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軍,陳 奇
(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安徽 蚌埠 233000)
作為我國農業保險體系的關鍵,保費補貼對我國農業保險業務發展起著重要推動作用。2016年出臺的《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險費補貼管理辦法》規定了保費補貼的分擔模式,對中央、地方的補貼責任進行了劃分[1]。2008年到2018年,農業保險保障杠桿從121倍提升至180余倍,各級財政歷年累計投入保費補貼2 475.59億元,幫助農民享受到的農業風險保障達到15.37萬億元,財政資金放大效果達到62倍①數據來源于《中國農業保險保障研究報告(2019)》。。2020年《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的出臺,明確了要抓好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落實,重視將農業保險更好地“落實”與“落地”。
從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到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建設,到2007年全面開展種植業和養殖業政策性農業保險補貼試點工作,再到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抓好農業保險補貼政策“落實”,農業保險的發展和保費補貼工作一直是國家關注的重點。但同時,由于定位不明確、保障程度低以及產品適用性不強等問題,農業保險行業也面臨著巨大挑戰[2]。災害事故發生后,農業保險能及時給予農民損失補償,增強農民生活穩定性,避免農民因災返貧[3]。保費補貼的積極作用眾所公認,但同時保費補貼也存在一個限度,實施保費補貼既要充分考慮到福利效應,還應考慮到規模過大可能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等問題。因此,在“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提高農險保費補貼水平能否激發參保需求,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農險保費補貼水平能否促進保障水平發展,降低農民收入波動性,進而避免因災返貧?農險保費補貼能否實現風險保障效用最大化,達到保費補貼農業產出效率最優?為此,本文在整理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利用相關數據,研究保費補貼抑制農民因災返貧的最優效率。最后,依據實證結果為促進農險保費補貼政策完善提出相關建議。
農業生產過程中會遭遇各種風險,這些可能性和不確定性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影響了農業可持續發展[4]。由于農業保險具有準公共產品的性質,市場化的運作會導致市場失靈,需要政府財政補貼的力量來給予支持。關于保費補貼影響農業和農業保險發展,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方向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第一,保費補貼刺激農民投保,提高農民參與率。如果政府不進行農業保險保費補貼,保險市場將只有風險高的極少數農民活躍其中,無法滿足大數法則的要求,對農險市場的發展起到極大阻礙作用[5-8]。第二,保費補貼能矯正農險市場失靈。美國農業保險的發展初期,為了激勵農民參保,政府通過法案不斷提高保費補貼率,2000年后各險種的保費補貼比例平均達到60%,2007年各農險險種投保率達到80%,保費補貼的激勵效果明顯[8-11]。國內學者研究發現,政府以財政補貼的方式介入農業保險,使得農業保險市場失靈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緩解,并且保費補貼政策對農險需求有著顯著的調節效果,增強了農民購買農業保險的可持續性[12]。
國內外學者對于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影響保障水平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實施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是提升保障水平的前提條件。不少學者從福利經濟學角度出發,認為農民參加農業保險,會使農作物產量增加,農民可支配收入提高,有助于社會福利的提升[13-15]。第二,明確擴大保費補貼的規模是提升保障水平的重要渠道。國外學者在早期研究中發現,政府保費補貼的值如果過低,農險對農民的吸引力會過小;反之,政府財政壓力過大,農險的社會福利效應就會降低[16-18]。
保費補貼是政府參與農業、農業保險的必要手段,因此,保費補貼最優效率也是國內外學者關注的重點。對于保費補貼最優效率的探索,國內外學者主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保費補貼可以打破農業保險供需“雙冷”局面,從而增加生產者剩余和消費者剩余,再考慮到農險的正外部性,保費補貼給社會福利帶來更為顯著的提升[19-22]。二是信息不對稱對補貼效率的影響。保險公司和參保農戶可能引發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降低政府財政補貼效率[23-24],農業保險保費補貼額度過高,可能導致補貼的效果適得其反。
國內外研究結果表明,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激勵了農民投保,但通過增加補貼來提高投保率的邊際成本也越來越高。保費補貼刺激了農業生產,提高了產值,但也會導致產品價格降低,可能對農民收入產生不利影響。財政補貼也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農險的基本功能,并致使道德風險更為嚴重。由于我國農業保險發展時間不長,關于保費補貼效應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與國外相比,國內學者大多是研究保費補貼實施現狀、補貼實施問題等相關內容,對保費補貼效率的實證研究[23]以及對保費補貼的綜合性實證研究較少[25]。因此,與已有研究相比,本研究的主要貢獻有以下幾點:其一,在理論方面,從農業風險管理等理論出發,分析農險保費補貼抑制因災返貧的理論路徑,并通過保費補貼的產出彈性衡量補貼最優效率,這是對農險保費補貼的研究擴展;其二,在實證層面,分析論證農險保費補貼刺激農民參保,穩定生產預期,達到避免農民因災返貧的目的,并進一步通過保費補貼的產出彈性衡量最優效率;其三,在完善保費補貼政策方面,利用保費補貼最優效率研究結果,重點關注補貼的實施規模、機制等,最大程度發揮保費補貼效率,避免農民因災返貧。
基于期望效用理論,假定農民屬于“經濟理性人”,農民的效用函數U存在U′ >0,U′′<0的特點。在沒有政府財政補貼的情況下,滿足如下條件:
條件1:a、1、a2是經濟理性人,初始財富不同。
條件2:a、1、a2屬于風險厭惡型。
條件3:a1、的初始財富w1大、于a2的初始財富w2。
條件4:農業災害發生的概率為p,損失為L。
條件5:a、1、a2的效用函數都為U(·)。
基于以上條件,發生自然災害導致農業損失后,a1、的財富變化為w1?L,效用為U1(w1?L),效用變化為、;a2的財富變化為w2?L,效用為U2(w2?L),效用變化為,即:

