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貴
[摘 要]“中國方案”既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的信心和底氣來自成功的現代化實踐、卓越的執政效能及其對自身的成功治理。中國共產黨對后發國家現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證明了中國方案的可行性;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效能優勢證明了中國方案的科學性;中國共產黨自身的政黨治理證明了中國方案的可持續性。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偉大歷史實踐,為人類提供了一條與西方道路不同的選擇。中國方案是中國共產黨對人類未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怎樣建設這個世界”的創造性回答。
[關鍵詞]中國方案 中國共產黨 執政效能 治理能力 政黨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慶祝大會上鄭重宣示:“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1]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2]在經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大考,即將迎來建黨百年華誕之際,回顧這些鏗鏘的話語,更加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自信和擔當。近代中國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鴉片戰爭使中國被動地卷入了世界現代化進程,此后中華民族有識之士一直在探尋和嘗試各種救國救民、實現民族復興的方案。在歷經苦難與摸索奮斗了170多年后,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向世界宣告,要為人類提供探索“更好社會制度的中國方案”。這個旨在解決人類發展問題的“中國方案”,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凝練和升華,既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又反映人類發展的普遍規律。為什么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能夠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這是因為中國方案的基調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其中對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效能、治理能力及其對自身的成功治理,為人類提供“更好社會制度的中國方案”的底氣也正來自于此。
一、中國共產黨對后發國家現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證明了中國方案的可行性
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進程。歷史地看,西方資本主義是現代化的先行者,但是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并不是現代化的唯一道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產生和在落后國家的成功實踐,既促使資本主義自我改良,也和資本主義一樣,成為一種實現現代化的方式。近代以來,中國模仿西方資本主義的現代化模式,但最終未能走上資本主義現代化之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歷史性地選擇了走社會主義道路實現國家的現代化,這一艱難探索和選擇成為中國近現代史的主題。
在世界性的現代化進程中,中國是典型的后發外生型國家。鴉片戰爭使中國被強行納入世界現代化發展的歷史潮流和以資本主義為中心的世界經濟體系中。在中國一步一步被拖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同時,中國人也在急切地思考怎樣才能避免亡國滅種的命運。現實的選擇就是通過學習模仿西方走資本主義現代化之路,實現工業化,以求得與西方列強平等的地位,這在當時既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也是中華民族抗爭、振興的必然的和正確的選擇,但是在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百日維新、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國民革命等艱辛的探索之后,中國人民發現“資本主義先生”不允許學生學習他的真才實學。一旦中國人民通過艱辛努力取得一些成果,就會出現現代化進程被外力阻斷而導致倒退的情況。資本主義國家不讓別國搞資本主義,經歷了長期農業社會的中國人覺得不可思議。與農業社會迥然不同,資本主義的本性是競爭排他的,資本、資源、市場等生產要素都具有強烈的競爭性,一國發展資本主義,需要有相對落后于它的一些國家或地區為它提供生產要素,并且轉嫁危機。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先行國家,都是通過強力手段獲得自主發展資本主義權力的,它們采用高關稅保護本國市場,并且通過對外掠奪加速積累原始資本,緩和國內矛盾。反觀中國,鴉片戰爭后屢戰屢敗,沒有爭取到走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的自主權,中國人民始終得不到一個安心搞現代化的外部環境。扭曲的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結果是形成受外國控制的依附性經濟,中國近代工業只能在夾縫中生存,農村的破產更造成不可遏止的社會動亂,發展下去中國將徹底淪為世界體系中的外圍或邊緣國家。
