策制定并推動政策落地。自此,以創新驅動實現多元化發展為導向的“新工業化”戰略已然明晰。
(二)側重進口替代的“新工業化”實踐(2014—2018年)
2014年俄羅斯政府開始整體謀劃工業發展,希望以此來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當年通過的《工業政策法》為國家實施工業刺激政策奠定法律基礎。與此同時,相關工業發展規劃的制定工作也漸次展開,繼《航空工業發展國家規劃》《造船業和大陸架開發設備發展國家規劃》《電子和無線電行業發展國家規劃》《醫藥工業發展國家規劃》《軍工綜合體發展國家規劃》等五大優先發展行業規劃推出后,《工業發展和提高工業競爭力國家規劃》出臺,明確工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是“打造具有競爭力、可持續、結構均衡的工業”,其中,對14個制造業部門的發展進行了詳盡規劃,諸如汽車制造、農業機械制造、特種機械制造、輕工業、軍工、運輸機械制造、車床制造、重型機械制造、動力與電機工程機械制造業、冶金、森工、化工、復合材料、稀有金屬等。至此,產業政策一改之前傾向重點領域、碎片化的弊端,以提高制造業整體競爭力為目標、統一完整的產業政策體系逐漸形成,各項政策工具漸次推出:
1.設立工業管理服務平臺。俄羅斯工業和貿易部根據工業政策法設立國家工業信息系統(ГИСП)。系統集管理、溝通與服務等三個方面功能于一體。在管理職能方面,發布政府相關工業支持政策措施信息、進口替代項目推進情況、全俄乃至各地區工業發展狀況和發展預測、相關工業企業信息、工業產品目錄和產量信息、各工業領域的國家規劃、人力資源狀況、最佳可用技術清單等,確保工業政策實施。在溝通職能方面,設立企業問卷調查平臺,企業注冊后即可參與,以此增強政府主管部門與企業之間的互動。在服務職能方面,注冊企業可以發布信息,尋找合作伙伴、客戶和供貨商等。
2.推出工業項目融資支持工具。設立工業發展基金,為制造業企業技術設備更新、大型機器設備租賃提高貸款,并為大型工業項目實施提供融資支持。在支持機器設備購置上,主要為機器制造業、化工行業、生物制藥、冶金、電氣設備制造、機床等行業中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購置設備提供長期優惠貸款。在項目支持上,一方面以1%、3%和5%的利率為新工業項目提供金額為0.5億—7.5億盧布的貸款俄羅斯工業發展基金網站,https://frprf.ru/o-fonde。;另一方面,通過“特別投資合同”制度支持制造業大項目。“特別投資合同”由投資者與俄羅斯聯邦或聯邦主體簽訂,投資項目必須是新建現代化企業或者對企業進行現代化改造,其中,新購置設備的比例不低于25%,投資額一般不少于7.5億盧布。簽訂合同后,投資者不僅可以獲得工業發展基金的貸款支持,還可獲得俄羅斯聯邦或聯邦主體確保稅收和監管條件具有穩定性的承諾,享受利潤稅優惠、折舊率優惠、財產稅優惠以及租用地方自治機構不動產和土地的租金優惠等[3]。合同有效期為項目盈利后5—10年,最多不超過10年俄羅斯工業發展基金網站,http://frprf.ru/gospodderzhka。。
3.助推制造業產品出口。一方面力推“俄羅斯制造”國家標識。從2014年起,工貿部一直在打造“俄羅斯制造”標識系統,用于標記和識別在俄羅斯生產的商品,意在鼓勵制造商生產高質量產品,增加向國外市場推廣的品牌競爭力,并為出口商節約大量海外推廣資源。目前由自治非營利組織“俄羅斯質量體系”授予“俄羅斯制造”標識的使用權。“俄羅斯制造”標識推廣首要目的地是中國、印度、伊朗、越南、印尼、阿根廷以及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和塔吉克斯坦等獨聯體國家,此外還有德國、意大利和英國等。另一方面,打造出口支持體系。2015年對外經濟銀行成立子公司——俄羅斯出口中心,主要職能是為出口商提供信貸、保險和擔保支持;為出口商和出口型企業提供非金融支持;為商業銀行的出口支持貸款補償利息損失;為出口商品提供認證費、物流費、知識產權注冊費、出口許可證辦證費等補貼;為高科技產品和創新產品的國外市場推廣提供補貼;為俄羅斯知名品牌和俄羅斯產品在國外市場提升知名度提供補償等。
4.鼓勵興建工業園、技術園和工業集群。為發揮園區和工業集群在聚集生產要素、提高集約水平、優化產業布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的突出作用,俄羅斯對其實行鼓勵支持政策,主要包括:向工業園、技術園的園區建設管理公司提供貸款貼息;返還入駐企業繳納的稅款和關稅,用于補償園區基礎設施的建設費用;設立園區信息平臺,用4種語言(俄、英、西班牙語和漢語)發布能源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運輸基礎設施信息,以及所在地區的工業發展潛力信息。截至目前,規劃中、在建中或已建成工業園的聯邦主體達80個,設立技術園的聯邦主體有66個Перечень - список промышленных кластеров России - 2020 год,https://russiaindustrialpark.ru/article/perechen-spisok-promyshlennyh-klasterov-rossii-2020-god。。