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布至死都以為,他航海抵達的是東印度群島。這是他最初的目標概念,所以哥倫布也將上岸見到的美洲土著稱為印第安人(indias,西班牙語的印度人)。
這個故事在反復上演。
從工業革命到互聯網時代,探路者擁入新興領域所進行的許多偉大行動,都是已經走到半路上,突然發現遠遠超越了最初的概念。
今天,人們發現的新大陸正是“產業互聯網”。
為了喚醒和加深大眾、特別是投資者的信心,新的相關概念,也像搭積木一樣開始嚴絲合縫的全向天際。但坦白講,有時候即使概念看起來眾聲喧嘩,可實際上還是遠遠不夠。原因也非常簡單:探索這片新領域,行動會先于概念,也更依賴對“下沉市場”的覺察。
看這樣一個基本事實。
十年前,中小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相當于GDP總量的60%,完成了65%的發明專利和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現在,消費級市場已經以支付作為入口,基本完成了互聯網化。而工商業產業領域,則幾乎都還沒有開始真正互聯網化的進程。
幸運的是,工商業產業領域還沒有開始真正互聯網化時,有的企業主已經開始了自我察覺——他們自己行動了起來。
一起來看看3個下沉市場用戶,自發編織產業互聯網的故事。

企業主為什么把能耗管理插件當搜索引擎用?
在青島某橡膠廠企業主主動給某售電公司打過許多電話:企業主想搞清楚自己工廠的某一道工序一一密煉工序的能耗數據,然后根據數據去調整企業的生產運營計劃。滿足這個需求并不復雜,花了幾天的時間就開發完成了一個基于平臺的插件,用來顯示這個工序的數據情況。
但企業主幾乎隔幾天就打電話問,這個數據是什么意思?
那么,數據代表什么含義?過去是能源管理人員看能耗數據,現在是企業主自己看能源數據,關心用能的角色變了。過去能源管理人員可能一個月看一次數據,現在企業主一天要看好幾次,因為這個企業主把這個數據當作了解自己企業運營的一個鏈條。當用戶一天需要好幾次去搜索一個數據時,搜索引擎就出現了。
所有的管理行為,第一步都是測量,測量需要依靠無差別的數據。而能源數據。更聚焦地說,電,貫穿企業運營的幾乎每一個環節,正是從哪兒來,到哪兒去,無法說謊。
那么,位于三四線城市的小企業,有沒有企業運營的管理需求,以及隨之發展的能源數據管理需求呢?這個故事已經給出了答案。
產業互聯網的重要入口之一,在工商業企業的產線。入口中的入口,在能源數據管理。
你能不能把電波畫出來?
某位工程師去某高校講課,內容是如何幫助高校宿舍做節能管理,ppt準備了100多頁,講到一半被打斷了。對方說,我們對如何節能這件事不是很感興趣,我們就一個需求,你能不能在寢室使用電水壺、電吹風的時候,識別出來,然后斷電?
對方花了很大的篇幅去介紹高校宿舍因為使用大功率電器,導致火災的案例——這關系到學生的生命安全,而安全事故對高校負責人來說是一票否決的。
從技術上來講,畫出特定電器的電波形,然后進行識別操作,這件事在1990年代已經有海外研究者提出,國內也不是沒有廠家擁有類似的技術,只是沒有進入這樣的特定封閉場景。但這已經和電沒有太多關系,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算法和訓練數據。
需求已經越來越具體,而且看起來很不合理,可這就是來自能源管理市場的真實需求。
別以為農民工刷臉打卡是作秀
在以往最不可能出現互聯網技術創新的行業——比如依賴重資金、高周轉的房地產施工行業,互聯網化的趨勢也已經出現了。
一家從事房地產開發的建筑施工公司,在發現房地產行業的利潤趨勢不可逆轉之后,想了很多辦法去降低成本,擴張服務鏈條,其中就包括做建筑行業的互聯網標準化軟件。不僅自己可以用,而且可以輸出給其他的房地產開發商。
于是,他們要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引入面部識別功能。這是一個種地時“亮出鋤頭”的動作嗎?他們的辦公桌上,凌亂地擺放著各種機器,老板說,不好意思,是開發人員在做測試。于是那個之前存在的疑問再次出現:你們是真的在做這個系統的開發嗎?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為什么是用面部識別技術,原因非常接地氣。
施工總包方總是會遇到分包方因為種種原因消失的風險,這個時候,干活兒的工人只能找到總包方要工錢。如果工人像打卡一樣,在每天進場前面部識別,就能統計出有哪些工人,以及上下工時間。總包方可直接將工資打到工人賬戶上,然后將相應工資在分包方的合同里扣除。因為房地產施工的場景非常封閉,只要把住出入口,面部識別就能發揮作用。
與傳統互聯網公司“發現需求—商業計劃書—融資—產品原型”的開發路徑不同的是,這家公司的開發路徑是:項目獲取—取得資金—用項目孵化產品原型—用項目迭代產品原型。說得通俗一點,就是不靠“預期+免費”模式去培養用戶習慣,而是靠“項目+替代”模式去迭代用戶習慣。