當中國人在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上舉步維艱的時候,馬克思主義指出了一條不同于資本主義道路的現代化方式,而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之變為現實的可能。自此,世界現代化進程為中國提供了兩種現代化路徑選擇,即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中國現代化的探索,主要是沿著兩條主線進行:一條是以共產黨為代表的,按照蘇聯模式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探索;另一條是以國民黨為代表的,按照西方國家模式進行的資本主義現代化探索。抗戰勝利后,國民黨仍然想在中國走資本主義現代化之路,雖然這注定是一條依附型的道路,但在經過百年的遲滯以及與蘇聯高速工業化相對比之后,期待自強和趕超的中國人民放棄了這一選擇。中國共產黨契合了時代的需要,從一個只有五十余名成員的組織起步,在短短28年的時間里,在中國這樣一個特殊大國里取得偉大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所主張的現代化發展范式的勝利。在毛澤東看來,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就是要“解放中國人民的生產力,使之獲得充分發展的可能性”,革命的歸宿只能是“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因此,黨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斗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斗爭”[3]1081。走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這一歷史性的選擇,是中國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才最終確定的,是中國社會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在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取得了民族獨立之后,如何盡快實現現代化就成為下一步必須正視的問題。雖然后來者對工業化模式可以選擇,但是后發國家如果單純依靠民間資本分散的積累而實現現代化,這無疑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而且后發國家非但不能去學習發達國家通過對內對外戰爭來獲得國家發展與資本積累,利用整個世界的資源和市場來解決國內矛盾;相反,還要在一個國際經濟秩序嚴重不平等的環境下來實現工業化,因此新中國當時所面臨的選項是極其有限的,亦步亦趨即使可能,也會被先行者越落越遠。在有限的時間里,中國必須彌補與西方國家的差距,這促使中國現代化只能實施趕超戰略,因此,工業化速度問題就成為選擇現代化道路的首要問題。現代化必須積累資本,而一個百廢待興的國家在一個較短的時間里完成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必須以政府為主體推進現代化,強化國家對總體經濟資源的集中動員與計劃組織能力。高度集權的政治經濟體制可以動員社會力量重新配置資源,維持高額資金積累率,在較短的時間內集中調配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有助于克服高速工業化過程中種種物質和精神上的困難。因此,當時中國的政治和經濟體制并非盲目模仿蘇聯模式,本身也是后發國家現代化的要求。在經過了迅速的社會主義改造之后,1956年中國正式走上了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創造一種全新的模式去調動和使用社會資源,以期以最快的速度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這一體制在初期表現出極高的效率,使國家能夠集中一切國家資源促進工業化建設。
高積累是計劃經濟的專利,只有在計劃體制下,才有可能制定一個扭曲的價格體系,強行為重工業的發展積累資金。對于一個處于工業化前期的國家來說,實行計劃經濟無疑是一種正確的選擇,它縮短了資本原始積累的周期,使國家迅速地建立起工業體系。這一時期,在沒有對外血腥掠奪的情況下,中國用了二十幾年的時間走完了資本主義國家一百多年的路程,這為實施趕超戰略的中國現代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以最快速度完成了奠基工程以后,這種曾經在共和國歷史中起過重要作用的模式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在國家安全獲得基本保障的前提下,在中國通過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并通過與美國等一系列國家建交獲得了國際戰略緩沖、發達國家新一輪產業分工大轉移的國際大環境下,實施改革開放,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改用物質激勵的方式推進現代化也是合乎邏輯的歷史演進。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成功地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和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變,在此期間我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
總結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歷史經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國的現代化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后發國家在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中既要受到外部各種現代化因素的強烈沖擊,又要受內部各種社會矛盾和沖突的嚴重困擾,在社會體制結構、行為方式和文化價值等方面的急劇而深刻的變革必然導致各種失序甚至失控。亨廷頓指出:“現代性孕育著穩定,而現代化過程卻滋生著動亂。”[4]38中國是一個典型的后發現代化大國,特殊的國情導致這種不穩定尤其嚴重。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就必須有一個穩定的政治核心和權力機構,來有效控制現代化進程中的各種矛盾和沖突,才能順利地推進現代化。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經過浴血奮戰,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建立了一個強有力的社會主義政權,并堅定地維護國家安全,從而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一個和平穩定的現代化環境。