為通過本地化生產實現進口替代、打造完整產業鏈、發揮集聚效應與規模效應、提升區域產業發展競爭力,俄羅斯鼓勵建設工業集群。并對納入工貿部登記系統的工業集群提供補貼。《“有關工業集群和工業集群專門組織”聯邦政府決議》(2015年7月31日第779號)規定,納入工業和貿易部登記系統并獲得國家支持的工業集群必須符合下述條件:集群內一半以上的企業組成專門機構,用于協調集群聯合投資項目;集群中至少有一所高等職業教育機構或中等職業教育機構、兩個技術基礎設施項目、一家非營利性組織或社會組織、一家金融機構;必須與所在地區簽署有關產業集群設立協議;集群參與者必須實施聯合投資項目;集群參與者生產的工業產品中,至少有20%被其他參與者使用,其中不包括生產最終產品的企業;集群中至少有10家以上的工業企業,并且至少有1家企業生產最終產品(最終產品生產企業在集群企業中占比不應超過30%)等。工業和貿易部數據顯示,俄羅斯產業集群發展勢頭強勁,2017—2018年分別建成集群25個,2019年建成42個。
5.培育前沿技術型企業與國家冠軍企業。面對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基因工程、量子科技等技術引領的新一輪工業革命,實施“國家技術首創計劃”,旨在確保俄羅斯公司和產品在未來最有前景的市場中處于領先地位。在“國家技術首創計劃”框架內,經濟現代化和創新發展委員會主席團下設部門間工作組,由副總理領導,負責協調和監督聯邦權力機構、發展機構和其他相關組織活動;戰略計劃署負責制定各技術專業方向發展戰略并為戰略實施提供方法支持;俄羅斯風險投資公司作為項目辦公室,負責組織、提供專業技術分析和方法支持以及資金支持等。“國家技術首創計劃”瞄準未來15—20 年最具前景的高新技術市場,包括智慧能源、智慧農業、智能安保、智慧醫療、智慧航空、智慧海運、無人機、智慧金融、類腦智能等領域,制定發展“路線圖”,力圖培育出若干具備國際影響力的技術型大企業,支持其在世界高科技市場獲得領先地位。運作方式是通過向篩選出的項目撥付預算資金,引導私人資金共同進行項目資助,同時吸納技術型企業、大學和研發機構、大型商業協會、開發機構、專業協會以及各級政府機構共同參與,助力俄羅斯科技型企業在高技術領域奪得先機。與此同時,經濟發展部持續實施“支持民營高科技領先公司”項目(即“國家冠軍企業”),旨在整合發展機構和主管部門力量,促進國內領先民營高科技出口導向型公司快速成長,發展成為跨國公司。入選民營高科技領先公司資助項目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從事制藥、醫療設備制造、機械工程、電子和儀器工程、新材料、信息技術和電信、化工和工業自動化等行業的高科技企業;二是ТехУспех評級俄羅斯對快速發展的高科技公司的評級體系在2012年由俄羅斯風險投資基金設立。中的領先者;三是營業收入達到4億—200億盧布。
就在《工業發展和提高工業競爭力國家規劃》出臺當年,因為烏克蘭危機,俄羅斯招致美歐制裁,既作為對制裁的反制,也是為了保障本國食品安全、藥品安全、軍工行業安全,俄羅斯宣布對醫藥醫療、機械制造、石油化工、輕工、信息航空航天、原子能等20多個行業實施大規模的進口替代。如果說進口替代政策實施之初是出于應對危機的無奈之舉,但隨著美歐制裁持續發力,進口替代在兼顧國家安全利益的同時,逐漸成為“新工業化”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口替代政策主要通過三種方式實施:一是確定進口替代指標,要求20多個進口替代行業以制定發展規劃的方式,確定至2020年的進口替代率指標,大型國有企業在編制的進口替代設備清單中也必須明確2020年前的進口替代率指標;二是通過政府采購設限,要求在政府采購時,某些品類商品只要存在國產替代品,則限制進口;三是通過聯邦財政專項貸款、工業發展基金、政府采購、稅收優惠、簽署特別投資合同(СИК)等方式為進口替代項目提供支持。
(三)面向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工業化”探索(2018年至今)
2018年進入普京第四個總統任期,“新工業化”的側重點和路徑也相應進行了調整,從側重進口替代、投資牽引、技術型企業培育向更加注重科技支撐、數字技術賦能、綜合規劃制造業發展轉變。調整主要基于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從國際背景看,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為各國經濟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俄羅斯迫切希望抓住此次變革機遇,將其視為贏得戰略主動、爭取領先地位的必然選擇。普京總統指出,數字經濟是促進國家繁榮的必要工具,是在全球市場上保持競爭力不可或缺的條件Путин.В: выступление на заседании Совета по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му развитию и приоритетным проектам, 5 июля 2017 г. , http://www.kremlin.ru/events/president/news/54983。。