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見軍 田璐 李媛媛 馬騰 白曉煜 劉欣
摘 要:為探索出一套苗種存活率高、生長發育快的中國明對蝦(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苗種繁育技術,利用海捕中國明對蝦親蝦個體,通過工廠化養殖方式開展苗種繁育試驗。試驗結果顯示利用硅藻、丁酸梭菌等益生菌混合投喂對蝦幼體,有助于幼體存活及發育。
關鍵詞:中國明對蝦(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硅藻;丁酸梭菌;苗種繁育
中國明對蝦(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又稱中國對蝦、東方蝦,隸屬于十足目,對蝦科,明對蝦屬[1]。是一種暖水性大型底棲蝦類,原產于黃海和渤海,多為一年生,可進行長距離越冬洄游,產卵場在黃海北部等地區有分布[2]。其個體大、生長快、經濟價值高,曾是中國重要的漁業支柱種類之一。然而,隨著捕撈強度的增加及近海環境污染加劇,中國明對蝦資源量嚴重下滑[3]。利用工廠化育苗技術,對中國明對蝦開展苗種繁育具有密度高、產量高、效益好的優點,可有效降低疾病,提高苗種成活率[4]。與此同時其對餌料培育、水質等要求較高。為探索出一套苗種存活率高、生長發育快的中國明對蝦苗種繁育技術,利用海捕中國明對蝦親蝦個體,通過工廠化養殖方式開展苗種繁育試驗。
1 親體引進及培育
1.1 親體引進
2020年4月中下旬,本次苗種繁育親體均取自日照地區自然海域海捕親蝦,共98 尾,親體經檢疫,健康無病,活力高。引進親體均卵巢飽滿,縱貫整個身體背面,外觀卵巢邊緣清晰。運輸時,水溫9.5 ℃、鹽度31‰。將親體暫養池水溫及鹽度等調節至相同值后投放親體,以防發生應激反應。
1.2 親體培育
1.2.1 培育環境條件 親體入池前經2 mg/L聚維酮碘浸泡消毒2 min,經育苗用水沖洗后均置于同一培育池內,平均 2 尾/m3,水位1.2 m。采用暗光培育,使用80目氣石,密度0.4個/m2,連續中量充氣,溶解氧不低于4 mg/L。水溫每日提升0.5 ℃,由暫養池溫度逐漸上升至16~17 ℃。每日換水70 cm,清除池底糞便和殘餌,以減少病菌。換水時應控制水溫差在0.2 ℃之內。
1.2.2 投餌 親體餌料選擇用鮮活沙蠶。沙蠶經檢驗后不攜帶傳染病毒源。投喂量根據親蝦攝食強度調節,日投喂量約為親蝦體重的5%,后期逐漸增至15%左右。
2 產卵與孵化
2.1 親體產卵與人工集卵
經過10 d培育期,親體在4月24日開始少量產卵,因未到達收集規格而棄用。第二次于4月27日夜間產卵。次日清晨,利用專用集卵箱,箱體由120目篩絹網組成,利用虹吸法或排水法緩慢將受精卵取出親體培育池。利用漂洗法分3次將上層劣質受精卵去除后,計數放入育苗孵化池中。布卵密度約為 20萬粒/m3。
2.2 受精卵孵化
受精卵孵化所用海水經過沉淀消毒后通3 200目過濾棉袋進入孵化池中。孵化池規格為4 m×2 m×1 m,初始水深為30 cm,孵化水溫為17.5 ℃,鹽度31‰。由于受精卵屬于沉性卵,易沉于池底造成缺氧死亡。為避免缺氧使受精卵受損,在孵化池底部安裝充氣氣排,保持充氣量為微波狀,溶解氧不低于4 mg/L。每1 h翻動受精卵一次,防止卵在池底堆積。
3 幼體培育
3.1 無節幼體
受精卵孵化出的無節幼體可完全依靠自身體內卵黃為營養。在無節幼體階段,每天將水溫升高1 ℃,分2次升溫。當水溫逐步升至18.5 ℃后維持穩定。無節幼體培育階段不換水,每日增加水位5 cm。由于無投喂等行為,保持微充氣即可。
3.2 蚤狀幼體
蚤狀幼體培育時,水溫每天升溫1 ℃,分2次升溫;逐步穩定在22.5 ℃。整個蚤狀幼體階段,餌料以投喂硅藻為主,投喂量每日約為10萬cell/mL,每4 h投喂一次。每日共分為 6次投喂輔料,每次除投喂120目蝦片1 g/m3外,交替投喂3 mL/m3的丁酸梭菌或3 g/m3的EM菌、光合細菌。進入蚤狀幼體III期后,每日每尾幼體投喂鹵蟲無節幼體10個,其中鹵蟲受精卵需用少量漂白液(有效氯含量為30%)浸泡消毒10 min。育苗池中充氣量為蚤狀幼體I期微沸狀,蚤狀幼體II期后保持水面呈沸騰狀。蚤狀幼體培育階段仍然不換水,每日繼續增加5 cm水位。
3.3 糠蝦幼體
糠蝦幼體培育時水溫每天升溫1 ℃,分2次升溫;逐步穩定在24 ℃。池水中硅藻密度保持5萬cell/mL,充氣保持水面沸騰狀。進入糠蝦幼體階段,餌料投喂轉為每3 h一次,以80目蝦片為主,投喂量為每次0.8 g/m3,搭配鹵蟲幼體。截至糠蝦幼體III期前,整個育苗過程不換水,只每日增加水位5 cm。在糠蝦幼體III期前不進行換水,可有效減少幼體因外界環境變化過大產生應激反應。
3.4 仔蝦幼體
仔蝦前期保持水溫在24 ℃左右,進入仔蝦VI期后逐漸將水溫降低至自然海水溫度,每日降溫1 ℃。每日以40目網箱換水2次,每次換水30 cm。進入仔蝦期應注意增加育苗池充氣量,保持水體溶解氧4 mg/L以上。及時觀察仔蝦育苗池密度,如仔蝦密度過大應及時分池培育。
4 蝦苗出池
當蝦苗規格達到1.0~1.2 cm時開始出池。利用虹吸法和排水法將蝦苗放入尼龍袋中充氧運輸。10 L尼龍袋裝入純凈海水3 L后,計入2萬尾左右蝦苗并充氧后扎緊。
5 結果與討論