中國趕超型的現代化進程必須依靠國家機器的組織、動員與整合力量以及社會精英的強力推進才能加速發展。能否有效地進行社會整合,對執政黨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考驗,它是任何社會保持穩定和發展的基本前提,它關系到黨能否妥善地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將各種社會力量整合、凝聚起來。中國共產黨在一百年的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形成了嚴密強大的組織力量,黨的組織網絡遍布于整個中國社會各個層面,基層黨組織深入到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扎根在各行各業中,在全國各族人民中享有崇高威望,是中國整合社會資源的最強有力保證。中國的現代化變遷是在黨和政府自覺牽動下自發的社會轉型,在中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在推進自身現代化的同時,高度自覺地設定了我國社會轉型的方向和策略,這是推動中國現代化的關鍵。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工業化初始期,先是本國人民付出慘痛犧牲,進而在殖民侵略中使其他國家的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相對于西方而言,用較短的時間付出小得多的代價,取得了極高的績效。事實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現代化的領導是非常成功的。
中國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來,始終把走社會主義道路作為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黨在創建之初,就旗幟鮮明地把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確定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同時也是“現代化目標”和“社會主義目標”相互作用共同主導的過程。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最大成就,就在于將現代化的實踐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有機結合,從現代化的目標要求來考慮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同時又從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大局來思考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中國現代化是以西方現代化模式為主要參照系的學習、創造和超越的過程。中國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完成這一過程,但是社會主義不僅僅是我們實現現代化的手段,更是我們追求的價值目標。社會主義現代化從它起步起就必須擔當起超越資本主義的歷史任務。如果中國的現代化單純地實行經濟趕超戰略,那就不能從根本上說明我們為什么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而不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問題。社會主義現代化與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本質區別,并不在于是不是注重發展生產力,而在于它致力于發展生產力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必然要求人、自然、社會之間的內在和諧,要求人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各方面協調發展。這就要求在現代化進程中,社會各階層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普遍享受到現代化所帶來的文明成果,避免兩極分化;要求在現代化過程中有效克服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弊端和災難,從“以資為本”過渡到“以人為本”。
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落后的大國搞社會主義現代化,沒有現成經驗可以借鑒,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套用,只能靠我們自己在實踐中摸索。時代變了,情勢變了,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就必須變化。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走到今天是一個不斷在前進中摸索、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過程,是一個及時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轉變策略、面對國內外劇烈變化與震蕩不斷成長與成熟的過程。中國共產黨基于中國實際,帶領中國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條后發國家的現代化道路,證明了中國方案的可行性。同樣,其他后發國家探索本國的現代化建設規律,必須立足于自身的實踐,努力探尋自己的發展道路,而決不可照抄照搬。只有把世界各國現代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自身的特殊規律創造性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走出一條符合自己特色的現代化發展道路。
