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輝
(江蘇省海門市人民醫院骨科 江蘇 南通 226100)
踝關節是下肢重要的關節之一,由脛骨、腓骨下端以及距骨滑車構成,周圍并有韌帶加強。在外力不當沖擊下容易發生骨折,踝關節骨折是臨床骨科常見疾病之一。骨折發生后,會造成患者的下肢肢體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3]。以往的治療主要以手法復位加石膏固定治療,但是效果不佳[4,5]。隨著臨床技術的發展,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踝關節骨折已廣泛在臨床上得到應用。本文對30例踝關節骨折患者應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30例踝關節骨折的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38~68歲,平均(51.47±6.81)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16例,工地墜落傷8例,重物砸傷6例。均單側踝關節損傷,單純內踝骨折10例,單純外踝骨折9例,雙踝骨折8例,三踝骨折3例。骨折類型按Danis-Weber分型:A型10例,B型16例,C型4例?;颊吖钦酆蟮骄驮\手術的時間為8.00-24.00 h,平均為(15.57±4.47)h。
所有患者均行硬膜外麻醉。內、外踝骨折取平臥位,先處理外踝骨折,手術切口可取腓骨外側切口,暴露外踝,復位后予腓骨遠端鋼板內固定。內踝骨折取內踝處縱行切口注意保護大隱靜脈,復位后予松質骨螺釘或空心螺釘內固定。后踝骨折如位置較好可使用松質骨螺釘或空心螺釘內固定,如果后踝骨折對位不好,患者取俯臥位,踝關節后方縱行切口,暴露骨折斷端、復位后可予后踝鋼板內固定,如骨折塊較小也可以使用松質骨螺釘或空心螺釘內固定。三踝骨折患者取平臥位,若后踝骨折用鋼板固定,則患者采用俯臥位。采用后外側切口,同時處理外踝及后踝,或選擇后內側切口同時處理后踝及內踝。復位的順序依次為外踝、內踝、后踝,固定的順序依次為外踝(臨時克氏針固定)、后踝、外踝、內踝、下脛腓連接。若下脛腓連接不穩定,則行下脛腓螺釘固定或者行下脛腓韌帶重建。術后常規對癥處理,并進行康復指導訓練。所有患者術后隨訪90 d。
觀察分析患者的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并發癥情況。依據美國足踝外科協會(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后足評分系統分析患者手術前后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主要包括疼痛評分(40分)、功能活動評分(50分)、足部對線(后足排列)評分(10分),優:90~100分、良:75~89分、可:50~74分、差:50分以下[6]。
30例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為(10.70±2.38)d;骨折愈合時間為(79.27±10.54)d;30例患者術后無切口感染情況,出現創傷性關節炎1例,腓骨肌腱疼痛1例,局部皮膚麻木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
30例患者術前疼痛評分、后足排列評分、功能活動評分、總分分別為(17.37±4.80)分、(5.00±2.63)分、(23.93±4.44)分、(46.30±7.52)分,術后疼痛評分、后足排列評分、功能活動評分、總分分別為(35.13±4.85)分、(9.00±2.03)、(45.67±4.48)分、(89.80±4.95)分,30例患者術后各項評分均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踝關節功能評分優者23例,良者6例,可者1例,優良率達到96.67%。見表1。

表1 30例患者術前術后AOFAS踝-后足評分情況(x - ± s,分)
踝關節是承重關節,機體的重量都是由踝關節轉移到足部,踝關節骨折,嚴重影響患者行走功能[1-3]。以往的手法復位加石膏固定治療,對大部分骨折患者來說不能達到解剖復位的要求,療效不佳,容易造成較多的并發癥,嚴重者會留下終生的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7-8]。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踝關節骨折能夠達到很好地固定效果,精準的解剖學復位,并且并發癥發生率低,因其具有上述優點,已經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9-11]。本文中30例踝關節骨折患者均經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結果顯示: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10.70±2.38)d、骨折愈合時間為(79.27±10.54)d、30例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颊咝g前疼痛評分、后足排列評分、功能活動評分均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術后踝關節功能評分優者23例,良者6例,可者1例,優良率達到96.67%。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這與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9-10]。本樣本數量較少,有待于后續進一步擴大樣本含量進行驗證。此外,國外學者研究認為,踝關節骨折手術的時間窗對術后的療效和并發癥有一定的影響,研究認為踝關節骨折后,過早進行手術可能會增加嚴重腫脹繼發的傷口愈合風險,手術進行得太遲,可能會導致解剖復位困難,但延遲手術不會增加踝關節骨折并發癥的風險[11]。目前對于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踝關節骨折最佳的手術時機仍不明確,有待于進一步分析。筆者在治療過程中有以下心得體會:(1)手術的效果主要取決于關節面的精準復位以及周圍韌帶的修補;(2)后踝固定內置物易小不易大,以減少術后脛骨后肌腱的激惹;(3)準確判斷下脛腓連接的穩定性,以采取合適的固定或重建;(4)對于功能鍛煉的最佳時間點臨床上仍無定論,應該視患者自身具體情況而定,不能過早也不能過晚。
綜上所述,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踝關節骨折的臨床療效顯著,并發癥較少,能夠明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