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特約撰稿 湯嘯天
據《新民晚報》2021年4月30日報道,上海浦東新區上南花城社區的一幢樓里出現了一個奇怪現象:居民們不約而同地做著同一件事,家家戶戶屯著一大堆耳塞。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來,該樓502室住戶與樓上602住戶發生矛盾,一怒之下使用了震樓器,這一震就是五年。而兩家的恩怨起源于2016年,當時602室陽臺水管老化導致滲水,影響到了樓下502室。2017年,502室開始使用震樓器進行“無差別攻擊”,影響了全樓居民的生活安寧。
因震樓器安裝在502室,產生了取證難等一系列問題,鄰里矛盾調解屢屢受阻。而在網上公開銷售的震樓器,客觀上起到了助長冤冤相報的作用。那么,這種“擾民利器”為何會出現,研發這種產品的商家初衷又是什么?
筆者發現,震樓器在網上隨便可以買到,價格從幾十元到數百元不等。某網站顯示,最火的震樓器有超過900人收貨。在顯示評論中,基本都是對鄰居的吐槽。大部分買家都是被噪聲影響后,選擇以“震樓”方式報復。
從商品信息來看,震樓器分為震動、敲打、音頻三種工作方式,震動力度有九檔可以調節。除用遙控器操作外,還能使用手機APP遠程控制,即人不在家也能隨時“震樓”。有的商家還以視頻演示如何將震樓器固定到天花板上。震樓器,甚至被商家稱為“專治惡鄰的居家良品”。
但是,這種“擾民利器”值得研發和生產嗎?其社會必要性和價值取向值得懷疑。
筆者認為,產品是企業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基礎,向消費者提供的物品或者服務。產品和人一樣,都有價值觀隱在其中。每一種產品,都是為實現特定價值服務而被研發,其含義必然包括生產目的和產品功能本質,以及對社會有益還是有害。最為關鍵的因素是,產品需具備功能上的有用性和幫助使用者達成特定目標、體現一定價值取向。
就上述事例來看,因樓上發出噪音,協商未果,樓下鄰居就買震樓器“以毒攻毒”,公眾生活秩序受到嚴重影響。震樓器作為一種商品,并不能體現其有益性,其存在必要值得商榷。
實際上,震樓器是在振動馬達基礎上的改進。早在2015年,振動馬達就被一些淘寶店家當作“噪音反擊神器”販賣。2017年的新款震樓器,加大加厚了隔音棉,對自家的影響更小、對鄰居的傷害更大。商家甚至把耳塞與震樓器組合在一起銷售,更是將損人利己做到了極致。
振動馬達原是工業上一種用于振動篩分的設備,一般用于煤礦、冶金、石材、建材、醫藥、化工等行業,使用時會發出較大噪音。但是,被商家用于“專治惡鄰”,則出現了功能異化,成為危害社會的噪音源。特別是商家注明“震樓”效果是“自家聲音輕別家聲音響”,顯然暴露了該產品的道德缺陷。
也許有人辯解,震樓器只是一種技術上的應用,研發、生產、銷售者不需要對技術應用結果負責。但根據我國《產品質量法》規定,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產品屬于禁止銷售之列。這里所說的“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不僅僅是指使用者本人,也包括受到該產品影響的其他人。簡單地說,為震樓器設計震動、敲打、音頻三種能夠遠程控制的目的何在呢?毫無疑問,是為了給對方造成難以忍受的痛苦。

為了社會秩序安寧,法律上必須對可能產生負向作用的技術予以嚴格限制。技術本身并沒有善惡之分,但技術應用所產生的能量是有正向與負向區別的。正如槍支彈藥,關鍵是看掌握在誰的手里、對誰發生作用。槍可以除暴安良,也可能濫殺無辜,一旦失控后患無窮,國家有權規定禁止生產銷售或者予以特別管制的產品。例如,國家明令禁止生產銷售使用高毒、劇毒農藥,是為了保護環境、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任何人不能以“殺蟲效果好”相對抗。
技術應用生產正能量的特征有三點: 其一是不妨礙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其二是可以使自己變得更好;其三是具有能夠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效果。例如,播放音樂跳廣場舞,本來是愉悅身心的活動,但音響控制不當就會產生擾民的負能量。
因此,生產銷售震樓器的目的就是制造噪音,并不存在正常生產、生活的需要,實際效果也是危害公共利益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重視維護公民自身合法權益,這本身是一種歷史進步,但同時也必須強調公民自身合法權益的實現,不能危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如果制止他人違法行為時所采用的手段違法,也必須承擔自身違法責任。
震樓器的噪音刺耳,會發出類似電鉆鉆墻的聲音,受到影響的是整個樓的居民。如果房屋裝修過程中出現的噪音被控制,那么震樓器也必將被納入監管之中,這也是我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所要求的。

CFP
無論出于何種目的,凡是故意制造噪音的都屬于違法。顯而易見,生產銷售震樓器有違社會治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方針。
法律上不支持互相報復,對擾民行為應當通過合法途徑制止。即使鄰居有過錯在先,也不能成為生產、銷售、使用震樓器的合法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五十八條規定:違反關于社會生活噪聲污染防治的法律規定,制造噪聲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處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
可以說,商家以“噪音反擊神器”為噱頭銷售震樓器,就是對公眾的誤導。震樓器的使用者也不能以“遏制樓上繼續制造噪音” 為由,要求免除法律責任。和諧鄰里關系,將心比心的換位思考最為重要,以暴制暴、冤冤相報的實際結果是害人且不利己,協商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我國《憲法》第五十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故意制造震動和噪音,給對方造成無法擺脫的痛苦,顯然是對包括整棟樓房住戶合法權利的侵犯,也是違背憲法精神的行為。
雖然有買家稱,“使用了震樓神器之后,自己贏得了噪音戰爭的勝利”,但是,這種所謂“勝利”的實質是違法。而商家渲染震樓器功效,明顯是見利忘義,為招攬顧客違背商業道德。
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出現矛盾糾紛并不奇怪,全社會都應當預防和減少矛盾的發生。多元力量化解社會矛盾,無疑包括科技的力量,即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止惡揚善,維護正常社會秩序,引導人們保持健康向上的積極心態。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條件下,要防止運用現代科技研發的某些產品成為危害社會的工具,對可能具有負面社會作用的產品,在生產和銷售環節必須加強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