由于U′ >0,U′′<0,所以有 ΔU1< ΔU2。農民收入來源絕大部分屬于生產經營收入,屬于風險厭惡型,發生農業自然災害導致損失時,農民生產效用大幅度下降,這會進一步刺激農民參加農業保險,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水平的提升能夠增強農民參加農業保險的期望效用,達到抑制因災返貧的目的。本文運用農民參保的期望效用模型分析保費補貼對農民參保決策的影響,表述如下:

式(3)中,x表示農業生產資料,R表示農業經營性收入,δ為農業保險保費,I(R)為農業保險賠付支出,w1表示x種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向量,R0、R0表示農民收入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政府實行保費補貼后,農民也需承擔一定費用P,且P<δ,參加農業保險之后的效用將會變為: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保費補貼提高了農民參保的效用,使得EU1>EU,此時,農民參加農業保險帶來的效用大于不參保的效用。
農險抑制因災返貧的關鍵在于發生自然災害事故之后,農民能獲得補償,保障生產穩定進行。農民得到補償后,有能力購買農業生產資料,提高預期生產收入[2]。保費補貼水平的提高能夠促進保障水平提升,高質量的保障水平可以為農民提供更優質的風險保障效用,提高農民經營收入穩定性,抑制因災返貧。
對保費補貼影響農業產出的效用進行研究,構建農業生產函數探究補貼效率:

式(5)中,Y為農業產出,U(w)為農民效用函數,X為農業生產的其他要素,α和β為彈性系數。發生農業災害時,農民效用變為U(w?L),農民參保效用為EU1>EU時,農民會選擇參保:

農險保費補貼的效率主要受到政府支持力度、農業經濟水平以及農民自身情況的影響,其中政府支持力度代表政府財政補貼的影響,農業經濟水平反映各地區農業產出規模,農民自身情況則主要包括家庭保費支出額、人均純收入以及種植面積。借鑒學者鄭軍等[23]和張峭等[12]的做法,選取X1代表政府農業支出,將各地區農業產出總值表示為X2,X3代表農村家庭人均純收入,S代表農險保費補貼,將式(5)轉化為:

