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慧 孫莉 姜增華 楊顯祥


摘 要:通過對揚州市鱖魚(Siniperca chuatsi)養殖病害測報、疫病監控和實地調研等途徑,分析本地區鱖魚養殖的病害種類、發生率、損失情況和主要病害,并從生態、藥物和免疫三個方面提出了防控措施。
關鍵詞:鱖魚(Siniperca chuatsi);病害;防控;免疫
鱖魚(Siniperca chuatsi)又叫桂花魚、季花魚,是淡水名貴魚類[1]。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單品種、集約化、高密度養殖模式,導致病害頻發,嚴重制約了鱖魚養殖業的健康發展[2]。揚州市水生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于2005年就開始重點關注鱖魚病害,重視程度不斷升級。2012年始,將鱖魚病害納入水產病害測報,2016年始,對鱖魚苗種執行省級水生動物重大疫病監控計劃。2020年,全市設立病害測報點7個,測報面積達418 hm2,執行重大疫病監控計劃的繁育場達6個。筆者根據測報數據、監控結果及調研情況,對鱖魚養殖病害進行整理分析,并提出了防控對策,僅供參考。
1 鱖魚養殖概況
揚州是鱖魚養殖大市,根據全市漁業生產情況調查數據,2020年精養池塘面積達1 222 hm2,占全省的一半以上,總產量約12 426 t,按55元/kg計算,產值約6.8億元。鱖魚食性特殊,依賴于活餌料魚,鯽魚、鯪魚、赤眼鱒等均可作為餌料魚,人工飼料馴化養殖的僅個別池塘,尚在試驗階段。鱖魚養殖模式主要有池塘精養和池塘混養,池塘精養集中在高郵三垛、甘垛、龍虬、卸甲、湯莊以及江都邵伯、真武等鄉鎮,放養密度16 500~31 500尾/hm2,密度較高的是高郵三垛,為31 500尾/hm2;密度較低的是江都邵伯,為16 500尾/hm2。一般情況下,鱖魚放養密度為18 000~22 500尾/hm2,密度越高,病害發生的幾率越高[3]。混養模式包括鱖蟹雙主養、羅氏沼蝦池混養、蟹池混養等模式,其中鱖蟹雙主養分布于寶應柳堡等鄉鎮,羅氏沼蝦池混養集中在江都邵伯,蟹池混養則較普遍。
2 鱖魚病害概況
2.1 病害種類
根據測報點監測結果,鱖魚發病種類有病毒病、細菌病、寄生蟲病、真菌性疾病、非病原性疾病、不明病因疾病等。病毒病主要有鱖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蛙虹彩病毒;細菌病包括細菌性敗血癥、爛鰓病、爛尾病、肝膽綜合癥等;寄生蟲有纖毛類的車輪蟲和斜管蟲、錨頭鳋、指環蟲等;真菌性疾病主要有水霉病和鰓霉病,非病原性疾病包括缺氧等。
病害測報點上報鱖魚疾病45次,其中傳染性脾腎壞死病與細菌性敗血癥上報次數最多,均為9次,各占20%。對3縣(市、區)水生動物病害實驗室的病情資料分析,近3年來,因感染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而致病的鱖魚占了90%以上,見表1。
根據省級重大疫病監測報告,執行監測計劃的6家繁育場,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2.2 發病率及經濟損失
2020年精養池塘的鱖魚發病率為34%,比2019年略有上升。圖1列出了近十年的發病率,其中,2012年最低,為11%,2015年達到高峰,為59%。2020年精養池塘的鱖魚因病死亡量與經濟損失分別為791 t、2 803萬元。圖2為近十年死亡量與經濟損失,其中,2011年最低,死亡量為210 t,經濟損失為350萬元,2015年最高,死亡量為1 587 t,經濟損失為3 626萬元。
3 主要病害分析
3.1 病毒性疾病
從監測結果和調研情況分析,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病對鱖魚養殖生產的威脅最大,該病通過垂直及水平方式進行傳播,6—9月均發病,8月高溫期發病較少。溫度是該病暴發流行的限制性因子,氣候突變和氣溫升高是誘發疾病的主要因素[2,4],此外,苗種與成魚的頻繁流通,也導致該病毒的流行加劇。
3.2 細菌性疾病
細菌性疾病主要為細菌性敗血癥和細菌性爛鰓,主要由嗜水氣單胞菌和柱狀黃桿菌引起,發病水溫26~30 ℃,魚苗和成魚均可感染。寄生蟲感染或水質惡化等因素均可誘發。
3.3 寄生蟲
寄生蟲主要有纖毛類的車輪蟲和斜管蟲、錨頭鳋等,車輪蟲流行于春秋兩季;斜管蟲感染率較高;錨頭鳋水溫在18~32 ℃時易流行,全年均可感染。
3.4 真菌病
主要為水霉病,一般出現在早春和晚冬季節,由水霉菌引發的真菌性疾病,從魚卵到成魚每個階段均可能發病。
4 病害防控
“重在預防,防大于治”仍是鱖魚病害防控的關鍵,生產中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防控[5]。
4.1 生態防控
通過加強池塘底質修復,科學飼養管理,降低養殖密度,改良養殖水環境等方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提高養殖水生動物的抗病力和應激能力。針對鱖魚養殖的特點,還可通過以下幾個途徑進行生態防控。
4.1.1 選擇優秀的苗種 苗種是水產養殖的重要基礎,鱖魚苗種的檢驗檢疫尤為重要。養殖者盡量購買持有水產苗種產地檢疫合格證的苗種,此外還可選擇持有省水生動物疫控中心檢測報告的苗種。在沒有選擇余地的情況下,購買非疫區的苗種,從源頭控制病毒的傳播。
4.1.2 調整養殖模式 改變常規的精養模式,采用鱖魚-河蟹、鱖魚-常規魚等多品種混套養模式,減少病原的傳播風險。此外,反季節養殖模式[6]是近幾年來收益較好的模式之一,該模式與常規的精養模式相比,有效避開了傳染性脾腎壞死病的流行季節(6—9月),且上市時間填補市場空缺期,養殖效益高于常規精養模式。
4.1.3 投喂優質餌料魚 鱖魚餌料魚是病毒流行傳播的途徑之一,鯪魚作為鱖魚常用的餌料魚,對其苗種也要進行檢驗檢疫。無法檢疫的情況下,本地品種赤眼鱒具有優質餌料魚屬性[7],完全可以替代鯪魚。餌料魚飼養過程中同樣需要重視病害防治,嚴格把控好餌料魚環節,防止病從口入。
4.1.4 杜絕其他感染源 加州鱸、羅非魚也可攜帶病毒,養殖過程中,對可能存在的傳染源都需進行防控。
4.2 藥物防控
