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琳琳
摘要:阿諾什·艾拉尼是加拿大極具影響力的當代新銳作家,其作品《沒有悲傷的城市》深度聚焦印度孟買戰亂現狀。本文筆者在分析文本“反戰”主題內涵和特點的基礎上,將圍繞小說的“反戰”意識進行逐層剖析,分別從“獨特的背景性質”、“獨特的表現方式”以及“特殊敘事策略’”三大方面展開研究,并對作品“反戰”意識的價值與意義進行總結。
關鍵詞:反戰;背景性質;表現方式;敘事策略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1.作家、作品的特質,重要性
加籍印裔著名作家阿諾什·艾拉尼2004年以長篇《那殘廢和他的護身符》引起文壇矚目,兩年后新作《沒有悲傷的城市》更是大放異彩,作家因此被加拿大極具影響力的《Quill & Quire》雜志評選為當代新銳作家。
在長篇小說《沒有悲傷的城市》中艾拉尼為我們客觀再現了印度孟買由于宗教與民族爭端而引發的大規模暴力沖突,小說借主人公孤兒祥弟對沒有悲傷沒有戰亂城市的向往呼喚和平,反對戰爭?!稕]有悲傷的城市》寫作于艾拉尼移民數年后,雖然身在異國,對故鄉印度“阿約提亞廟寺之爭”及孟買穆斯林-印度教大騷亂(1993-1994年)的深度聚焦傾注了作者對故土不再有戰亂的美好愿望,展現作家希望平息復雜的宗教矛盾與種族沖突,重建和平家園的精神依托,作品具有非凡的普世意義與跨時代研究價值。
2.國內外研究評論現狀及其創新性
阿諾什·艾拉尼是加拿大極具影響力的當代新銳作家,截止目前只創作了以上兩部長篇小說,《沒有悲傷的城市》一書除李永濤在期刊《書城》2009年12期中發表過一篇千字的內容介紹短文外,在國內尚沒有相關的學術評論和研究,對于作家本人,加拿大學術界高度關注但也尚未有全面深入的研究。
課題將緊抓文本,圍繞“反戰”主題與意識進行分析,將分別從“反戰意識的特殊背景性質”、“ 反戰意識的獨特表現方式”以及“反戰意識的文本敘事策略”三大方面展開研究,進而深入地探討作品中的“反戰”意識的內涵,闡釋其價值與時代意義。基于國內外目前為止對于此書的學術研究幾乎空白的現狀,本研究角度和方式均具有創新性。
(二)小說主題內涵分析
每部小說的主題往往可有多元化解讀。在內容上,此書以主人公祥弟尋父之路為明線,成長歷程中反戰意識流變為暗線,雙線索交替展現孟買宗教矛盾與種族沖突,控訴戰亂對于人的毀滅。從此意義上可歸納小說“反戰”主題。從情感上,主人公祥弟在肉體和尊雙雙被踐踏的殘酷現實里,仍堅守友情、執著于心目中理想城市“卡洪莎”。從此意義可歸納另一“尋夢”主題。
1.文本“反戰”主題與作品的創作視野
“反戰”主題的剖析重點關注特殊視野中的“反戰”。由本文獨特背景易得此為宗教矛盾與種族沖突下引發的血腥戰爭,文本相應選取兩大視角:社會底層人民視野與兒童視野。具體落實兩個層面:第一層,矛盾宗教信仰與血腥種族沖突下的“反戰”;第二層,社會底層現實視野與兒童理想視野中的“反戰”
2.文本“尋夢”主題與反戰的互相交融
小說圍繞尋父與尋沒有悲傷的城市“卡洪莎”兩大夢想展開。印度作為多宗教國家,信仰沖突由來已久、長期存在,“卡洪莎”對于孟買人民是遙不可及的夢,孟買人民期望無戰。由此筆者的觀點為:“尋夢”為“反戰”的延伸,是另一個層面“反戰”的解讀。主人公祥弟所尋之夢與現實中滿是廢墟的孟買城也是以一種悖論形式存在的,看似荒謬卻合情合理,為本小說所特有。而本節將闡述的觀點正為“反戰”主題的第三個層面:是以“夢”的形式闡釋現實視野與理想視野中的“反戰”主題。
參考文獻:
[1]李永濤.孟買孤兒的美麗新世界[J]. 書城. 2009(12)
[2]鄧朋. 一部關于夢想和友愛的小說——《沒有悲傷的城市》賞讀[J]. 語文世界(中學生之窗). 2010(01)
[3]依風.沒有悲傷的城市[J]. 中學生閱讀(高中版). 2010(01)
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中學 3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