二、中國共產黨執政效能的比較優勢證明了中國方案的科學性
執政效能是指執政者帶領人民達成階段性目標的程度,它是衡量執政成果的尺度,執政的效率、效果、效益則是衡量執政效能的依據。世界進入工業文明時代幾百年來,工業生產創造的效率較之農業具有的碾壓式優勢,物質財富創造能力幾乎呈指數形式增長,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在全球凱歌高奏,先發資本主義國家的執政效能獲得廣泛贊譽,與之相應的政治制度也逐漸被捧上神壇,特別是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乃至顏色革命的頻頻上演,似乎不斷被印證的美國政治學者弗朗西斯·福山的“歷史終結論”更是讓西方資本主義“方案”定于一尊。“華盛頓共識”一度成為全球眾多國家追隨模仿的對象,然而,歷史總是按自己的邏輯向前演進,歷史沒有終結,也不會終結。短短三十年間,世界發生了不以人的主觀臆斷為轉移的深刻變化。
蘇聯解體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打造的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并不穩定,但是其固有的矛盾為不斷增長的經濟所掩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整個世界無法持續做大經濟“蛋糕”,原本在世界經濟總體發展繁榮下被掩蓋的“分配蛋糕”的矛盾便暴露無遺。西方的多黨民主、議會民主制度無法為解決這場持續多年的經濟政治危機提供有效的方案。一些照搬西方制度的世界體系中的外圍國家,喪失了獨立性,不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低等收入陷阱”,就是在“華盛頓共識”等方案的引誘下陷入破產邊緣。特別是美歐直接介入的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以及現在各方仍在博弈的烏克蘭、敘利亞,其玫瑰色夢幻都消失殆盡,國家陷入戰亂,四分五裂、民不聊生,重回中國百年之前曾經的苦難,遑論發展發達。即便是已經實現了現代化并且居于世界體系中心位置的發達國家也是亂象頻生,貧富差距懸殊、恐怖主義猖獗、深陷難民潮危機、民粹主義泛濫、逆全球化暗流涌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更是將西方發達繁榮背后的深刻矛盾暴露無遺,“一切等級的和固定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東西都被褻瀆了”[5]275。按理任何一個現代政府都有抗擊疫情的基本能力,這是現代社會治理的必然要求,但是我們看到的事實是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面對呼吸系統傳染病的大流行,卻連戴口罩都遲遲無法在全社會達成共識,致使人民為此付出無比沉重的代價。疫情應對失敗揭示出自由民主體制一個致命弊端,即“能”而“不為”,這必然導致執政效能愈發低下。當政客們為了獲得選票鼓勵選民們普遍的非理性行為,當國家的重大事項都淪為政客們的政治操作引發社會的嚴重撕裂,當反智、民粹大行其道而科學民主靠邊站的時候,這個制度實際上已經處于深度危機之中了。
與西方的混亂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依然選擇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較好地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更是承擔了后危機時代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任。從2010年開始,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超過美國成為對世界經濟貢獻最大的國家,2014年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中國現在是世界貨物貿易量的最大貢獻者,世界服務貿易增長的最大促進者,給世界經濟帶來了更為巨大的正面外溢效應。中國倡導并與相關國家合作推進的“一帶一路”倡議,在全球風云激蕩之中為世界經濟發展帶來希望,為各國人民帶來福祉。作為全球最早發現新冠肺炎感染病例的國家,在政府高效有序領導、人民萬眾一心的努力下,成為疫情發生以來第一個恢復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在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上都走在世界前列。中國堅決履行作為全球大國的責任和擔當,挑起全球抗疫大梁,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在疫情期間,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提前十年完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為世界范圍內消除貧困、實現和平發展作出歷史性貢獻。在疫情期間,中國倡導并積極踐行開放包容的發展思路,十五個亞太國家正式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中歐成功簽訂《中歐投資協定》,為后疫情時代的世界經濟發展注入內生動力。重大危機是考驗執政黨執政效能的試金石。中國已經在國際比較中顯示出巨大的制度優勢和發展優勢。
2008年金融危機后,福山一直在反思自己的“歷史終結論”。2010年,他在《社會觀察》上就發表題為《中國模式代表集中高效》的文章,在2011年出版的《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一書中他又暗示自由民主制本身或許也需要為一種更好的制度所取代。而在2014年出版的《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朽:從工業革命到民主全球化》一書中,福山闡述了一套國家構建應優先于法治與民主的政治發展次序論,即民主不是第一位的,一個強大的國家才是。福山事實上已經開始從“民主終結論”轉向了“政治效能論”,即在考量一個國家的政治實踐的時候,首先要去看的是其治理效果、治理效率等指標。2017年1月,福山在英國《展望雜志》上發表題為《美國已成為失敗國家》的文章。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后,福山不止一次地比較中美抗疫表現。