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大企業由于適應不了新的環境變化,尾大不掉,最終走向失敗。而小企業則多因為沒有形成有效的組織,所以常常做不大、活不長。種種遺憾引發出一個思考:什么是組織能力?什么是組織文化?
一般而言,一個企業的組織能力主要包括三個要素:資源、機制與結構、企業家精神與價值觀。
●資源
企業的資源包括人才、技術、品牌、資金、知識、經驗,也包括客戶資源、土地資源、公共關系資源等等。企業業務的拓展、市場的開拓都基于自身的資源和能力。當然,在互聯網時代,我們既要立足于資源,同時也要突破資源,進行能力的創新,獲取超常成長。對于絕大多數傳統企業來講,企業擁有多少資源稟賦,直接決定了組織能力的大小以及成長邊界。很多企業因為沒有積聚起足夠的人才、技術、品牌影響力,或者不具備相應的資源整合能力,所以很難做大、做強。
●機制與結構
一個組織要保證資源的有效整合與調整,必須依賴于良好的機制與結構。如果一個企業越來越僵化,內部機能越來越板結,那一定是因為機制不合理,企業管控體制與體系不健全,結構不完善。所以,企業管理不能依賴老板個人,要靠完善機制和結構,通過機制創新去激發員工價值創造的活力,通過組織體系的有效結構去組合資源和人才。
因此,需要打造什么樣的組織,如何進行機制與結構建設,建立怎樣的治理規則和管理體系,創新什么樣的運行機制,這幾個方面就是影響企業持續邁向成功的關鍵要素。
●企業家精神與價值觀
組織能力體現在企業家精神與價值觀上,企業家的自我超越與文化變革能力決定了組織的凝聚力與戰略執行力。企業家的高度決定了企業成長發展的高度,企業家的價值觀引領著企業對發展方向的選擇。所以,一個企業能做多大,走多遠,首先取決于企業家。如果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出了問題,企業即使勉強做大,也會深埋毀滅的種子,潛滋暗長,早晚有一天會使企業分崩離析。
中國企業面臨四個最現實、最迫切、最普遍、最重要的管理問題,但同時也是巨大的機會點。它們逐一遞進,環環相扣。這些問題長期得不到重視,累積而成“惡性循環”:
●老板與高管的隱性矛盾越來越多
老板認為下屬執行力差,那么多機會就是抓不住,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干部認為老板變化太快無所適從,老板認為自己愿意分享,但是干部實在沒有漂亮的業績;
干部認為老板管得太多,自己什么都做不了,老板認為干部能力太弱,一旦不管就出問題;
干部認為再怎么創造,干得再好也就賺那么多,如此等等。
●管理復雜,消耗大量人力物力
因為內部缺乏科學、有效的數據標準與手段,組織復雜、部門林立、層級多干部多事情多,導致內部扯皮、無效溝通,需要更多人力、更多干部、更多資源從事經營管理活動。
●經營效率低,造血能力弱
不論是學術上的大數據研究,還是微觀上對許多企業的調研與診斷,中國企業在許多效率指標上都是比較低的,很少有明顯改善的,甚至在人效指標上不少企業都在下降。
數字不會說謊,不論企業的經營利潤、市場地位如何,這就是經營管理水平下降的一個具體表現。
●轉型升級難,可持續發展存疑
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下,一招鮮吃遍天是不可能的,依靠過去的經驗是走不向未來的。轉型升級是企業的常態,但是許多看上去不錯的企業,在需要轉型進入新領域時后勁不足。
一些小問題會放大到影響企業經營,甚至成為壓倒經營大局的“稻草”;或者昨天還好好的一家公司,今天突然破產清算;昨天還是明星企業家,今天就負債累累。
為什么會這樣?組織能力弱、人才短缺、平時缺乏風險管控與防范、好大喜功居功自傲、務虛多務實少等等,都是重要的原因。
國有企業上述四個方面問題比較突出,在內部矛盾、復雜程度、經營效率上也表現得更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