二是從國內發展看,到2018年,進口替代政策已實施近4年,除了在化工、食品加工、石化行業取得一定進展以外,其他行業實施效果并不理想。到2018年3月,總統普京也承認,進口替代只是暫時為之,而非終極目標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與企業家會談時所言,http://sputniknews.cn/politics/201803071024865532。。由此,從2018年起,俄羅斯推進“新工業化”的著力點主要聚焦如下方面。
1.更加注重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以《科技發展戰略》確定的2030之前科技發展的七大優先方向為基礎,實施“科學”國家項目和《2030年前國家科技發展規劃》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ая программа “Научно-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ое развитие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2019年3月第377號)。。為打通從基礎研究到技術研發,再到商業化的整個創新鏈條,提升科技創新效率,俄羅斯開始實施全創新鏈整體科技規劃和全創新鏈整體科技項目Комплексные 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ие программы полного инновационного цикла и комплексные 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ие проекты полного инновационного цикла(2019 年2月第162號)。。為推動前沿共性技術研發,搭建創新合作平臺,2018年在俄羅斯科技和高等教育部支持下,整合風險投資資金、大學和科研機構以及技術公司力量,設立了14個“國家技術首創計劃”卓越創新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卓越創新中心以大學和研究機構為基礎設立,與領先的技術公司組成聯盟進行相關研究和教學活動。俄羅斯風險投資公司負責卓越創新中心的具體運作,根據商業化前景,確定中心的具體研究方向并篩選實施一系列項目。目前,14個卓越創新中心的研究重點為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量子技術、新能源和便攜式能源、新制造技術、無線通信技術與物聯網、生物技術、神經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和增強現實技術、機器人和機電一體化技術、傳感技術、機器學習技術和認知技術、智能電網技術、量子通信技術。
2020年11月底,俄羅斯宣布建立國家量子實驗室,計劃在2024年年底前開發30—100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為推進新技術應用,將“現代技術清單”《現代技術清單》按全俄產品分類手冊(ОКПД)分類,技術按照所屬領域,受工貿部、能源部或農業部監管。清單滾動更新,每年更新四次。制度納入特別投資合同中。2019年8月,普京簽署3部聯邦法律完善特別投資合同制度,開始以應用“現代技術清單”中的技術為前提簽訂特別投資合同,投資者將獲得更為優厚和可靠的政府支持。
2.數字化、智能化助推制造業轉型升級。2018年批準實施數字經濟發展國家項目,主要致力于實現數字環境管理的規范化和標準化;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數據傳輸、存儲和處理的信息基礎設施;以國內研發為基礎打造“端到端”數字技術;為數字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并提高公民數字素養;確保信息安全,保護個人、企業和國家的利益;在政府管理和服務領域應用數字技術和平臺解決方案。
以《俄羅斯2030年前國家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為先導,2020年數字發展政府委員會批準人工智能發展聯邦項目,將其納入數字經濟發展國家項目之內。在上述領域實施國家項目,旨在為經濟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打造良好的生態系統,構建強大核心能力,培養高技能人才,完善信息基礎設施,保障信息安全。在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大背景下,俄羅斯工貿部推出“數字工業”規劃,從數字生態環境設計,國家信息平臺設立,到鼓勵制造業企業設立數字平臺、進行軟件開發和底層技術設計等方面支持制造業企業推進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