藥物針對細菌及寄生蟲疾病可進行藥物敏感試驗,細菌及真菌性疾病可使用紙片擴散法,通過抑菌圈大小判定藥物敏感性;寄生蟲藥敏試驗一般是取活體蟲子,使用不同藥物刺激,通過在顯微鏡下觀察其掙扎激烈程度,來判斷其對藥物的敏感性[8]。針對病毒病的防控,目前尚無治療的特效藥。
4.3 免疫防控
針對鱖魚細菌性疾病,陳昌福等通過注射和浸泡的方法進行了免疫預防研究[9-11],效果顯著。但是,以上研究僅僅停留在試驗階段。免疫預防被較多地應用于病毒病的防控,針對傳染性脾腎壞死病的研究較為深入,研究人員開展了疫苗研究與試驗[12-14],2019年底,中山大學牽頭研制的“鱖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滅活疫苗”獲得農業部頒發的新獸藥注冊證書,相關合作企業通過GMP認證和中山大學授權,即可批量生產鱖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滅活疫苗,這對該病毒的防控具有重要意義。疫苗預防疾病具有特異性,一種疫苗只能預防一種疾病,對于鱖魚養殖過程中出現的蛙病毒等,免疫防控仍需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葉金明,周學金,叢寧,等.揚州市鱖魚養殖產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水產養殖,2015(11):7-10.
[2] 胡松,李寧求,付小哲,等.鱖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研究進展[J].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2017,36(3):976-984.
[3] 陳平,胡正奇.近幾年淡水常規魚疾病頻發的原因分析和解決方法[J].水產養殖,2020(9):6-67.
[4] 嚴家彬,李新輝,吳淑勤.鱖魚病毒病研究進展[J].湛江海洋大學學報,2002,22(4):73-77.
[5] 陳昌福.試談水產養殖動植物病害防控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水產,2014(3):71-73.
[6] 葉金明,董同瑚,馬建社.反季節翹嘴鱖養殖技術[J].水產養殖2016(12):24-25.
[7] 葉金明,吳建開,楊顯祥,等.麥鯪和赤眼鱒作為鱖魚養殖配套餌料魚適宜性的評價[J].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16,25(4):569-574.
[8] 楊移斌.水產動物病害防控的幾個注意點[J].科學養魚,2018(3):62-63.
[9] 陳昌福,史維舟,李靜,等.翹嘴鱖對柱狀嗜纖維菌免疫反應的初步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1995,14(4):377-380.
[10] 陳昌福,李靜,楊廣,等.浸泡接種疫苗對翹嘴鱖細菌性爛鰓病的免疫效果[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1996,15(1):52-55.
[11] 陳昌福,李靜,周文豪,等.翹嘴鱖細菌性敗血癥的免疫預防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1996,15(5):75-80.
[12] 董傳甫,翁少萍,董有勇,等.網箱養殖鱖RSIV型虹彩病毒病原鑒定及其滅活疫苗的田間試驗[C].//中國水產學會魚病專業委員會2013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海口:海南大學海洋學院,2013:82.
[13] 周偉東,周勇,劉奕,等.DNA疫苗浸泡免疫預防鱖魚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J].湖北農業科學,2017,56(14):2731-2735.
[14] 吳淑勤,王亞軍,潘厚軍,等.鱖魚病害防治新技術(三)[J].科學養魚,2007(10):12-14.
Analysis,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diseases of Siniperca chuatsi in Yangzhou
YAN Hui1, SUN Li2,JIANG Zenghua1, YANG Xianxiang1
(1.Yangzhou City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and Fisheries Technical Guidance Station, Yangzhou 225009,China;2.Guangling Yangtze River Domestic Fishes Original Breeding Farm, Yangzhou 225100 ,China)
Abstract:Types, incidence, loss of diseases and main diseases of mandarin fish (Siniperca chuatsi) in Yangzhou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disease forecasting , disease monitoring and field investigation.Measure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diseases were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ecology, medicine and immunity.
Key words:Siniperca chuatsi;disease;prevention and control;immunity
(收稿日期:2021-03-08)
作者簡介:顏慧(1980-)女,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水產技術推廣與病害防控。E-mail:yzsc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