2020年5月18日,他在《美國利益》雜志網站刊登《中國是哪種政權?》一文,雖然渲染中國的所謂“極權主義”,但還是承認中國處理危機的表現勝過了美國。2021年1月18日,他在美國《外交》網站發表《腐朽透頂》一文,認為美國近年來深陷政治僵局和衰退,美國體制過于僵化,以至于無法自我改革。美國的制衡機制與政治兩極分化互動的方式造成了停滯和無休止的黨派斗爭,政治黨派為政治部落所取代。從表面上看,在福山那里,自由民主制度從三十年前的“歷史的終結”到現在的“部落政治”,這不啻從現代社會回到原始社會,不過綜觀福山的所有政治觀點,雖然他對美國制度諸多批評,但卻并不贊成中國的政治制度。盡管他承認中國抗疫模式是“非西方模式”中最成功的一個,但卻矛盾地認為國家制度與抗擊疫情的成果之間沒有必然聯系。不難看出,囿于自己長久以來的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局限,對于近年來發生于西方國家和中國的政治實踐上的巨大反差,福山陷入了一種理論上的困境。這其實源于在他的理論構架里忽視或者有意回避了一個現代國家政治最為關鍵的變量——政黨。
政黨是現代政治運行不可或缺的主體,是國家政治的核心主導者,但是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政黨及其權力都深陷危機”[6],引起危機的根本原因就是政黨帶來的政治效能越來越低下。而善于創造最大的政治效能是中國共產黨與現有世界上其他政黨相比具有的最核心的能力、最本質的區別。中國共產黨從建黨以來,始終以強烈的憂患意識警醒自己、鞭策自己,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和實踐前沿,緊緊依靠人民,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既發揮了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又發揮了黨凝聚人民意志與力量的政治效能,締造了“中國奇跡”,不僅徹底擺脫被開除球籍的危險,而且今天的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所取得的社會成就,和人類歷史上任何國家相比都是最偉大的”[7]。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效能源于黨的強大的國家治理能力,體現在執政理念和執政能力上。
執政黨的執政理念,反映的是執政黨的價值追求和執政綱領。不同于西方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進而正確引領中國前進的方向,“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符合規律地向前發展”[8]430。讓社會主義制度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比資本主義制度更有效率,從而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體現出來,在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競爭中贏得主動,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與西方資產階級政黨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不同,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將為人民謀幸福作為黨的初心,人民利益是黨的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堅信人民群眾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主體力量,萬眾一心、精準施策、科學防治,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和治理優勢。對于確診和疑似新冠肺炎患者,中國采取“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應檢盡檢”的救治策略,而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避免醫療系統崩潰,采取選擇性收治,甚至采用自然的群體免疫,顯示出其“以資為本”而非“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反映出其根深蒂固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和功利主義。兩相比較,高下立判。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效能的最大法寶和力量源泉。
執政黨的執政能力,反映的是執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否科學高效,體現的是執政黨解決國內國際實際問題的能力。西方兩黨制、多黨制為了爭取選民而注重短期利益、缺乏長遠規劃、缺乏政策連續性的弊病廣泛存在,甚至在一些國家造成族群分裂甚至內戰。不僅造成制度體系內部矛盾重重,戰略上飄忽不定,政策上碎片化和低效的問題,使國家治理能力大大降低,而且造成對國內人民甚至在國際上信用逐漸喪失的長期不良后果。中國共產黨在國家治理的過程中非常注重決策的科學性、高效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既保證了各項政策的連續性——一張藍圖繪到底,也保證了政策制定的民主性——充分調動各種要素與資源,集中智慧和力量提高效率辦成事。在解決重大實際問題時,表現得尤為突出。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一上臺就提出要建設美國高鐵,但是由于政府被利益集團綁架,兩黨為了選區利益無法達成共識。直到其八年任期即將結束,美國第一條高速鐵路才在加州開工,并且全線建成通車要等到2029年。而中國短短數年時間便建成了縱橫東西南北、運營里程近四萬公里的高鐵網,早已成為世界運營里程第一的國家。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比較優勢在這場全球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更是得到了充分彰顯,是我國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應對乃至打贏這場戰役的根本政治保證。
