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嘉敏 成茵茵 柯德森



[摘 要]《穩態與環境》模塊是近年來高考生物的熱門考點,高考生物試題中對該模塊的考查內容體現了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文章具體分析2016-2020年高考理綜全國卷Ⅰ《穩態與環境》模塊的考查內容,統計該模塊在歷年高考生物試卷中所占分值的比例,總結該模塊中的6個部分在歷年高考生物試卷中的具體內容以及分值所占比例,并從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角度對6個部分進行剖析,以獲得對高中生物教學及高考復習備考的啟示。
[關鍵詞]高考生物;穩態與環境;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1)02-0085-03
2016-2020年高考理綜全國卷Ⅰ生物試題始終重視考查基礎知識,注重科學思維,體現了對考生的獲取信息能力、科學探究能力以及綜合運用能力的考查。《穩態與環境》模塊是高考生物的高頻考點,根據課程標準,該模塊共分為6個部分,分別是植物的激素調節、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生態環境的保護。本文對2016-2020年高考理綜全國卷I中《穩態與環境》模塊的考查內容進行分析,并從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角度對這6個部分進行剖析,以獲得對高中生物教學及高考復習備考的啟示。
一、近五年高考理綜全國卷Ⅰ中《穩態與環境》模塊所占的分值及考查內容
高考全國卷為理科綜合試卷,其中生物總分是90分。近五年高考理綜全國卷Ⅰ中《穩態與環境》模塊所占的分值如表1。
注:該比例是占總分90分的比例。
由表1可知,《穩態與環境》模塊在2019年高考理綜試卷中所占分值比例最大,為31.3%;2016年所占分值比例最小,為23.3%;2020年分值比例為24.4%。該模塊內容的分值比范圍是在23.3%~31.1%,平均值為26.6%,大于25.0%,說明此模塊內容的考查力度較大。
《穩態與環境》模塊的6個部分在高考理綜試卷中所占的分值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2016-2020年高考理綜全國卷Ⅰ對《穩態與環境》模塊的6個部分的考查有所側重,其中5年都考查了“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且分值較高;“生態環境的保護”“植物的激素”“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僅有一年考查了一道選擇題,且分值最低,為6分;出現頻率較高的考點有“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其分值比例較大,充分體現了高考重點考查主干知識的特點。
高中生物課程改革以發展學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由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四個要素組成,這四個要素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高中生物教學需要緊緊圍繞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這一主線展開。高考生物試題以考查學生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為主,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高考命題在2016-2020年高考理綜全國卷Ⅰ中已有所體現,這對今后的高中生物教學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具有啟示和導向作用。
現以2020年高考理綜全國卷Ⅰ生物試題第31題為例進行分析。
31.某研究人員用藥物W進行了如下實驗:給甲組大鼠注射藥物W,乙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鹽水,飼養一段時間后,測定兩組大鼠的相關生理指標。實驗結果表明:乙組大鼠無顯著變化;與乙組大鼠相比,甲組大鼠的血糖濃度升高,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加,進食量增加,體重下降。回答下列問題:
(1)由上述實驗結果可推測,藥物W破壞了胰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細胞,使細胞失去功能,從而導致血糖濃度升高。
(2)由上述實驗結果還可推測,甲組大鼠腎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導致腎小管液的滲透壓比正常時的__________________,從而使該組大鼠的排尿量_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中測量到甲組大鼠體重下降,推測體重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若上述推測都成立,那么該實驗的研究意義是_________(答出1點即可)。
試題分析具體見表3。
由表3可知,該題主要考查了“生命觀念”和“科學思維”核心素養,注重對教材基礎知識的考查。另外,該題還考查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組織能力。其余小題均在材料形式和設問方式方面體現了對學生科學思維的多維度考查。
二、啟示
通過對試題進行剖析,得出以下三點教學啟示。
1.深入研究學科核心素養與高考試題的關系
高考試題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對高考試題進行研究,可以推動高中生物教學有效開展。通過深入研究歷年高考生物試題的考查要點,再通過設計導向核心素養發展的教學目標,從而深刻領會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另外,課程標準是重要載體,研讀生物學課程標準,關注具體的教學內容,將其與高考聯系,把握好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具體目標與高考試題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實現對核心素養的培養。
2.加強對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
科學思維的培養是生物教學的重點,也是高考生物考查的高頻點。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深入剖析、創新與改變教材知識,多設計與現實生活和社會議題相關的情境。另外,教師應重視“設疑”,加強對學生進行提問以及試題的選擇與設計,可對題目的條件進行變換,使設問富含探究價值,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知識,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讓學生的科學思維得到有效發展。
3.注重融入與時代、生活聯系緊密的話題
很多高考生物試題與社會熱點問題相關,大部分材料來源于社會以及現實生活。例如,新冠病毒會對人體呼吸道產生危害,從而引發肺炎。該內容屬于《穩態與環境》模塊的“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部分,這其中有病毒如何通過飛沫傳播、潛伏期的長短以及如何感染患者等知識點,教師可透過疫情事件把握高考生物復習方向。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密切關注社會的發展以及與生物相關的社會問題,并讓學生運用所學生物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劉晟,楊文源,劉恩山.基于課程標準? 考查核心素養:2019年高考理綜全國卷生物學試題分析[J].基礎教育課程,2019(15):22-28.
[3]? 吳成軍.基于生物學核心素養的高考命題研究[J].中國考試,2016(10):25-31.
[4]? 天利全國高考命題研究組.2009 年全國各省市高考試題匯編全解:生物(理綜拆分、單科)[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