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霄
摘 要:教學效益不同于生產效益,不是取決于教師教多少內容,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看學生學沒學到知識或學得好不好。
關鍵詞:高中語文;有效課堂;學生參與;核心教育
有效教學是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同樣的的時間、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認識,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性生成要素,談幾點個人的思考。
一、有效課堂生成要素一——激情。
人們常說“文似看山不喜平”,上課也是如此。平鋪直敘的課難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更談不上有效教學了。這就需要語文老師把自己的滿腔激情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去。印度詩人泰戈爾曾說:“激情,是鼓滿船帆的風。風有時會把船帆吹斷;但沒有風,帆船就不能航行。”作為培養人的感情和思想的語文學科,自然要求語文老師的課堂富有激情。只有師生注入激情,教師用自己的教學激情去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語文課堂方會生動而富有吸引力,才能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去。根據文本內容、情感的不同,語調或高亢或低沉,或激越或悲傷,肢體語言根據文本需要而變化,以自己的情緒去感染學生,讓他們能進入文本中。除了老師用激情去感染學生外,教師還要善于運用設問、懸念、鋪排等手法,使課堂呈現起伏、急緩、張弛等變化。課堂氣氛熱烈,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就會增加,才有可能完成教學目標。
二、有效課堂生成要素二——新穎的課堂導入。
好的導入能引起學生的認知沖動,打破學生的心理平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和求知欲,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學生一天要學習的科目比較多,如何才能讓他們從上一節課上一學科的思維中擺脫出來,及時參與到語文課堂中,達到師生共同參與,情感交融,這就需要好的課堂導入。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說過:“課的開始,導語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可見,課堂導入環節對于一節課而言是多么重要。
課堂導入部分的設置形式要多樣,并要求簡短,且要與該課堂內容有緊密關系。同時,還要求課堂導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一下子就引導到教學思維中去,自然而然地完成教學目標。課堂導入可以采用故事導入、演講導入、意境導入、引用導入、視頻導入等等,如在教學高中第一冊文言文單元時,我通過意境導入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以此來激發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有一種文字蒼老遒勁,那是我們古老的方塊漢字;有一種聲音永不消逝,那是先哲發出的智慧箴言;有一種精神永不褪色,那是先賢樹立的人格豐碑;有一種力量催人奮進,那是仁人志士的振臂高呼。輝煌的史冊浸染著先人的血汗和淚雨,凝固著他們的英姿與智慧。不管他們的出身是高貴還是卑微,他們的事業是成功還是失敗,他們的一生是高歌還是低吟,也不管我們是肯定還是否定,贊揚抑或詆毀,他們都曾在這片熱土上走過,他們也將繼續以不同的方式活在后人的記憶里。今天,讓我們走進群雄逐鹿的春秋戰國時代,去領略燭之武‘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不凡風采,去感受荊軻‘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情懷,去欣賞太史公筆下的悲情英雄項羽的形象吧。”以此導入高中第一個文言文單元的學習,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一下就上來了。
三、有效課堂生成要素三——以各種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不同采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一)各種形式的朗讀
語文課區別于其他學科的特點之一就是書聲朗朗。從古至今,朗讀一直是學好語文的一種行之有效、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三分文章七分讀”,很難想象沒有朗讀的語文課會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會很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朗讀,朗,聲音清楚響亮;讀,讀書,念文章。朗讀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獲取文章內容的主要途徑。通過朗讀可以讓學生體會文章的感情美,再現文章的形象美,理解作者的思想美,感受作者的語言美。通過朗讀,既可考查學生對文本基礎的掌握,如字音、句讀正確與否;也可了解學生是否跟隨作者思路,把握住了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人們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此之謂也。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各種形式的朗讀方式,如個體朗讀、學生齊讀、伴隨音樂朗讀、分角色朗讀。如我在教學《鴻門宴》這篇文章時,根據文中人物安排學生分角色朗讀,一兩遍下來,學生不僅落實了字詞音,還把握了文章的故事情節,對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有了初步了解。甚至下課后,學生還饒有興致地吟誦著人物的語言。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概括文章情節”完全落到了實處。
(二)對課本內容進行表演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如果所有的學生都沉浸在課堂中,而忘記了周圍的一切時,學習環境首先應該是積極的。要做到這一點,老師必經創設一種讓學生感到愉悅的學習情景,讓學生樂于參與到教學中,參與到課堂中去,這是實現有效課堂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些老師迷戀視頻教學,即把與課本相關的內容直接放給學生看,這確實是一種方法。但這種方法很難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因為學生沒有參與到教學中,沒有對文本內容進行揣摩,學生沒有參與,教學任務的完成就很難實現了。它僅僅是一種教學補充,而不能當作教學手段。如果讓學生以表演的形式來展示文本中的精彩情節,那將直觀深刻得多。
(三)學生討論發言
舊式教育是專注“講”的。教學靠的就是老師的言傳口授。老師對課文內容必要的講解、指導、點撥、總結,此等“講”確實必不可少,但要使課堂更有效率,還是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葉圣陶說:“教師教任何功課(不限于語文),‘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換個說法,‘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
(四)知識問答、接龍比賽
在學生學好基本內容后,恰當地安排一些活動,不僅不會耽誤學生時間,反而有利于知識的進一步消化運用。為了鞏固教學成果,可以采用知識問答,學生接龍的方式對所學知識再次消化。
四、有效課堂生成要素四——作業布置。
作業布置不在多,在于精、準,針對各知識點,布置相應一二道題即可,讓學生把理論知識轉化為應用能力即可,作業的提交也便于老師及時發現學生的不足之處,及時糾正。
總之,要實現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更用心去備課,要時時刻刻考慮以何種形式吸引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讓他們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只有這樣,語文課堂教學效益才能實現最大化。此任務任重而道遠,需要我等教師積極地去探索。
(貴州省威寧縣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