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品,王世敏,陳明山
(中國貴航集團三〇二醫院 貴州 安順 561000)
介入治療是近年來在我國逐漸發展起來的救治技術,在臨床上應用十分廣泛,主要用藥心腦血管疾病治療中[1-2]。外周動脈疾病是心、腦動脈除外的主動脈及分支血管閉塞、狹窄或瘤樣擴張疾病;該病是全身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肥胖等是導致該病的危險因素;該病臨床表現為腎動脈、頸動脈、富強動脈、四肢缺血性改變[3-4]。外周動脈疾病常見并發癥包括主動脈瘤破裂、截肢、間歇性跛行、腎功能不全、嚴重高血壓、卒中、心肌梗死、心血管死亡。介入治療是外周動脈疾病的重要治療方法,具有病死率低、適應癥寬、創傷小、痛苦少等優勢,目前已經廣泛用于臨床中。此外,在介入治療圍術期未能進行良好護理將對患者心理和預后有極大影響[5-6]。精準護理管理是近年來一些研究者報道的介入術有效護理方式,能提高護理質量,減少并發癥,但類似研究較少,其效果還有待進一步分析[7-8]。為此筆者開展研究并報道研究結果如下。
前瞻性研究選取2017年9月—2019年3月納入本院70例外周動脈疾病行介入治療的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5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精準護理管理。納入標準[9]:符合2011年ACCF/AHA更新的外周動脈疾病診斷保準,以踝肱指數(ABI)為診斷指標,當ABI≤0.90提示外周動脈疾病;患者及其法定監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臨床資料完善;符合介入治療指征。排除標準:意識障礙;精神疾病史;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嚴重肝、腎病變;造血系統異常。觀察組:35例;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齡(21~71)歲,平均(54.21±3.85)歲;病程(1~6)年,平均(3.05±0.21)年。對照組;35例;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齡(23~73)歲,平均(55.14±3.43)歲;病程(1~5)年,平均(3.04±0.14)年。兩組患者上述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1對照組護理方法 行常規護理,患者入院后講述原發疾病相關知識,介入治療常識,觀察患者情緒,及時調節患者心理狀態,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完善超聲心動圖、X線胸片等術前檢查;做好術前準備工作,指導術前飲食和用藥;術后進行健康教育,指導康復。
1.2.2觀察組護理方法 采用精準護理管理:完善風險防控制度:加強精準護理管理培訓。具體護理方法:(1)術前探視患者情況,收到手術通知后護理人員在術前一天對患者信息進行核對,指導患者完善身體檢查,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介入治療注意事項。左上肢經留置針建立靜脈通道,常規腹股溝備皮,預防損傷;術前1 d進行床上大小便練習,觀察雙側足背動脈波動情況、肢體端皮膚溫度和顏色。準備急救用品、手術用品。(2)術中護理。護理人員陪同患者到手術室,協助醫生完成麻醉,輔助手術治療;室內溫度為22℃~25℃間,濕度為55%。觀察患者面色、表情,傾聽患者主訴,加強心理干預,主動引導患者進入其他輕松的話題,轉移其注意力。對于術中疼痛不耐受者根據醫囑給予咪達唑侖靜脈推注和嗎啡皮下注射,觀察藥效,緩解其疼痛;(3)術后加強穿刺部位護理。經上肢橈動脈穿刺的患者,給予壓迫止血,將上肢墊高,術側間斷握拳懸鏈,觀察穿刺部位是否有滲血、出血,觀察指端皮膚溫度和顏色,評估末梢循環,詢問患者是否有不適感。調整體委,避免術側手腕用力、屈曲。
使用院內護理路徑表評估護理質量,使用院內護理滿意度量表評估護理滿意度,記錄并發癥發生率。其中護理路徑表共4個維度,各維度最高100分,分值越大則質量越好;護理滿意調查滿分100分,80分及以上為非常滿意,70~79分為滿意,60~69分為滿意。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 14.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 s)表示,行t、F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技能操作、護理溝通能力、護理文書規范、基礎護理水平分值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質量評估法結果對比( ± s,分)

表1 兩組護理質量評估法結果對比( ± s,分)
護理文書規范組別 例數 技能操作 護理溝通能力基礎護理水平觀察組 35 93.21±2.7894.85±2.4593.38±2.2191.45±3.58對照組 35 83.17±4.1479.41±3.3477.14±5.0881.21±4.21 t 6.18 15.21 14.25 10.34 P 0.0024 0.0000 0.0000 0.0000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5.71%)低于對照組(28.57%),t=9.62,P=0.0071。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較對照組高但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例)
精準化護理管理是基于傳統護理基礎上的改進護理模式,通過不斷完善護理內容,使用實用的創新護理摸式,滿足患者護理需求,不斷提升患者配合力度,促使護理措施更系統化和規范化,提供整體護理質量[10]。本研究發現,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技能操作、護理溝通能力、護理文書規范、基礎護理水平分值均高于對照組(P=0.0024、0.0000、0.0000、0.0000)。考慮是因為精準護理管理加強了護理培訓力度,側重提高護理人員專業技能和風險管理能力,并以小組形式進行管理,能通過例會總結護理薄弱環節,加強風險控制和各護理環節質量考核,從整體上提高護理質量。護理質量是影響并發癥發生的關鍵,通過提高護理質量,精準各護理流程和規范,能減少并發癥發生[11];此外本研究中通過術前探視加強健康教育,贏取患者積極配合通過加強生命體征監護,及時識別排查并發癥風險因素,能有效減少并發癥;術后根據不同路徑的患者針對性給予護理,減少出血、滲血、手部腫脹發生。與常規護理相比,精準護理管理的優勢有:(1)小組合作,深入分析護理現狀,找出護理漏洞,針對不同患者和術式提供精準的護理路徑;(2)加強術中溝通,緩解患者不良情緒,給予患者更好的治療體驗,故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更高;(3)注重風險管理和護理人員專業技術進一步提升,就細節護理方案的設計更精準,針對不同路徑優化護理措施[12]。
綜上所述,精準護理管理用于介入治療中能有效提高護理質量,減少并發癥,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