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夢,王 會
(河北大學國際交流與教育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河北大學期刊社,河北 保定 071002)
近些年來,網絡暴力事件時有發生。這些網絡暴力事件,對我們正常的生活秩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和作用。我們必須看到,與網絡暴力事件緊密相隨的是網絡暴力語言的使用。網絡暴力語言表現的方式是一人或多人在互聯網上進行謾罵,侮辱,進攻的意圖非常明顯,充滿負能量。從近幾年的實際情況看,網絡上頻繁出現的各種暴力事件傳播之快、影響之廣、圍觀者之眾、破壞力之強值得關注,諸多熱點人物和事件都被推向輿論的深淵。有專家對暴力語言與網絡暴力語言進行了非常詳細的描述,如“所謂語言暴力,就是使用謾罵、詆毀、蔑視、嘲笑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致使他人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都遭到侵犯和損害,屬精神傷害的范疇。而低齡語言暴力,就是限定了施暴者或受暴者是青少年。很多情況下,語言暴力源自不平等的相互關系,受害者通常缺乏自衛的力量,在校學生遭受的語言暴力就屬于這一類”[1];再如,“網絡語言暴力,是指以網絡媒介為基本載體,以語言霸權的形式發表具有攻擊性、煽動性、歧視性和侮辱性的言論,直接或間接對他人使用謾罵、詆毀、蔑視、嘲笑等語言,使他人人格尊嚴、精神世界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損害的行為。網絡語言暴力具有隨意性、簡單化、非理性和情緒化等特點,實質上是一種社會‘軟暴力’,是語言暴力在網絡上的延伸,它比傳統語言暴力擁有更大的影響力和更強的攻擊性,嚴重影響當事人的精神狀態,破壞當事人的工作、生活和學習秩序,嚴重污染了整個網絡的輿論環境”[2]。以網絡暴力語言“尼瑪”為例,其原來的中文意思就是表達所謂的咒罵,普通人受到這樣的語言圍攻,會感到被侮辱和難以忍受,而現代文明的道德規范在類似這般的攻擊下可能會被改變或扭曲,甚至可能消失。很顯然,網絡暴力語言的危害是巨大的,對社會道德文明的影響是深遠的,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是人們在對現實世界體驗的基礎上通過認知加工而形成的。語言學家就是要解釋語言與現實、認知之間的理據關系,語言符號在音、形或結構上與其所指之間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現象。”[3]一般來說,網絡暴力語言大致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詞變化。其主要特點就是把我們耳熟能詳、司空見慣的傳統詞加入新的語言要素,使其重新組成新的詞語,并把這種新組成的詞語發展成多義詞,如“尼瑪”“渾蛋”“魂淡”“哇噢”“臥槽”“坑老子”“坑爹”“玩兒你妹兒”“去你妹”“次奧”等。這些詞語的原始單體形態在日常溝通中都具有暴力意義,并包含著荒謬、冒犯和不尊重之意。
(二)句變化。認知社會語言學告訴我們:從語言與社會的關系可知,任何語言都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變化。只要它是一種活的語言,就會不斷發展變化,并創造衍生出新的語言,這也促成了語言與社會發展的同步效應。這種效應同樣也適用于網絡暴力語言,并且因為它們的另類而顯得更為獨特。它們中大多數的變異是以首字母縮略詞的形式創建的句子或短語,如“SB”“TMD”“WBD”等。這種句式結構非常簡練和引人注目,是互聯網上最常見的暴力語言。
從源頭看,一種縮寫來自英文字母,即基于英語句子或短語折疊成單詞。另一種縮寫則來自中文拼音字母,大多數是音節首字母,它們用于替代常規詞和委婉語。其中兩種變化比較明顯:
1.數字的變化:有些語言由數字形成,如千方百計、三心二意、七上八下、九死一生等。但是這些詞都是漢字,而網絡詞匯中一部分數字詞完全被阿拉伯數字替代后產生新的意義,它展示了數字的創造能力,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數字網絡詞。例如:“748(去死吧)”“250(二百五)”“38(愚蠢的女人)”等。
2.符號字的變化:用作網絡暴力語言的符號字是網絡中的一種生動的語言,一般利用不同標點符號的不同象形特征進行組合連接,以形成類似某詞形式的符號。這種符號字主要構成各種圖標和類似人的面部表情符號,它們生動具體,充滿了視覺沖擊力。網絡作為一種工具,為人們提供了許多創造語言的靈感。網民們會發現,通過符號系統和鍵盤創造出的拼音輸入法,可以把中文字符、數字、符號和字母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組詞方式。但這樣創造出來的詞匯雖然生動形象,卻容易將內心的負面情緒表達出來,成為攻擊人身的暴力語言。如:SJB(神經?。?、MD(媽的)、BT(變態)等。