從這3個故事當中,我們可以體會或者感受到不同的趨勢。這些面向產業互聯網的產品服務,天生具備以下4點不同:1.需求多半從實際有需求的公司孵化出來,而不是平地起高樓;2.能孵化出這些需求的公司大多營收正向,而不是燒投資人的錢;3.都是用盈利項目進行孵化,孵化即盈利,盈利即孵化;4.具備行業內的強復制性。
這看起來沒有護城河——也就是技術門檻。就好比傳統行業當中自發啟用自己的資金、技術力量,加上外來賦能的互聯網平臺就可以了口對于一些大型企業來說,這種想法不可避免。
產業互聯網的中國路徑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蓬勃興起。科技創新加快群體性突破,技術變革和商業模式創新深度交互,催生一批“未來產業”的同時,引領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面對新工業革命帶來的戰略機遇,大國之間開展激烈競爭和全方位博弈,以占據前沿科技和新興產業國際競爭的制高點。
進入新時代,壓縮式的加速工業化導致中國經濟結構性矛盾凸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質量、低效益、低產出”的發展方式無以為繼。
深入觀察不難發現,現階段中國新經濟發展的總體形勢與改革開放初期制造業崛起的狀態頗有相近之處。
30年前的勞動力、土地、能源、資源低成本供給以及放松環境規制共同構筑中國制造的比較優勢,推動中國工業化進程駛入快車道;互聯網經濟的蓬勃發展同樣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國數據資源的成本優勢以及相對寬松的發展環境。隨著消費互聯網“上半場”的哨聲臨近,被視為互聯網經濟“下半場”的產業互聯網開始登上新經濟發展的賽場。
然而,有別于消費互聯網,即使守著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在加速工業化進程中所積淀的數據“金礦”。面對to B的用戶端,產業互聯網發展仍面臨—系列制約因素。
其中,自主開發的工業軟件長期缺位成為最突出的短板,而成本和安全更是產業互聯網模式開發和價值創造難以逾越的兩座大山。同時,產業互聯網對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業務流程再造、人員培訓的投入之外,實現“智能化”的人本身就會很“貴”。
曾經推動中國消費互聯網快速發展并培育出全球互聯網巨頭的寬松市場環境和成功商業模式,對產業互聯網發展是否具有或具有多少復制價值,不僅受產業互聯網推動主體戰略能力的影響,更取決于中國實體部門的應用生態。
而在監管層面。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巨頭市場勢力急劇擴張,數據壁壘有所增強,因數據收益分配引發的矛盾和沖突逐漸增多。如不適時加以規范,數字經濟發展難免重蹈中國制造粗放式擴張的覆轍。
面對新工業革命的大國競爭以及產業發展環境的變化,推動產業互聯網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要始終相信市場的力量,堅持企業在創新資源配置和行業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即使對于資本爆炒概念、資本將科創成果的泡沫吹大等現象,也要保持客觀冷靜的態度。
其實,當今世界科技、資本與產業之間的互動更加頻繁深入,從泡沫生成再到破滅的洗牌甚至已成為市場經濟下新產業興起和演進必須要經歷的陣痛,這種盲目擠出造成的浪費往往不會比政府直接干預創新導致的問題更嚴重。
關于產業互聯網應由工業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策動或助推。則更要交由市場做出判斷。政策設計的出發點應著力營造促成制造企業和互聯網企業深化合作、良性互動的有利氛圍。一方面,制造企業更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技術特征;另一方面,互聯網公司擁有強大的數據運算和處理能力,雙方開展創造性合作,發揮彼此優勢,補足各自短板,共同創立產業互聯網的中國模式和標準體系。
同時,借力新工業革命下的范式變遷,強化政策的彈性和柔性,逐步形成企業主導、社會資本參與、政府監管的產業互聯網發展機制。深度挖掘中國制造積累的數據優化,集中突破工業軟件的短板,加大通用技術和新型智能化基礎設施的投入,促使5G、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術為產業互聯網賦能的同時,建立聯通物理世界的基礎技術架構,打造面向新工業革命的開放型通用技術簇群。
中國的產業互聯網,一場如詩如畫的鴻篇巨制正在上演。這是一個屬于國家和民族的奮起直追產業重塑的故事,滄海橫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