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燕
數學閱讀是學生個體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閱讀數學材料建構數學意義和方法的學習活動,是學生主動獲取信息、汲取知識、發展數學思維、學習數學語言的途徑之一。閱讀題貼近實際,可以引導學生關心社會,對促進中學數學教學改革、強化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個性品質都具有重要意義。
我的初體驗
十多年前作為剛剛步入教師行列的我來說,會習慣性地認為:閱讀是語文、英語等文科類的“專利”,總覺得閱讀與數學教學無關,單純地認為數學教學就是教學時學會解題就夠了。有時為了節省課堂上的時間,稍長一點的題目也是由我自己閱讀、剖析代替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到來,我越來越感覺閱讀理解對于學生解數學題的重要性。因為我剝奪了學生與數學教材接觸的機會,代替了學生分析和思考過程,使得大部分學生不會審題,不能從題目中很快地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了他解題的正確率。原來閱讀理解真的不是文科的“專利”,數學的學習同樣離不開閱讀理解。
數學閱讀的意義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龍菲爾德說:“數學不過是語言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數學符號往往內涵豐富,與自然語言差別很大,要求在閱讀中語言頻繁轉換,是一個內部語言的轉化過程,最終要用自己的語言來理解數學定義或定理等,是對新知識的同化和順應的過程,這樣就給數學閱讀帶來一定的難度。在數學閱讀過程中,數學材料主要是以歸納和演繹的方式呈現,具有一定的嚴謹性,因此數學閱讀需較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記憶、理解、抽象、分析、歸納、類比、聯想等思維活動都充分調動才能達到好的閱讀效果。對新出現的數學定義、定理一般要反復仔細閱讀,并進行認真分析直至弄清含義。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是中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習效率。因此,面向未來,數學教育重視數學閱讀,培養學生以閱讀能力為核心的獨立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使他們獲得終身學習的本領,這非常符合現代教育思想。數學閱讀過程同一般閱讀過程一樣,是一個完整的心理活動過程,包含語言符號的感知和認讀、新概念的同化和順應、閱讀材料的理解和記憶等各種心理活動因素。同時,它也是一個不斷假設、證明、想象、推理的積極能動的認知過程。
我的體會
重視文字語言、數學語言和符號語言之間的轉化 舉一個我們身邊發生過的真實例子。很多年前我所生活的懷柔縣城,交通并不是那么發達,公共交通設施也不是那么完善,人們出行難免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為了解決人們出行難的問題有些人開始用“面的”運營乘客。一方面方便了老百姓出行,另一方面又為自己創造了一些收入,我們當地老百姓稱之為“環城”。每個人的思維方式和做事方式都不一樣有的人直接找一塊硬紙板,在上面工整地寫上“環城”兩個字,這是文字語言的一種體現。有人可能考慮有的老年人也許不認識字,所以就出現了在一塊兒硬紙板上畫一個圓圈的現象,一看就知道這是“環城”的意思,這是圖形語言的體現。因為環城是統一價格,明碼標價一塊錢,所以后來有的人干脆在前擋風玻璃上直接貼上一塊錢的紙幣。人們看到車上貼有一塊錢紙幣的車輛也知道是“環城”車了,這是符號語言的體現。一個小小的“環城”車就能夠充分體現出文字語言、圖形語言和數學語言都能夠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為不同的人創造更舒適的生活環境。
用繼承和發揚的精神,完成數學閱讀理解題 還記得幾年前初一的一次期末考試出了下面這道閱讀理解題:
這道題并不是很難,但是成績出來后,通過分析發現,這道題目的丟分率非常高,全班只有兩個同學做對。試卷講評時,我也特意重點分析了這道題目。同學們也發現原來做這種閱讀理解題,只是“照貓畫虎”可不行,必須在閱讀理解的同時利用數學思維,繼承例題方法的同時,做題時也要有創新,這樣才不會被例題所牽絆。
對學生智力發展的相關研究表明,造成一些學生學習數學感到困難的因素之一是他們的閱讀能力差,在閱讀和理解數學書籍方面尤其突出。按照認知學習論的說法,閱讀是一種知識的重建過程,在閱讀過程中,讀者與文本發生交互作用,新知識和既有的知識同化并產生新意義。數學里的符號、公式、方程式、圖形、圖表以及文字,同樣需要經過閱讀才能理解。閱讀是數學學習活動的形式之一,是思維的基礎。
總之,只有通過閱讀,才能展現數學語言世界里的神秘色彩。閱讀成了數學教學中一個極好的突破口,是教學過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是教學的核心部分,因此,教師要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閱讀,尋找時機讓學生閱讀,創造機會讓學生閱讀,發揮教材的閱讀價值,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
(作者單位:北京市懷柔區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