網民們經常用“恐龍”這個詞來形容不漂亮的女人,如“我終于見到恐龍了,長得丑不是你的錯,出來嚇人就不對了”。同樣,“青蛙”一詞是用來描述丑陋男人的,是從“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這句俗語中引申出來的?!扒嗤苣小眲t表達了對某些男人的極度蔑視與不尊重,這是一種表面幽默實則謾罵的表達方式。
在很多網絡詞語中,類似的表達隨處可見,特別是同音雙關語,在各種網絡傳播平臺上大量存在。例如前面提到的“748”指的是“去死吧”,這樣的網絡語言充滿了暴力,頗具進攻性?,F實社會中各種網絡暴力語言常常以首字母縮寫或同音方式出現,很容易被受眾接受和記住,如“次奧”等。應該看到,互聯網上流行的各種各樣的網絡語言生動、活潑、有趣,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輕松新鮮的感覺,受到人們的喜愛,但相當多的消極、低俗、充滿暴力的詞語也混雜其間,具有極大的欺騙性,值得我們注意。
傳播學原理告訴我們,網絡暴力語言的傳播在模因變異過程中,必須從存儲狀態轉出并轉換為人們可以感知的物質狀態。簡短的模因記憶易保留在人類的大腦中,從而有更多的機會復制和傳播。而語言基因表現為一種時尚的、可以復制傳播的信息模型,最終形成強大的模因變異。網絡暴力語言變體的基因演化機制就是一種信息模型,它是語言傳播的單位模仿。當暴力語言被網絡安全系統禁止時,許多縮寫字母和數字形成新的網絡暴力語言,其種類包括同音詞、首字母縮略詞、類似句子等。在當前技術條件和網絡環境下,網絡詞匯依賴于鍵盤輸入,而且人們打算使用最少的數量表達最豐富的意義,尤其是在線交流,與之相適應,網絡暴力語言品種隨即出現。對待所攻擊的當事人,攻擊者往往采用詆毀、造謠、誹謗、惡語中傷等語言手段,采取編造故事、無中生有、惡語相加或者是捕風捉影的做法,歪曲當事人的所作所為,致使當事人名譽受到嚴重損害,精神受到巨大打擊,有的當事人不堪忍受,甚至選擇自殺。這樣的例子很多。韓國影星崔真實當年就是不堪忍受惡性的謠言中傷,最終選擇了自殺。
前幾年,青年作家韓寒與評論家白燁之間的爭論就引發了一件轟動一時的網絡語言暴力事件:韓寒在博客上以“文壇是個‘X’,誰也別裝‘X’”這個充滿火藥味的帖子回擊評論家白燁,引來數十萬網民的跟帖,各種謾罵鋪天蓋地,很快就達到幾百萬條。當事人白燁不堪忍受,只得關閉博客,選擇沉默。
網絡暴力語言大體有這樣幾種運作的模式:謠傳誤報、造謠生事、跟帖追風。隨著相關謠言和不實報道的出現,有人惡意在網上不斷傳播謠言,大批不明真相的網民直接參與進來,繼發性網絡語言暴力隨后跟進,使得事態發展不斷升級,給當事人造成嚴重的身心傷害,并產生極壞的社會影響。另一種是對我們社會上發生的新聞事件缺乏理性的判斷,表現出大量的無理智的互相攻擊的跟帖,以此激怒廣大網民。還有就是瘋狂炒作,污言穢語一起登臺。該類語言暴力所攻擊的目標對象,并非什么嚴肅的社會事件,而是網絡上精心策劃的一些搞怪的奇人怪事,無非是為網絡生活增加一些鬧劇色彩,賺取點擊量而已。上述介紹的這幾類網絡暴力事件的傳播軌跡一般是:團體或個人發布雷人消息或事件、編輯雷人語錄,然后群體圍觀,繼而發展到群起攻之、無情謾罵,隨著參與的人數愈來愈多,便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效應。而這些參與者來自社會各個層次,魚龍混雜。不過有這樣一個現象更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那就是參與網絡暴力事件未必是全部網民真實語言態度的反映,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是出自與群體保持一致的心理動機。當群體在帶給個體以安全感和力量感的同時,在某種程度上個體也為群體所脅迫和綁架,從而成為群體語言暴力的犧牲品[4]。
在信息時代,高度互動的社交網絡提供了最方便的遠程通信和傳輸自由,網民通過社交創造的多個網絡詞匯傳達著獨特的價值觀和心態。同時,傳播的這些網絡詞匯也深深地影響了人們的話語行為、價值觀和人際關系。網絡暴力語言的變體能夠表達情緒,它本身雖然帶有攻擊性但又不太激烈,已經遠非其本意那么惡毒,有的詞語甚至讓人感到有些輕松和幽默,所以,這些網絡暴力語言的變體,也就是一些新興的網絡暴力語言更容易在互聯網上迅速傳播和蔓延開來。
我們以暴力語言“尼瑪”為例。大多數網站把它作為禁用詞設置了阻攔系統,當輸入同音字母“Nima”時,前五個短語是“你媽”“你嗎”“尼瑪”“你罵”“你嘛”。這五個短語中第一個是暴力語言的起源,第三個“尼瑪”則是目前網絡上使用較多的暴力詞語的替代品,也就是網絡暴力語言的變體。這些年,網絡暴力語言的變體頻繁地在互聯網上被使用。在百度輸入“尼瑪”就達26 000多個相關網頁,足見暴力語言的影響之大。
網絡暴力語言在網絡上最常見的行為是施暴,其具體的行為表現方式是在互聯網上直接對攻擊的對象進行謾罵,很多熱點人物和熱點事件都在這里被推向輿論的深淵,用“萬劫不復”“積毀銷骨”等詞語來形容完全不為過。從近幾年的實際情況看,網絡上頻繁出現的各種語言暴力傳播之快、影響之廣、圍觀者之眾、破壞力之強、負面效應之大,令人深思。它們影響了人們對網絡詞匯的認識,破壞了網絡世界健康有序的發