為此,依據以上理論并進行補充,選取農民參保情況、農業經營性收入、農業保險補貼效率為被解釋變量,測量保費補貼對促使農民參保的影響,研究保費補貼對提高保障水平的作用,利用保費補貼與產出的彈性作用,衡量抑制因災返貧的最優效率;選取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為解釋變量,農業保險賠付支出、化肥投入、人均農作物種植面積等為控制變量,研究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優化抑制農民因災返貧的效應,并探討其中的原因。因此,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 農險保費補貼水平的提升能夠增強農民參保的期望效用。補貼水平與農民參保積極性成正比,由此奠定抑制因災返貧基礎。
假設2 農險保費補貼水平可以促進保障水平提高,高質量的保障水平可以為農民提供更優質的風險保障效用,助力抑制農民因災返貧。
假設3 基于學者鄭軍等[23]和粟芳等[25]的相關研究,政府財政補貼力度不斷加大,最終會使邊際產量達到最大值,此時保費補貼效率最優,實現最佳的抑制因災返貧效率。
廣義矩估計方法在模型參數估計中被廣泛運用,學者周穩海等[26]通過構建動態面板系統模型,運用廣義矩估計減少自變量的內生性,研究發現保障水平通過作用于農業產出進而對農民經營性收入產生正向影響。本文建立如下的差分系統GMM模型:

為考察政府農業支出X1,農業產出X2,農村家庭人均純收入X3,農業保險保費補貼S,將農民參保效用U加入隨機誤差項,將式(7)轉化為:

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產出彈性β3越接近1,說明效率越高,以此來判斷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最優效率。
因此,本文構建出農民參保情況、農業經營性收入與農業保險補貼效率的聯立方程組:

1.被解釋變量
(1)農民參保情況(AP)。農民通過參保獲取風險保障,穩定生產生活,避免因災返貧。因此,為探索保費補貼對農民參保的影響,本文參考學者周穩海等[26]的做法,選取農民參保計劃情況指標,將其作為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刺激農民保險需求實證分析中的被解釋變量。
(2)農業經營性收入(Y)。農民所從事的是農業生產,因此很容易遭受災害的影響,而農業保險能夠為農民提供風險保障以及災害補償,避免農民因災返貧。因此,本文參考學者周穩海等[26]的做法,選用農業經營性收入指標,將其作為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提升農業保險保障水平實證分析中的被解釋變量。
(3)農業保險補貼效率(SE)。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規模存在一個限度,利用保費補貼的產出彈性判斷保費補貼的最優效率。參考學者粟芳和方蕾[25]的做法,選用農業保險補貼效率指標,將其作為保費補貼抑制因災返貧最優效率實證分析中的被解釋變量。
本文考慮到農業經濟中各種不同變量的相互作用,為克服各方程的擾動性和不同變量的內生性的影響,參考學者江生忠等[22]、張偉等[24]的做法,建立聯立方程組。
2.解釋變量
農業保險保費補貼(S)。保費補貼與吸引農民參保成正比。本文參考學者周穩海等[26]的做法,將農業保險保費補貼作為解釋變量。
3.控制變量
(1)農業保險保障水平(Pre)。其是指農業保險為農戶提供的實際風險保障程度。本研究借鑒學者王克等[27]指出的概念內涵,并參考學者周穩海等[26]的做法,將農業保險保障水平作為控制變量。
(2)農業保險賠付支出(Ace)。農民了解到賠付支出的直觀數據,能夠提高其參加農業保險的積極性。本文借鑒學者王克等[27]指出的概念內涵,并參考學者周穩海等[26]的做法,將農業保險賠付支出作為控制變量。
(3)化肥投入(K)。農民投保農業保險后,可能出現道德風險問題,從而會影響到農險賠付支出以及保障水平效用的發揮。因此,本文參考學者邵全權等[28]的做法,將化肥投入作為控制變量。
(4)人均農作物種植面積(Area)。人均農作物種植面積反映了受災后農險保障程度,也可以測度農險保費抑制農民因災返貧的效用。因此,本文參考學者鄭偉等[29]的做法,將人均農作物種植面積作為控制變量。
(5)農業受災面積(AD)。通過對農業受災面積、人均農作物種植面積以及農業保險保障水平效用的發揮進行分析,可以測度農業保險保費抑制農民因災返貧的效用。本文參考學者邵全權等[28]的做法,將農業受災面積作為控制變量。
(6)政府財政支農支出(X1)。從福利經濟學角度來看,政府財政補貼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業保險及農業生產經營的發展。本文參考學者王克等[27]的做法,將財政支農支出作為控制變量。
(7)農業產出(X2)。通過觀察農業產出、農業保險保障水平等數值的變化,判斷農業保險對農業產出的相關作用,本文參考學者鄭軍等[23]的做法,將農業產出作為控制變量。
(8)農村家庭人均純收入(X3)。農村家庭人均純收入是農村住戶各個來源收入總和扣除相應費用后的凈收入,可以衡量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社會效率值。本文參考學者鄭軍等[23]的做法,相應縮小研究范圍,將農村家庭人均純收入作為控制變量。
本文選取了《中國統計年鑒》《中國保險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等資料中2008—2018年的相關數據。其中,農業經營性收入、農業保險保費收入、農業保險賠付支出、化肥投入、人均農作物種植面積、農業受災面積、政府財政支農支出、農業產出以及農村家庭人均收入來自《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及EPS數據庫,農民參保情況利用《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的“農業保險參保戶次”和“農村總戶數”計算得到。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2008—2018年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1.實證結果
由表2可知,第(1)列補貼水平系數為0.29,在10%的統計水平上不顯著,說明存在正向關系,但作用不明顯。第(2)列加上了農業保險保障水平變量,發現R2值顯著提高,表明存在明顯效用。在第(3)列增加農業保險賠付支出變量,R2值進一步提高,說明賠付支出的刺激效用十分明顯。第(4)列中,R2值進一步增加。以上表明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增強農民的參保意愿,驗證了假設1。

