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堅亭
摘要:基于功能分析的結果,運用正強化,滿足需要,替代行為的差別強化等策略對一名中度智力落后兒童的哭鬧情緒以及行為控制進行干預與研究。經過為期一學期的干預,個案哭鬧情緒出現的頻率明顯降低,行為控制能力明顯提高,干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問題的提出
對特殊兒童而言,情緒的發展水平影響著其適應環境,融入學校、社會和社區的重要因素。情緒調節能力影響著兒童的社會行為和社會交往能力,進而影響到兒童的同伴關系。智力落后兒童的情緒特點分別有以下幾個特征:
①情緒不穩定,缺乏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易受激情的支配。
②情緒以滿足低級的需要為主,情緒分化遲,且缺乏深刻的情感體驗。
③情感狀態不健全。[1]
研究和探索智力落后兒童情緒及行為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智力落后兒童情緒及行為特點,從而可以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康復訓練和行為矯正。本文選擇了一名重度智力及言語障礙的兒童作為個案對象,試圖從滿足需要,給予強化,替代等方面來提高兒童的情緒及行為的控制能力。同時也希望能借此為重度智力落后兒童情緒及行為控制提供一定的依據。
2.一般資料
2.1研究對象
瑤瑤,女,2008年出生,11歲,單親家庭,現跟母親生活,平時由外公外婆照顧,母親由于工作原因,每天早出晚歸,平時很少有時間陪伴瑤瑤。
瑤瑤2歲時即被發現并確診為中度智力障礙并伴有言語障礙。致殘原因為出生缺氧。瑤瑤曾4歲到8歲一直在某康復機構進行康復訓練。9歲至今就讀于某市公辦直屬特殊學校,一直由外婆全天陪同。
在學校上學時每天都會出現情緒爆發,行為難以控制的情況。
情況一:早晨到校不愿進入教室,不愿讓外婆離開,大聲哭鬧,持續時間久,有時30分鐘,有時甚至一上午。
情況二:中午到飯堂吃飯需要外婆陪同,一到下課時間就開始趴在哭鬧。
情況三:中午午休必須由外婆陪同,若外婆不在便開始大聲哭鬧。
3.行為的功能分析
ABC行為觀察記錄。運用ABC行為觀察記錄表,對瑤瑤在學校里大聲哭鬧的行為進行觀察。主要記錄哭鬧行為發生的前提事件、行為表現及結果,表1為瑤瑤哭鬧行為觀察記錄摘要:
表1 瑤瑤哭鬧行為觀察記錄表
前提事件(A) 行為表現(B) 行為結果(C) 功能
早晨外婆把瑤瑤送到學校,送到教室門口 雙手抓住外婆的衣服不放開,大聲哭鬧不止,不愿進入教室 外婆帶她到操場散步,進行安撫 社會性負強化(到操場后哭鬧情緒漸漸平復。)
中午下課準備吃飯,所有學生排好隊由老師帶到飯堂吃飯 雙手抓住窗戶護欄,大聲哭鬧不愿離開教室 老師勸說無效,由外婆到教室進行安撫 社會性正強化(需要外婆陪同)
中午吃飯后到宿舍午休 在宿舍門口抓住護欄不放,哭鬧不止,不愿進入宿舍 由外婆安撫,午休全程陪伴,若中途外婆離開,醒來也一定會哭鬧。 社會性正強化(需要外婆陪同)
通過分析以上行為觀察記錄表得出瑤瑤在校哭鬧的行為功能是:社會性負強化和社會性正強化。社會性負強化功能主要表現為不愿意進教室,逃避進教室這一行為而產生哭鬧的行為,與教室里是哪一個老師無關。社會性正強化功能主要表現為需要外婆陪同,通過哭鬧的行為來獲得外婆的關注以及陪同。
4.研究方法
4.1正強化的使用
正強化是增強行為的過程,如果是刺激的出現或強度的增加,就是正強化。[2]當前提事件(A)為:早晨外婆把瑤瑤送到教室門口,瑤瑤出現哭鬧行為時。外婆離開教室,①給其圖畫本和畫筆。②告訴她要保持安靜,坐在座位上畫畫。此時瑤瑤哭鬧逐漸停止,情緒漸漸平復。在今后一個月之內,每天早晨瑤瑤到教室后,若出現哭鬧行為,立即給予圖畫本和畫筆。該方法的使用中,瑤瑤由于圖畫本和畫筆的出現,導致哭鬧行為停止或減少,畫本和畫筆為強化物,當瑤瑤出現哭鬧行為時,給予強化物,最終導致哭鬧這一行為出現的頻率減少。經過一個月后,瑤瑤每天早晨到校進教室時哭鬧行為出現的頻率大大降低,只出現在周一。
4.2 滿足需要
