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瑞
(中建路橋集團有限公司, 石家莊 050001)
隨著橋梁建設不斷朝向大型化等發展,當前橋梁多采用鉆孔灌注樁作為其基礎型式。相比于傳統的灌注樁,鉆孔灌注樁的后壓漿技術能夠有效解決樁底沉渣等缺陷,并有效提高樁基礎的承載力。
基于鉆孔灌注樁后壓漿技術的理論研究可知,其能夠提高樁端20%~150%的承載力,該值隨著樁基所處地質條件以及施工方法等的不同而有所變化[1]。后壓漿的鉆孔灌注樁一般以靜載荷試樁的方式確定其豎向極限承載力標準值,或者是在理論計算時根據現場條件乘以提高系數。本文以某橋梁的4根工程樁為研究對象?;?種規范對其樁長進行計算,所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橋梁樁長計算結果
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采用公路橋涵規范進行計算時所得到的計算結果較為保守,但基于安全性考慮將最終方案選定為公路橋涵設計規范。
基于上述分析,以1號和3號試驗樁作為研究對象,將2號和4號試驗樁作為參照組。試驗均以2 090 kN的設計承載力進行,試驗樁1號和3號參數均為23 m樁長和1 200 mm樁徑,并采用后壓漿技術進行施工;試驗樁2號和4號參數均為29 m樁長和1 200 mm樁徑,并采用不壓漿的施工方法。
基于規范要求和施工經驗,初步以2 t作為其壓漿量。以1.5 MPa作為終止壓漿的壓力,在開始壓漿之后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其進行調整,但均應在1 MPa以上。
采用直徑25~30 mm的鋼管進行焊接作為預埋管。為確保施工吊裝時預埋管不出現斷裂現象,推薦以套管焊接的方式連接2根預埋管,一般采用13 mm的套管。預埋管端部和頂部分別連接壓漿閥和壓漿管,推薦以管箍套絲的方式進行連接。上部連接管應等到鋼筋籠全部下沉完后再進行安裝,待檢驗合格之后再往里面灌清水,并且為了避免雜物等的掉落,應采用蓋子等將其蓋緊。在沉放鋼筋籠之前需要安裝壓漿閥,但為避免其出現鐵銹等現象,需在沉放之前再進行安裝。
在起吊鋼筋籠之后需將其對準,慢慢放入樁位內,若鋼筋籠下沉時出現阻礙時不得進行扭籠,并且在混凝土澆筑時應避免出現浮籠等現象[2]。可通過將清水注入壓漿管的方式,對已經沉放好的鋼筋籠中的壓漿管密封性進行檢查,若所注入的清水水面有所降低,則代表壓漿管密封性不滿足要求,應在混凝土澆筑前對其采取補救措施。若水面保持穩定則代表壓漿管有著較好的密封性能,可將蓋子蓋上進行密封并確保雜物不掉入管中。
此外,為避免壓漿閥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不被淹沒,在混凝土澆筑開始前先將粒徑為0.5 m的碎石投入樁底中,以對壓漿閥起到保護作用,在將碎石全部投注完畢后即可進行混凝土的澆筑。混凝土澆筑完的樁基如圖1所示。

圖1 混凝土澆筑完的樁基
后壓漿施工應在混凝土澆筑完一段時間之后再進行,其中主要涉及壓漿齡期等影響因素。所謂壓漿齡期即使樁身混凝土強度滿足要求所需的時間。壓漿過程對于樁基而言所需承受的壓力較大,故必須等到其混凝土強度滿足要求后才能進行。基于施工經驗,一般應在混凝土強度達到80%的設計強度后才能開始進行壓漿施工,因此,一般以10 d作為壓漿齡期。在夏天時可根據現場條件將壓漿齡期縮短到7 d以上,在冬天時可將壓漿齡期適當延長。
采用水泥和水等其他摻料進行拌和之后即為水泥漿液的配比。漿液在質量分數不同時的性能有所不同,當漿液較稀時具有較強的滲透性能,并且較有利于輸送;當漿液質量分數中等時,其壓密作用較明顯;當漿液質量分數較高時可起到脫水作用。若采用水泥漿進行漿液的拌和,應選用0.5左右的水灰比;若采用水泥水玻璃進行漿液的拌和,則應采用0.8左右的水灰比。在現場操作時,一般先采用濃度較稀的漿液進行壓漿,而后再采用濃度中等的漿液,最后才采用濃度較高的漿液。為提高壓漿效率,可在漿液中適當摻入外加劑。如摻入減水劑或膨脹劑等以使其性能有所改善。
一般情況下,在樁身混凝土灌注成型之后還需對壓漿管進行5 d左右的預壓水試驗。預壓水試驗需先將花管側邊膠帶及其混凝土劈開,以使得壓漿通道得以打通[3]。但該種方法容易出現返漿現象。即泥漿在完成壓水試驗后會進行壓漿管中,而在其水分揮發完之后,容易使預埋管內的泥漿出現堵塞現象,嚴重可導致其無法進行壓漿。因此,在本次試驗中,將以直接壓漿的方式開展試驗。
對試驗樁1號以1 MPa的壓漿力和50 L/min的壓漿流量進行壓漿,當有1 t的水泥注入量,并且在其壓力無顯著增加時,可以降低水灰比并將壓漿流量減小。當水泥壓入量在1.5 t時,采用另外一側的壓漿管進行壓漿工作,并將開啟壓漿閥的壓力設定為1.2 MPa,并根據不斷提高的壓漿量來提高壓漿力,達到3 t的壓漿量時,將其壓漿力調整到1.5 MPa,并持壓到終止壓漿。
對試驗樁3號壓漿時,以8 MPa的壓力從一側進行壓漿,但此時因壓漿閥未能開啟,故認定壓漿閥出現損害,從另一側壓漿閥將漿液注入,以1.2 MPa的壓力開啟壓漿閥控制水灰比約為0.5,并保持壓漿流量穩定,以較低的灌注流量進行壓漿。達到3 t的壓漿量,終止壓漿力為1.5 MPa
以設計承載力2 090 kN進行壓漿試驗,2組試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試驗結果匯總
對比第一組試驗可知,相比于未壓漿的2號試驗樁,壓漿后的1號試驗樁有較大的彈性工作區,表明后壓漿技術能夠使樁和樁周土的整體性有所提高,并且對于樁底沉渣而言,樁端壓漿技術對其起到了較好的加固作用,使其承載力得到較大的提高。對比第二組試驗,所得結果與第一組相似,但因3號試驗樁在壓漿時未能打開其中一根壓漿閥,導致壓漿時漿液分布不均,故對壓漿質量造成影響。
從上述分析可知,采用后壓漿技術能夠使樁端承載力得到較大的提高,但后壓漿技術所需含金量較高,在施工時容易因操作不當而使其施工質量受到影響。基于此,可采用如下施工措施來提高壓漿質量:
1)控制壓漿節奏。為確保漿液能夠盡可能地將樁底空間填滿,在壓漿時應對其節奏進行控制,可采用間歇壓漿的方式進行壓漿??筛鶕核囼灤_定間隙時間,若施注時壓漿力有所變化,可依據樁底的可灌性能對其進行調整。如壓漿時樁底出現上冒泥漿的現象,則需在其停止冒漿一段時間后再進行壓漿,以確保樁周泥漿凝固效果適當。
2)控制壓漿持續時間。開始壓漿到結束壓漿的時間即為壓漿持續時間。一般情況下應控制壓漿持續時間小于2 h。為提高壓漿質量,也可以采用多次壓漿的方式。
3)壓漿后的保養。一般應以15 d以上的時間作為壓漿保養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