三、中國共產黨自身的政黨治理水平證明了中國方案的可持續性
國家之間的發展競賽,執政者們誰能科學高效地出臺并執行政策,誰能在出現失誤甚至錯誤時用最短的時間糾偏糾錯,誰就是最后的贏家。執政黨作為實現特定目標的政治組織,其自身建設和管理水平,決定著國家事業發展興衰成敗。
回顧百年歷程,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不斷發展壯大,成功應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穩步前進,關鍵在于黨一貫重視自身建設,勇于自我革命,不斷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勇于自我革命,從嚴管黨治黨,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2]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是中國現代國家建設的決定力量。有著逾九千萬黨員的中國共產黨,與西方政黨相比,堅持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具有高度的組織紀律性,“紀律嚴明是全黨統一意志、統一行動、步調一致前進的重要保障”[9]。中國道路的成功源自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效能,源自中國共產黨的國家治理能力,歸根結底,源自中國共產黨管黨治黨的成功。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共產黨的政黨治理是戰略問題,既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也事關為人類提供“更好社會制度的中國方案”的可持續性。
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背景下,面對國家、市場和社會關系的新變化和新挑戰,直面“四大考驗”“四種危險”,不斷對原來有效的組織運行方式進行加強充實,創新組織運行方式,提升政黨的調適能力,增強組織的生機和活力。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激蕩交匯,面對廣泛深刻的社會轉型,面對世界變局諸多的不確定性,黨所面臨的挑戰變得越來越復雜和艱巨,對黨治國理政能力的考驗之大前所未有。黨要繼續實現國家良治,就必須深刻認識政黨治理現代化的緊迫性,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的政黨治理方略,實現傳統管理模式向現代治理模式的轉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政黨組織,也是中國政治體系中實際的權力運行主體,中國共產黨對自身的治理體現為一個復雜的體系與過程。實現政黨治理的現代化,意味著政黨治理既要求執政黨必須適應形勢所需,自覺變革和改進自身結構、功能、機制和活動方式,又要將其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全面推進政黨治理現代化,意味著黨的理論體系現代化、領導體系現代化、執政體系現代化、組織體系現代化、法規體系現代化一體推進,全面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制度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將全面從嚴治黨作為提升政黨治理能力的重要戰略,采取運動式的推進方式,將單項推進的整黨治黨措施逐漸上升為一體化的治理體系,自上而下推進改革的頂層設計、反腐敗運動、干部作風建設、凈化意識形態作風,形成政黨治理的整體合力。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政治背景下,建構現代化政黨治理體系,制度體系建設應擺在突出位置,具體而言就是將運動式的整黨方式轉換為制度化的治黨規范,推進政黨治理的常態化運轉。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必須“把中國共產黨各項事業和各項工作納入法制軌道,實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實現中國共產黨活動制度化、法治化”[10]140。黨的十八大之后先后修訂出臺了一些重要的黨內法規,如《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等,使制度治黨向縱深推進。另外,促進治理結構由一元向多元的交互轉變。將黨內的自我凈化轉化為黨與社會的有效互動,建構多層級的黨外黨內民主協商體系,不斷優化和調整黨政、黨社關系,暢通人民群眾參與公共治理的渠道,積極構建黨、政府、市場和社會共治的多元架構體系,實現治黨與治國的協同推進。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黨的自身建設置于政治建設的首要地位,“不斷檢視自己,不掩飾缺點,不文過飾非,堅決同一切弱化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危害黨的肌體健康的現象作斗爭”[11]。從嚴加強思想理論武裝,從嚴加強作風建設,從嚴把好選人用人關,從嚴管理監督干部,從嚴加強反腐倡廉建設,敢于刀刃向內革除自身病癥,敢于以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態度推進反腐敗斗爭,帶領全黨開創了黨的建設新局面,開辟了管黨治黨的新境界,政治生態得到凈化優化,使我們黨鍛造了一身鋼筋鐵骨,能夠不斷順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新要求,推動歷史不斷前進。突如其來的重大疫情應對,是一次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檢驗,是破除一切不適應突發事件的體系和機制的斗爭,是一次對黨自身治理能力的檢驗,是破除干部身上不良作風的自我革命的斗爭。判斷政黨治理優劣的標準,理應包括在重大事件出現時政黨是否具備足夠的治理能力并及時發揮出來,能否真正解決問題。事實證明,通過自我革命的政黨治理,中國共產黨國家治理能力持續提升,執政效能得以充分保障。
