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遠飛 和木利


摘要:文章結合2011~2018 年中國30個省的面板數據,DEA測度各省區域創新能力,構建SDM模型分析數字金融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與空間效應。研究發現,我國30個省市區域創新能力和數字金融存在空間集聚效應;數字金融能促進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在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效應更加明顯,反映不同數字金融水平對創新能力的作用不同。
關鍵詞:數字金融;區域創新能力;DEA模型;空間杜賓模型
一、引言
區域創新是地區經濟發展的動力源,近年區域創新陷入質量不高和發展不平衡的困境。數字經濟在金融領域的發展,為提升區域創新質量和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提供方法,在技術創新中發揮良好的示范和激勵效應,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依托大數據等高新技術發展金融服務,區域技術創新主體融資更加便利,從而大力提高創新效率。數字金融是現代經濟體系的新鮮血液,通過與技術創新的優勢互補,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方面做出重要貢獻。因此,關于數字金融與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于數字金融與區域創新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四類,一是傳統金融角位,張宗益等研究發現金融發展推動了技術創新效率的改進。二是科技金融與互聯網金融方面,揭紅蘭等通過分析面板數據發現科技金融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存在異質性。三是微小企業融資約束視角,唐松等人發現數字金融發展能有效解決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有助于企業創新產出的增加。
基于以上文獻,為數字金融與區域創新的影響路徑與效應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撐和研究方法。文章在梳理相關理論與現有文獻基礎上,構建30個省市的面板數據,運用空間計量方法研究數字金融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及其空間效應,以期為提高區域創新能力,推動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提供啟示。
二 模型設定與指標選取
(一)指標的測度
在研究數字金融與區域創新的影響關系時,以數字金融的覆蓋廣度、使用深度和數字支持服務三個維度來構建指標體系,選擇由北京大學金融中心發布的數字普惠金融總指數衡量數字金融水平。
區域創新能力從投入與產出角度出發,考慮環境對創新能力的影響,借鑒王江使用DEA模型,測算各省市的區域創新能力。投入指標包括:科學技術支出表示R&D經費投入,R&D人員全時當量,產出指標包括專利申請受理數、技術市場成交額,環境變量包括:本科畢業生人數、人均郵電業務量。數據來源于省份統計年鑒和科技統計年鑒。
區域創新能力影響因素具有多樣性,在可控范圍內提高實證結果的準確度,本文納入了以下控制變量:人均GDP(PGDP);產業結構情況 (Indstr);人均道路面積(Road)和移動交換容量(Pra);對外開放程度(Open);地區人力資本(Hep);政府的支持作用(Czzc);技術市場成交額(Jssc),數據來源與于統計年鑒和科技統計年鑒。
(二)空間計量模型的研究設計
本文利用 Morans I 指數測度各變量的空間相關性,后納入上述控制變量,利用空間計量研究數字金融對區域創新能力的空間效應??臻g面板模型(SDM),公式如下:
其中,INDEX為被解釋變量——區域創新能力;NDEXI為解釋變量——數字金融;控制變量見上文,下標i表示地區,t 表示年份;θ為常數項;表示空間特質效應;μi表示時間特質效應;W為空間權重矩陣;εi,t指隨機誤差項。
三、實證結果及分析
(一)空間相關性的檢驗結果
Stata14中測算出了2011~2018 年數字金融和區域創新能力的全局 Moran s I 指數。由表 1 可知,各省市數字金融發展水平和區域創新能力的全局 Morans I 指數均大于 0,并且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
通過分析2011~2018年30 個省市數字金融和區域創新能力的局部 Morans I 指數可知數字金融和區域創新能力的局部空間相關性,驗證了數字金融和地區創新能力的空間集聚效應。
(二)空間計量模型實證結果分析
本文在空間實證分析之前進行了Hausman檢驗,檢驗結果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SLM 和SEM 單純分析了鄰近地區因變量對本地區因變量的空間效應,忽略了本地區與鄰近地區之間自變量的空間效應,故本文選擇更優的SDM模型的檢驗結果進行分析。
根據表2的結果,被解釋變量的系數為負,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說明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具有負向的空間外部性,即周邊地區的創新發展對本地區創新發展有抑制作用。就數字金融而言,其對地區的創新能力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數字金融在區域金融發展中特別是在市場金融領域,不僅以資金支持區域創新,而且對創新研發和成果轉化進行監管,可以使創新活動在支持區域創新的過程中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東部沿海地區數字金融水平已進入高發展階段,而與之相鄰的中部地區數字金融水平相對落后,尚未獲得東部地區的發展“紅利”。相反,發達地區在一定程度上“攫取”了周邊欠發達地區的資源,限制了周邊地區數字金融的發展,這與表2的實證結果是一致的。在表2中,W*DFDEX系數為負且顯著,在1%的水平上,驗證了數字金融發展水平的負外部性。
四、結論與政策啟示
在省級層面上,實證結果表明存在負的空間外部性,區域數字金融發展存在競爭效應,導致了數字金融發展的空間負效應。其中,東部地區正處于數字金融發展的成熟期,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特點。以上結論得出,數字金融在區域創新能力水平的提升上具有明顯的激勵效應,即數字金融的發展會成為提升地區創新能力的一種優勢,故提出如下建議。
(一)整合優勢資源,統籌均衡發展
中西部地區要著力整合現有資源,引進先進技術,發展創新產業。特別是西部地區應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倡議的橋梁作用,走東部開發的列車,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跨越區域發展差距。
(二)順應區位現狀,尋求發展最優解
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各省數字金融水平的相對平衡。中西部地區要進一步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金融服務效率。
(三)齊抓共管,加深發展層次
東部地區要利用國家科技投入優勢,優化資源配置,發揮數字金融發展優勢,為區域創新能力積累能量;另一方面,要引進技術,鼓勵高端人才進入西部,提升西部創新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楊亞柳,侯瑞.高質量發展下“創新困境”的機制優化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9,37(05):23-28.
[2]郭品,沈悅.互聯網金融加重了商業銀行的風險承擔嗎?——來自中國銀行業的經驗證據[J].南開經濟研究,2015(04):80-97.
[3]王淑娟,葉蜀君,解方圓.金融發展、金融創新與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軟科學,2018,32(03):10-15.
[4]李后建,張宗益.金融發展、知識產權保護與技術創新效率——金融市場化的作用[J].科研管理,2014,35(12):160-167.
[5]揭紅蘭.科技金融、科技創新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傳導路徑與實證檢驗[J].統計與決策,2020,36(01):66-71.
[6]唐松,伍旭川,祝佳.數字金融與企業技術創新——結構特征、機制識別與金融監管下的效應差異[J].管理世界,2020,36(05):52-66+9.
[7]謝絢麗,沈艷,張皓星,郭峰.數字金融能促進創業嗎?——來自中國的證據[J].經濟學(季刊),2018,17(04):1557-1580.
[8]王江,劉莎莎.基于SDM模型的金融集聚對區域科技創新水平的影響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10):66-73.
[9]彭繼增,李爽,王怡.地區信息化與綠色經濟發展的空間關聯性研究——基于空間杜賓模型的實證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19,38(08):99-107.
(作者單位: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和木利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