本次中國明對蝦蝦苗于5月20日開始出苗,共培育蝦苗約3 000萬尾。本次育苗試驗利用硅藻為蚤狀幼體提供餌料的同時,有效降低水體透明度,調節水質,降低幼體應激反應。段亞飛等[5-8]分別在凡納濱對蝦(Litopenaeus Vanname)、日本囊對蝦(Marsupenaeus japonicus) 和斑節對蝦( Penaeus monodon)的配合飼料中添加丁酸梭菌進行試驗,結果表明丁酸梭菌可調節腸道消化能力并增強腸道免疫機能,促進對蝦生長。劉夢等[9]研究表明向凡納濱對蝦飼料中添加丁酸梭菌可促進其生長并令血清非特異性免疫水平提高。Sumon等[10]研究結果表明,飼喂含有丁酸梭菌飼料的羅氏沼蝦(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機體免疫力增強,同時哈維氏弧菌的生長受到抑制。吳偉等[11]發現丁酸梭菌不僅可以促進日本沼蝦(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的生長,而且還能增加日本沼蝦對亞硝酸鹽污染脅迫的耐受和抵抗能力。此次育苗過程中利用丁酸梭菌等作為幼體腸道調節的有益菌,加入至蝦片中進行投喂,有效減少了幼體發病,對增加幼體攝食量及提高存活率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明對蝦苗種繁育的關鍵環節分別是親蝦選擇、水質調控以及餌料投喂。選擇檢疫后健康無病的海捕親體,在保證對蝦苗種品質的前提下,控制水溫與培育密度,并以優質蛋白質含量高的鮮活餌料投喂,保證親體順利產卵。整個育苗環節中的全部用水經過消毒可有效降低水體中攜帶的病原體,減少幼體發病。
參考文獻:
[1] 耿寶龍.山東半島南部中國對蝦大、小規格苗種放流增殖效果對比分析[D].煙臺:煙臺大學,2014.
[2] 徐炳慶.山東近海中國對蝦增殖放流的研究[D].上海:上海海洋大學,2011.
[3] 王鐘強,孫桂清,趙振良,等.2016年河北省海域中國對蝦增殖放流效果評估與效益分析[J].河北漁業,2017(11):14-18.
[4] 侯仕營,董濟軍,劉朋,等.中肋骨條藻規模化培養及在中國明對蝦育苗中的應用[J].中國水產,2020(10):79-81.
[5] DUAN Y F,ZHANG Y,DONG H B,et al.Effect of dietary Clostridium butyricum on growth, intestine health status and resistance to ammonia stress in Pacific white shrimp Litopenaeus vannamei[J].Fish&Shellfish Immunology,2017(65):25-33.
[6] DUAN Y F,ZHANG Y,DONG H B,et al.Effect of the dietary probiotic Clostridium butyricum on growth,intestine antioxidant capacity and resistance to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in kuruma shrimp Marsupenaeus japonicus[J].Journal of Thermal Biology,2017(66):93-100.
[7] DUAN Y f,DONG H B,WANG Y,et al.Effects of the dietary probiotic Clostridium butyricum on intestine digestive and metabolic capacities,SCFA content and body composition in Marsupenaeus japonicus[J].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2018,17 (3) :690-696.
[8] DUAN Y f,ZHANG J S,HUANG J H,et al.Effects of dietary Clostridium butyricum on the growth,digestive enzyme activity,antioxidant capacity,and resistance to nitrite stress of Penaeus monodon[J].Probiotics & Antimicrobial Proteins,2018(6):1-8.
[9] 劉夢,王苓,田相利,等.三種益生菌及其復合菌對凡納濱對蝦生長和血清非特異性免疫的影響[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17,47(S1):35-41.
[10] SUMON M S,AHMMED F,KHUSHI S S,et al.Growth performance,digestive enzyme activity and immune response of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fed with probiotic Clostridium butyricum incorporated diets[J].Journal of King Saud University Science,2018,30 (1) :21-28.
[11] 吳偉,吳滟,瞿建宏.亞硝酸鹽脅迫下丁酸梭狀芽孢桿菌對日本沼蝦應激代償的調節[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20):97-102.
(收稿日期:202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