展,我們必須嚴肅認真地面對它們、改造它們。當下,與網絡語言施暴完全相反的一個網絡流行語“佛系”漸漸風靡?!胺鹣怠本褪恰疤幪幉粓猿郑率码S大流”[5]。也有人說:“你懶得爭論,因為你‘佛系’的心態覺得都可以。你懶得過問,因為你‘佛系’的心態覺得無所謂。甚至是過節和周年慶的時候,你也不過問,對方記得就過,對方不記得就拉倒。種種事情都如此隨意……其實用心觀察,你會發現,‘佛系生活’的人很少有自己堅持的事情,他們中很多人沒有很堅定的個人想法,他們更多的是隨波逐流?!保?]這種心態及無所謂的態度是不是會更加縱容這些網絡暴力的氣焰,值得深思和研究。我們的民族是具有仁義禮讓精神的民族,但是面對網絡暴力,如果只采取逆來順受、忍氣吞聲的態度,就會助長不正之風?!斑@樣的生活方式,長久下來,很容易迷失自己。忘了自己的初衷,忽略自己曾經有過的熱血,甚至對身邊的很多事物都感到淡漠。但是實際上,這樣的生活,他們也只是如同‘葛優躺’般地過著,并沒有太多的快樂。”[6]可以說,這種“佛系”心態變相地助長了網絡暴力語言的流行和傳播。人們必須拋棄“佛系”心態,積極面對人生的艱難困苦。對不正之風、不良習氣要采取斗爭的態度,不能任其肆無忌憚地發展?!胺鹣怠闭Z言的盛行其實是一種消極避世的屈從思想,是不積極的。對待人生,我們應該熱愛和珍惜,并勇敢地面對。同樣是“佛系”精神,我們可以這樣去做:“‘佛系’也行,愿做一個‘斗戰勝佛系’青年。西行路上,那悟空會玩耍、敢擔當、勇打拼,做下偌大事業,此真有志者言?!保?]
對網絡暴力語言的傳播規范,有專家已經給出很好的方法,比如:“以道德建設為根本,從思想素質上進行提高防范。在網絡傳播中,要明確規定不得損害社會公共道德,不得傳播有傷社會風化和損害群眾身心健康的內容。我們要從思想上認識到網絡語言暴力的危害,通過社會監督和宣傳教育,通過推行網絡媒體的職業規范,加強網民的道德建設,提高網民的文化素質和網絡素養。”[2]又比如:“嚴厲打擊淫穢色情類、政治類有害信息,積極推進實名注冊官方ID,通過亮明身份回應網上輿論,架起官民溝通的良好平臺。網絡謠言因其傳播范圍廣、傳播速度快,已成為社會公害,如果不加以遏制,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謠言的受害者。不傳謠,敢于辟謠,和造謠者針鋒相對,不讓造謠者興風作浪、蠱惑人心。”[7]因此,“加強新時代網絡新聞輿論的引導力、凝聚力、傳播力、防范力、監督力建設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學科話語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新聞輿論傳播與實踐良性發展的根本保證”[8]。筆者認為,對于有效防范網絡暴力語言傳播,還應該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開展“凈網”行動,讓網絡環境更加純凈。由政府組織,聯合社會各界,對廣大網民,尤其是對廣大青少年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善良、謙遜的民族,要讓中華優秀傳統思想和文化在廣大青少年心中扎根,就應在青少年群體中廣泛開展“文明上網”“文明傳播”的宣傳,要使這一代人從小就具備文明禮貌的修養與素質。
2.制定規范措施,從根本上杜絕網絡暴力語言的流行與傳播。2019年,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通過了《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其中第27條為“鼓勵行業組織建立完善行業自律機制,制定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行業規范和自律公約,建立內容審核標準細則,指導會員單位建立健全服務規范、依法提供網絡信息內容服務、接受社會監督”[9];第21條為“網絡信息內容服務使用者和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不得利用網絡和相關信息技術實施侮辱、誹謗、威脅、散布謠言以及侵犯他人隱私等違法行為,損害他人合法權益”[9]。這些規定從根本上為我們創建文明網絡環境提供了法律保障。
3.消除“佛系”語言的消極影響。近些年,“佛系思想”在青少年心中影響很大,它的直接后果就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種消極的思想對社會的文明風氣影響極大。所以,一定要大力宣傳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提倡人人爭做社會主人翁的責任意識,形成人人關心社會發展、人人摒棄低俗風氣的觀念,構建積極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社會風尚。只有這樣,一個風朗氣清、充滿正能量的文明網絡時代才能真正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