3.綜合規劃制造業長期發展。各國實踐表明,制造業發展能帶來巨大的技術溢出效應和產業關聯效應,是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全面提升經濟競爭力的重中之重。針對制造業機械設備平均使用期限高達23年、資本密集型行業仍然依賴蘇聯時期的設備、成套設備生產缺乏全產業鏈等現狀,俄羅斯開始重點規劃制造業的整體發展。2020年6月,俄羅斯政府批準《2024年前至2035年俄羅斯聯邦制造業發展綜合戰略》Сводная стратегия развития обрабатывающей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до 2024 года и на период до 2035 года( 6 июня 2020 г. N 1512-р),對航空工業、船舶制造、電子工業、醫療器械制造、制藥工業、汽車制造、機車制造、農機制造、化學和石化工業、冶金、工程機械、輕工業、建材業、復合材料等15個行業進行綜合規劃,提出2023—2025年期間制造業年增長率保持在至少4.5%的水平,2031—2035年均增長率達到3%的目標。
該戰略同時提出,要綜合運用技術支持政策、投融資政策、人力資源培育政策、需求刺激政策和對外貿易鼓勵政策全面提升制造業競爭力。根據該戰略,涉及制造業的20多個行業的規劃將在一年內同步修訂。
三、“新工業化”挑戰:要素投入與制度構建視角
雖然很多政策措施尚未真正進入落實階段,效應尚有待進一步檢驗,但毋庸置疑,俄羅斯“新工業化”探索將面臨一系列巨大挑戰。
(一)技術供給層面的挑戰
從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看,2020年俄羅斯科技創新實力排名第47位。根據《2030年前俄羅斯聯邦科技發展預測》[4],俄羅斯在224個前瞻性研究領域,即涉及經濟和社會74個行業和部門發展的研究領域,已經顯示出與世界領先國家的巨大差距,特別是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密切相關的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領域。以生物技術和電子信息技術為例,2017年與2000年相比,俄羅斯在生物技術領域的專利數量從占世界總量的3.5%降至2.6%,電子信息技術領域的專利占比從1.3%降至1.2%WIPO IP Statistics Data Center. Available at: https://www3.wipo.int/ipstats。。以人工智能發展為例,根據專業調研機構Tortoise Intelligence發布的AI指數衡量標準包括研究、編程平臺、投資和政府支出在內的150個指標。排名前十位國家依次為美國、中國、英國、加拿大、德國、法國、新加坡、韓國、日本和愛爾蘭。,俄羅斯在54個國家中排名第33位。俄羅斯學者發表的人工智能領域的論文僅占世界份額的1%,目前在該領域的公司也只有17家,而美國相關企業超過2000家,中國超過1000家[5]。從決定數據處理能力的超級計算機數量看,俄羅斯已遠遠落后于世界領先國家。截至2019年年底,在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中,俄羅斯僅有3臺,且使用美國的處理器,而中國有227臺,美國有118臺世界TOP500組織數據。。眾所周知,科技創新能力提升依托研發投入水平、科研人才實力、研發投入主體、創新鏈和產業鏈銜接狀況等構成的創新生態系統。俄羅斯創新生態系統運行堪憂。從研發投入看,目前俄羅斯研發投入占GDP的比例為1%,與世界平均水平1.7%、發達國家2.2%—3.2%的水平存在較大差距。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在世界研發投入中,俄羅斯僅占2%,而美國、中國、歐美和日本分別占26%、21%、20%和9%。從科研機構和科研人才看,2000—2017年俄羅斯研究機構從2686家減少到1577家,設計局從318家減少到273家Наука и?инновации, https://www.gks.ru/folder/14477。,2000—2014年研究人員占就業人口的比重從7.8‰降至6.2‰。從創新主體看,俄羅斯是國家主導型科技創新體系,國家投入占研發投入的2/3,企業創新積極性嚴重不足,2017年技術創新企業占比僅為10.1%[6],在世界排名前1000位研發領域的投資者中,俄羅斯無一家公司入圍。從創新鏈和產業化銜接情況看,在國家主導型科技創新體系下,科研機構和企業主體分列運行,研發部門和實體經濟部門脫節,科技創新鏈條和產業鏈條不能有效銜接,造成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渠道不暢,很多技術由于找不到應用場景而被束之高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