表2 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對農民參保情況的影響
2.原因分析
假設1認為農險保費補貼的優化能刺激農民的參保需求,表2中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與農民參保情況之間呈現顯著正相關關系,并且在加入農業保險保障水平、農業保險賠付支出以及農業受災面積之后依然顯著,有效驗證了假設1。農業保險保障水平以及農業保險賠付支出,使農民能夠直接了解到農險保障效用,隨著農民風險意識的不斷加強,農民積極尋求渠道規避風險,受到保障水平和賠付支出的刺激,農民投保積極性進一步加強。
2007年我國開始實施農業保險,農業保險財政補貼力度隨之不斷加大,補貼機制也不斷完善。2016年出臺的《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險費補貼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了政府補貼的范圍;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擴大了中央補貼的范圍;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更是明確提出要抓好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落實,更好地做好“落實”與“落地”。隨著保費補貼政策的實施和不斷優化,農業保險補貼范圍以及模式也更加多元化。

表3 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影響農業生產的回歸系數檢驗
1.實證結果
表3顯示,保費補貼與農業經營性收入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證明保費補貼對農民收入的提高有著積極正向作用;第(2)列中加入了化肥投入變量,發現R2值增加;第(3)列在之前的基礎上增加了人均農作物種植面積變量,同樣發現存在正相關關系。
表4在表3的基礎上增加了農業保險保障水平變量。回歸結果顯示,加入農業保險保障水平變量后,農業經營性收入與農業保險保費補貼之間的正相關關系更加顯著,保費補貼的系數為0.412;同樣第(3)列中農業化肥投入、第(4)列中人均農作物種植面積與農業經營性收入的關聯性得到加強;第(5)列中增加了農民參保情況變量,結果依舊為正向關系。上述結果驗證了假設2,即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水平提高有利于促進農業保險保障水平的提升。