中國共產黨不僅具有自我革命的勇氣,而且具有自我革命的智慧,堅持自我革命和社會革命相統一。政黨要在國家治理中承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責任。在把握全局的基礎上,執政黨還要很好地協調黨與政府、黨與社會、黨與人民以及黨與黨之間的關系,以達到國家的良治。一些西方政客和學者出于國家利益需要或意識形態偏見,熱衷于唱衰中國共產黨,卻對自己國家政黨的治理狀況閉口不談。事實上,西方以爭奪執政權力為目標的各政黨之間往往是零和博弈的關系,加上在朝在野之分,造成國家治理被選舉政治劫持,經常造成“連任比責任更重要”。被某些人標榜的民主多黨制在公共權力上的監督也大有轉為惡斗傾軋之勢。2020年美國大選鬧劇一再上演,國會暴力事件更是讓全世界嘩然。西方政黨已經明顯出現了去政治化、去組織化、媒體化、寡頭化的現象,對國家不負責任的政客化現象愈演愈烈。西方的多黨制和票決民主政治即便在發達國家里也開始成為階級對立和族群分裂的助推器。與西方政黨因為民眾參與選舉熱情越來越低而只能獲得低水平認同、不同政黨因為惡性競爭而導致族群分裂不同,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多黨派合作,民主黨派作為參政黨緊密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加上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凝聚成戰勝一切困難的磅礴力量。舉國同心應對疫情就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堅實的群眾基礎。
中國一黨領導、多黨合作和一黨執政、多黨參政的政黨制度框架,能夠在共同目標下把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多黨派合作有機結合起來,既保持一致性又體現多樣性,既規范有序又充滿活力,在全世界顯示出獨特的政治優勢和強大生命力。中國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下的決策因為經過了政黨協商、政協協商以及人大的立法協商和政府的行政協商,更加負責、科學、民主、合法,失誤相對較少。即使發生失誤,也不同于西方國家各政黨政策出臺后一旦出現失誤就相互甩鍋、攻訐和拆臺,而是政黨之間相互補臺。在新冠疫情中,中國共產黨和政府不惜任何代價也要對人民負責、對生命負責的堅定立場以及高效出色的國家治理能力,為她贏得了更廣泛深厚的認可和贊譽。這種勇于自我革命的政黨治理,并通過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能力,是西方政黨無法比擬的,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實現可持續性治理的必然選擇,而且向世界證明了中國共產黨向人類提供的“中國方案”的可持續性。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從全球范圍來看,過去幾十年的全球化時代實際上是一個“轉型的時代”,是把目前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往其他方面進行轉型的時代。在西方制度日益碎片化的時候,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中國,尋找著“中國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答案。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模式、國家治理模式以及黨自身的治理模式,提供了這一答案,并為人類提供了一條與西方道路不同的選擇。這不僅僅是中國人民的現實選擇,就世界現代化的未來看,也是一次偉大的歷史性選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除了不斷強大自身,還遵循新發展理念,推動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眾多治理難題,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向人類社會提供更好社會制度的中國方案。如果說當年“進京趕考”所面臨的考官是全體中國人民的話,那么今天“這場考試還在繼續”所面臨的考官將是全世界人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是好,要看中國人民的判斷;中國方案是不是好,要看將來世界人民的判斷。這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全球胸懷和全人類情懷;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對人類未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怎樣建設這個世界”的創造性回答;這就是中國共產黨為地球村提供一把持續發展的鑰匙,為人類不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的莊嚴承諾。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1).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報,2017-10-28(1).
[3]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美]塞繆爾·菲利普斯·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鄭永年.為什么中共要重新確立“核心”[EB/OL].聯合早報2016-11-08.http: //www.zaobao.com/forum/views/o-pinion/story20161108-687532.
[7][英]羅思義.中國取得的是史上最偉大的發展成就[EB/OL].新華網,2016-09-3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9/30/c_129307596.htm.
[8]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9]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在京舉行[N].光明日報,2016-10-28(1).
[10]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1]習近平.牢記初心使命,推進自我革命[J].求是,2019(15).
[特約編輯 李金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