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浩俊
近日,中消協召開的“網絡消費領域算法規制與消費者保護座談會”指出,有些經營者利用算法進行價格歧視:比如,對新老用戶制定不同價格,會員用戶反而比普通用戶價格更貴;又如,利用繁復促銷規則和算法,實行價格混淆設置,吸引計算真實價格困難的消費者。
近年來,有關商家和平臺利用大數據殺熟的消息,不斷出現在公眾面前,刺激著公眾神經,也在傷害著平臺經濟的信譽。如果商家利用大數據,與消費者斗心眼、玩心計、捉迷藏,那么,消費者就會對平臺經濟失去信任,就會用腳投票,將平臺經濟踢出市場。
事實上現在有些消費者,已經開始對平臺經濟出現的大數據殺熟等現象產生了反感,并回流到實體商家。監管部門也加大了對平臺經濟的監管力度,對平臺經濟出現的問題采取整治措施,并有可能在稅收、管理、規范等方面出臺比較嚴厲的政策。那么,平臺經濟的發展,也將面臨新的考驗。
中消協對平臺經濟發生的大數據殺熟現象進行分類解剖,指出平臺經濟在大數據殺熟方面的問題,既是對消費者負責,也是對平臺負責,是希望平臺經濟能夠通過規范自己的行為,留住消費者、維護好平臺經濟的良好形象。大數據是用來更好地服務消費者,而不是用來算計、損害消費者利益。一旦大數據陷入了算計的泥淖,平臺經濟等來的就是自殺,是在算計中使平臺經濟的信譽盡失。
平臺經濟在經過野蠻生長以后,也到了需要規范的時候了。如果繼續野蠻生長,老問題沒有解決,新問題又不斷爆發,對平臺經濟來說,只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最終害人又害己。
所以,平臺必須正視中消協提出的問題,通過規范平臺商家的行為,維護好平臺經濟的形象。平臺經濟必須在不斷規范中提升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與消費者形成良性互動,而不能損害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也只有這樣,平臺經濟才能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在促進國內大循環中承擔更多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