表4 農業保險保障效用下農業生產的回歸系數檢驗
2.原因分析
通過上述研究分析,對假設2給予了較為穩妥的支持。表3在沒有加入農業保險保障水平變量的情況下,發現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與農業經營性收入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由于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介入,農民可以將剩余資金用于其他生產資料的購買,農業生產投入增加,農業產出增多,農民可支配收入進而也得到提高。表4在加入農民參保情況變量之后,農業經營性收入的系數進一步增加,這表明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能夠吸引農民參加農業保險,同時農業保險保費補貼作為提高農業保險保障水平的關鍵性因素,能夠充分發揮出農業保險保障效用,擁有農業保險保障的農民收入更加穩定。
農業保險的保障效用可以通過保障農民生產經營,幫助農民改善生產資本投入,改進生產行為。農業經營性收入得到提高,生活質量也會隨之得到提升,因此農民會選擇更加全面的社會保障。但是實證結果中發現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影響系數較低,改善農民收支結構的作用不是十分明顯。
1.實證結果
本文在運用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分析后,發現回歸方程存在異方差性,因此,進一步改用加權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6所示。
通過加權回歸分析后,各變量統計值在5%的水平上均為顯著,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產出彈性為保費補貼占農業產出的比例,越接近1,效率越高,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產出彈性值為0.083,有效驗證了假設3。

表5 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效率最小二乘法回歸結果

表6 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效率的加權最小二乘法回歸結果
2.原因分析
表6中,t值顯示每一變量均至少在5%的水平上通過了顯著性檢驗,政府財政補貼對保費補貼效用的影響力度較大,對保費補貼的邊際傾向為0.022%。另外,財政補貼為農民提供有效的風險保障,緩解了受災地區農民的損失程度,增強了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社會效率。
利潤最大化時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最優保費補貼規模的條件為MPG=1。該條件表明每一單位的財政收入能夠得到相應一單位的農業產出,此時的保費補貼規模是最優的。從表6中可以觀察到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產出彈性為0.083,即保費補貼每增加1%,農業產出平均增加0.083%,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效率得到充分發揮。
本文通過相關理論分析,結合相關農村數據,發現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水平的提升能夠刺激農民參保率增加,并且保費補貼與保障水平存在積極正向作用,能夠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提高生產生活穩定性,避免農民因災返貧,形成補貼最優效率,發揮最大效用,并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提高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水平能夠刺激農民參加農業保險。研究表明,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與農民參保情況之間的系數為0.37%,保費補貼政策對于農民參保存在一定吸引力,在引入農業保險保障水平、農業保險賠付支出以及農業受災面積后,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的吸引力進一步加強,能夠幫助大多數農民獲得農業保險保障效用。
第二,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對農民經營性收入的提高具有顯著作用。研究表明,從傳統的保費補貼發展到費用補貼,由“保成本”到“保收入”,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水平每增加1%,農民經營性收入水平就提高0.412%,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幅提高,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得到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改善,這些可以幫助農民擺脫貧困。
第三,實證結果表明,政府財政補貼對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效用的影響力度較大,對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邊際傾向為0.022%。較高的政府財政補貼直接減少了農民的保費支出,提高了農民參保積極性,為農民提供有效的風險保障,提高了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效率。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產出彈性為0.083。
針對以上結論,從以下方面對促進我國農險保費補貼政策完善,打好脫貧攻堅戰,抑制農民因災返貧提出建議,以期更好地保障農業生產,提高農業經營性收入水平和農民消費水平,推動我國農村脫貧攻堅事業的發展。
一是完善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合理設計各級政府補貼額度。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是推動農業保險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政府介入農業保險市場,引導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關于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確定了到 2022年和2030年農業保險發展的階段性目標。各地區政府可以根據地方實際情況,合理安排補貼額度,控制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規模,提高補貼效率。
二是統籌協調農業保險相關政策的實施,為保費補貼政策的落實鋪路。首先是理清農業保險相關政策間的關系,加強農業保險相關政策的統籌規劃;其次要做好農業保險相關發展政策和地區經濟發展政策的高效銜接工作;最后要促進農業保險補貼政策和相關金融政策的協調配合,提升農民生活品質。
三是積極發揮科技成果對農業保險行業發展的作用,加強補貼政策解讀。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在農業、農村、農民中的運用為農業保險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載體。地方政府和保險公司可以在現有的宣傳基礎上建立農業保險相關的公眾號平臺等,進行保險知識宣傳,通過鄉村廣播對政府有關政策文件進行專業解讀,避免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發放過程中違法行為的發生,提高保費補貼的經濟效率和社會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