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云
摘要:學生的課外閱讀浮于表面,只是為閱讀而閱讀,沒有深刻的感悟與思考,推進深度閱讀成為班級閱讀工作的重點,我們可以先通過精心推介,給學生營造閱讀期待,再以師生共讀促進閱讀深度交流,最后老師運用閱讀評價,激勵學生熱情,通過這三個步驟有效促進學生深度閱讀習慣的培養,使閱讀真正發生。
關鍵詞:深度閱讀習慣; 精心推介;師生共讀;閱讀評價
什么是深度閱讀?深度閱讀:指學生對閱讀內容讀得比較深刻,能從文本中讀出自己的見解,也就是把書讀厚的過程。怎樣有效培養學生深度閱讀習慣呢?我們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精心推介,營造期待閱讀
學生為什么沒有養成深度閱讀的習慣?很多時候是他們對閱讀的內容不感興趣,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可以巧用期待,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深度閱讀。在學生閱讀伊始,老師在推薦班級閱讀書目時,要精心推薦與介紹,在心理上給學生醞釀一種閱讀期待。
下面重點談談作為老師,在給學生推介書目時的一些做法。
1.精選推薦書目
首先,讀本語言要質樸生動,內容引人入勝,老師要盡量選擇情節推進較快,學生讀起來愛不釋手,非一口氣讀完不可的讀物。如,孩子們愛讀的兒童文學,楊紅櫻、沈石溪等人的作品,淺顯易懂,故事性和趣味性兼具,能夠引起孩子們的閱讀興趣。
其次,向學生推薦文學經典名著。培養深度閱讀習慣,最好的入門方式是:閱讀經典文學名著。那是因為經典文學名著是經過時間檢驗,被世人認可并留存下來的精華,無論是迷人的語言文字,還是精彩的情節,深邃的思想,都能夠將學生帶入其中,流連忘返。有時,孩子不愛看名著,不是因為名著本身不好看,而是由于翻譯之后讀起來生澀拗口,孩子不感興趣,或是版本過于艱深,孩子看不懂,所以老師作推薦時,重在版本的挑選上,精選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版本,推薦,讓學生從喜歡的書開始閱讀。
2.激趣導讀全書
僅僅有老師的推薦,有時是不足夠的,還要有充滿吸引力的介紹,即是課前的導讀。導讀,是對整本書的閱讀“啟動”,旨在老師以最短的時間、最少的語言、最簡的方式,烘托閱讀氣氛、激發閱讀興趣,讓學生恨不得馬上拿起書、興致勃勃翻開,靜靜地享受閱讀,“浸漬”其中。
導讀,也可讓個別讀過的學生作閱讀分享。總之,導讀課上,臺上分享能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必然興致勃勃,這就達成導讀的目標:用導讀的力量帶動學生閱讀的興趣、熱情。
二、師生共讀,促進深度交流
蘇霍姆林斯基說:“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種地位。”因此,老師喜歡讀書,學生也會被帶動,會期待閱讀,會愛上讀書。因此,師生共讀一本書:在培養班級閱讀習慣上既是方式,又是策略。共讀后,生生之間的交流分享,老師指導的及時跟進,能幫助學生實實在在地讀完一本書。
就筆者所帶班級而言,師生共讀每學期至少安排兩個課時,師生靜靜地度過一段美好的共讀時光。持續默讀,沉浸其中,師生之間彼此“看見”閱讀狀態,這種氛圍的力量是說教無法做到的。有學生更會把同學或老師的專注閱讀樣子,作為自己閱讀的榜樣。有一個控制力不太好的學生告訴我,當他自己不能專心閱讀時,他會想到在班里靜讀的時光,想到專注讀書的老師和同學,心就慢慢靜下來了。
師生共讀后,因為學生真的讀進去了,對于讀書過程發現、閱讀的想法,有一種急切交流的欲望,內心期待特別強烈。老師可以利用這個契機,開展深度閱讀活動,促深度閱讀習慣的養成。
可以在班級上開展讀書匯報活動,如故事會、分享課、美讀會、故事表演等,筆者認為比較簡單而又有效促進深度閱讀的交流方法是讓學生對書本內容提問,不斷提問,可就作者提問,就人物提問,就情節提問,就主題提問,就這本書和自己沖突提問。提問后全班進行討論,翻書再讀找證據,找答案。問題越好,收獲越大。學生閱讀中的一個好的問題,開啟的是一扇重新看世界的大門。不斷提問,不斷提好問題,可以閱讀從淺表走向深刻,久而久之,學生會養成深度閱讀的習慣。
三、閱讀評價,激發閱讀熱情
學生把書讀完了,老師怎么樣了解班級學生是否深度閱讀呢?要看學生有沒有讀透一本書,能不能把書中內容向別人說清楚,這是一個很簡明的標準。老師在學生閱讀結束后,要進行閱讀評價,讓學生在小組內說說書的內容,并由小組長打分評價。此外,也可在墻報上展示學生閱讀成果,如讀后感展示、讀書卡匯展、思維導圖等,還可以進行線上或線下的閱讀知識檢測,評選閱讀小達人、閱讀之星……這些評價活動并不復雜,若老師用心去做,意義非凡,它不僅能檢測學生閱讀的深淺程度,還能讓學生對閱讀這件事情產生儀式感,了解、反思個人閱讀過程,期待閱讀上提升。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深度閱讀的習慣,老師在班級開展閱讀評價時,評價標準要根據學生年級特點制定,做循序漸進,螺旋轉上升。如,四年級的評價就要從閱讀有一定的速度,閱讀后的能把內容說清楚,能抓住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簡單說出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能分辨好詞好句等。到五年級六年級就要從能否快速瀏覽,找到作者的觀點,有序表達自己的觀點,初步感知作者的寫作目的等方面評價了。
此外,閱讀評價有效糾正某些學生閱讀時應付了事的心理。我們也可以通過評價手段,如獎勵的方式來解,在學生讀完一本書,并且能將書中的內容清楚地講給我們聽時,我們可以給學生一定的獎勵,獎勵一個精美的書簽、一張名信片、一個書夾子……小小的獎品,蘊藏著大大的激勵與期待,久而久之,學生深度閱讀的興趣就會高了。
課外閱讀是一項靈魂工程,教育家蘇姆霍林斯基說過:“學習文學的最終目的,是形成人的內心世界——道德、修養與美。”通過班級讀書活動,老師的推薦導讀,師生的共讀交流,有效的評價激勵,形成良好的閱讀氛圍,能有效促進班級深度閱讀習慣的養成,為學生的美好人生打下亮麗基調!
參考文獻:
[1]孫世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成因及解決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20).
[2]程少波.用策略化提問促進學生深度閱讀[J].語文建設2020年4月(下半月)
廣州市從化區江埔聯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