4.2.1當前提事件(A)為:中午下課準備吃飯,所有學生排好隊由老師帶到飯堂吃飯。此時瑤瑤出現雙手抓住窗戶護欄,大聲哭鬧不愿離開教室的行為。當瑤瑤出現這一行為時,①老師對其進行勸說但沒有效果。②給予瑤瑤圖畫本和畫筆,雙手緊握畫筆,但哭鬧行為沒有停止。③由外婆到教室對瑤瑤進行安撫,安撫時間約為5分鐘,哭鬧行為停止,并跟隨外婆到食堂就餐。在今后一個月之內,要求外婆每天中午下課前5分鐘就到教室外邊等候,但不被瑤瑤看到,若瑤瑤即將出現哭鬧行為,而老師語言勸說無效時,外婆立即出現,從而避免瑤瑤哭鬧行為的發生。在瑤瑤情緒平復后,由外婆陪同并跟隨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去食堂就餐。該方法的使用中,語言勸說和圖畫本對瑤瑤哭鬧行為的停止并不產生作用,此時瑤瑤只需要外婆的陪同。當外婆出現并對其進行安撫,哭鬧行為逐漸停止,外婆作為一種需要,在滿足瑤瑤后,哭鬧行為隨即停止。在后來的研究觀察中,當瑤瑤出現哭鬧行為之前,外婆立即出現,從而能夠避免哭鬧行為的出現。經過一個月的觀察研究,瑤瑤在中午下課時哭鬧行為出現的頻率大大降低,基本不再出現,并且在一個月之后,外婆已基本不需要再教室外等候,只需要在食堂等待,瑤瑤可以和同學一起排隊到食堂吃飯。
4.2.2倒返實驗設計
在這一環節的干預中,為證明外婆確實是瑤瑤中午吃飯時的需要,在一個月的干預后加入倒返實驗設計,即在中午下課時,不讓外婆出現。此時瑤瑤沒有見到外婆在固定的時間出現,情緒變得焦躁,并隨即出現哭鬧行為,程度更加嚴重。當出現這一行為時,先由老師進行語言安撫,給予圖還本等強化物,該行為并未停止。隨后外婆出現,進行語言安撫,瑤瑤哭鬧行為逐漸停止。此實驗設計進行為期一周連續的實驗研究,結果證明在中午吃飯這一環節,瑤瑤確實需要外婆的出現,而非其他因素。
4.3替代行為的差別強化
替代行為的差別強化(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alternative behavior,簡稱DRA)就是對問題行為不予強化,而對良性的替代行為進行強化。DRA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互不相容行為的差別強化(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incompatible behavior,簡稱DRI),另一種是功能性交流行為的差別強化(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communication,簡稱DRC)。[3]
本文研究中只采用DRI這種形式的差別強化。當前提事件(A)為:中午就餐結束后到宿舍午休。瑤瑤站在宿舍門口,雙手抓住護欄,大聲哭鬧不愿意獨自進去宿舍午休。當瑤瑤出現這一行為時:①給她一根棒棒糖,在瑤瑤舔棒棒糖的過程中,哭鬧的聲音漸漸減小,哭鬧行為逐漸停止。此時,外婆并不需要出現,瑤瑤的哭鬧行為即可以減少。該研究方法中,通過強化給瑤瑤棒棒糖舔這一行為,從而使哭鬧這一行為出現的頻率降低。運用DRI,降低瑤瑤哭鬧行為發生的頻率。
5.干預結果
通過一學期的綜合干預,瑤瑤哭鬧這一行為出現的頻率明顯降低,由每天早上到學校,每天中午吃午飯,每天中午午休都會哭鬧,減少到了哭鬧行為只偶爾發生在周一或者小長假返校第一天的早晨,而中午吃飯和中午午休都不會出現哭鬧行為,并且外婆可以直接在食堂等她,已經不需要來到教室,瑤瑤可以和同學一起排隊從教室到食堂。同時配合其他任課老師,每天對瑤瑤定時進行相應的干預行為,比如在早晨到校時將要出現哭鬧行為時,立即給予語言安撫和圖畫本畫筆,讓她安靜坐下來畫畫。由于瑤瑤情緒的控制能力提高,哭鬧行為逐漸減少,班級的上課秩序,班級學生的情緒也得到了改善,而對于瑤瑤本人來說,學習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6.應用建議
本文個案所出現的行為問題以及干預措施,是建立在觀察個案行為,記錄行為的基礎上,分析得出個案行為發生的功能原因。根據其行為功能進行分析,實施干預措施。每個個案所出現的問題行為都有其特定的主要功能,通過觀察,記錄,分析得出相應功能后,便可以實施有效的干預措施。
參考文獻:
[1] 方俊明,雷江華著(2015:)《特殊兒童心理學》(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 伍新春,胡佩誠著(2005):《行為矯正》,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伍新春,胡佩誠著(2005):《行為矯正》,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東莞啟智學校 廣東 東莞 5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