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業萍,劉敏艷,曾珊珊
(中山市小欖人民醫院普外科 廣東 中山 528415)
所謂慢性傷口,是指無法通過正常、及時修復以達到解剖完整和功能完整的傷口,動脈性潰瘍、靜脈性潰瘍、創傷性潰瘍、壓力性潰瘍以及糖尿病性潰瘍均屬于慢性傷口的范疇。慢性傷口患者的病程較長,愈合難度大,大多數患者在傷口有所好轉后即出院,并由家屬或護工負責后續的護理。但由于大部分照顧者缺乏專業的照顧經驗,容易造成病情康復的延誤,加劇傷口惡化程度,患者需要返回醫院繼續接受治療,這不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身心健康均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同時也加重了家庭的經濟負擔[1-3]。因此,對于實施居家護理的慢性傷口患者,臨床上要予以延續性、連續性的科學護理措施進行干預。延續護理干預是醫院護理工作的延伸,在常規出院指導的基礎上對護理內容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現共選取60例慢性傷口患者,旨在進一步評價延續護理干預的應用價值,詳述如下。
共選取2019年3月—2020年10月我院治療后出院的慢性傷口患者60例,用數字隨機表法分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18~65歲,平均(38.65±2.54)歲。觀察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19~66歲,平均(38.74±2.51)歲。兩組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4]:(1)均接受為期1個月以上的治療,但傷口仍未愈合或無愈合跡象;(2)慢性開放性全層傷口;(3)基線資料完整,可完成隨訪。
排除標準[5]:(1)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2)合并認知或意識障礙;(3)患有精神類疾病。
對照組予以常規出院指導:由護理人員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出院指導與健康宣教,指導其掌握正確的居家護理方法,并每月一次電話隨訪。
觀察組在常規出院指導基礎上增加延續護理干預:(1)成立延續護理小組,對傷口情況予以系統評估,并制定護理計劃表,將計劃表發放給患者和家屬,先讓家屬在醫院期間內多次觀看整個換藥過程,并親手參與換藥,由護理人員糾正指導;(2)向患者家屬介紹測量傷口面積、傷口長度、拍攝傷口方法、上傳照片方法等,出院后利用微信、QQ等社交軟件進行信息交流,讓患者或家屬每日上傳一張傷口的照片,以便于護理人員了解患者的傷口愈合情況;(3)定期開展家庭隨訪,考察患者居家護理的實際情況,根據傷口愈合情況及時調整護理方案。
(1)于護理前和護理后,對兩組患者傷口愈合情況進行量化評分,使用的評估工具是壓瘡愈合評估表(PUSH)[6],得分越低,說明傷口愈合情況越好;(2)于護理前和護理后,計算傷口面積的縮小率,計算方法是(護理前后面積差/護理前面積)×100%[7];(3)于護理結束后評估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使用的量表是SF-36生活質量量表[8],共評估四個維度,各維度的評分范圍均為0~100分,得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佳。
分析和處理數據使用的統計學軟件是SPSS 17.0,t和(± s)分別用于檢驗、表示計量指標,χ2和例數/百分率分別用于檢驗、表示計數指標(P<0.05),說明差異顯著。
護理前兩組的PUSH評分無顯著差異,但護理后兩組的PUSH評分均小于護理前,且觀察組小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PUSH評分比較( ± s,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PUSH評分比較( ± s,分)
組別 n 護理前 護理后 t P觀察組 30 10.23±1.254.61±0.23 24.219 0.000對照組 30 10.24±1.186.85±0.27 15.339 0.000 t 0.032 34.591 - -P 0.975 0.000 - -
護理前比較兩組的傷口面積縮小率無顯著差異,護理后與護理前相比兩組的傷口面積縮小率均增多,且觀察組護理后的傷口面積縮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的傷口面積縮小率比較( ± s,%)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的傷口面積縮小率比較( ± s,%)
組別 n 護理前 護理后 t P觀察組 30 48.95±2.1381.54±2.66 52.382 0.000對照組 30 48.74±2.2565.83±2.41 28.391 0.000 t 0.371 23.973 - -P 0.712 0.000 - -
經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P<0.05),見表3。
表3 護理后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 s,分)

表3 護理后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 s,分)
組別 n 生理職能 心理職能 社會角色 情感職能觀察組 30 89.62±2.3488.85±2.5286.87±2.3388.12±2.62對照組 30 71.54±2.2272.54±2.1670.14±2.1173.34±2.05 t 30.701 26.915 29.151 24.334 P 0.000 0.000 0.000 0.000
慢性傷口患者的病情恢復和傷口愈合時間較長,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同時也加重了家庭的照顧負擔和經濟負擔。并且,多數患者出院后仍需要較長的時間恢復,若患者本人、家庭照顧者的護理經驗不足,則會影響整體康復效果,延長了傷口的愈合時間。因此,對于慢性傷口出院患者,臨床上要予以科學的、持續的護理服務[9-10]。
本研究顯示,相比于實施常規出院指導的慢性傷口患者,在出院后實施延續護理干預的患者PUSH評分更低,傷口面積縮小率更高,且患者護理后的總體生活質量評分更高,充分體現了延續護理干預的優勢與價值,說明延續護理干預的實施不僅可以促進傷口的愈合,縮小傷口面積,同時還可以從整體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更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延續護理干預是醫院護理工作的延伸,以往出院的慢性傷口患者,醫護人員僅予以常規的出院指導,向患者和家屬介紹出院后的相關注意事項,往往忽略了繼續評估患者的傷口狀況和身心狀況。而延續護理干預的提出和實施則彌補了常規出院指導存在的弊端與缺陷,延續護理干預在常規出院指導的基礎上繼續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和護理指導,并且所提供的護理服務與護理指導是不受到地域、地區和時間限制的。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延續護理干預的實施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微信、QQ等社交聊天軟件逐漸應用到護理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患者出院后可通過一些聊天軟件和公共信息平臺與醫護人員取得聯系,增進了護患之間的距離。并且,家庭照顧者可通過社交平臺向醫護人員咨詢關于慢性傷口患者的日常護理要點、及時反饋護理中出現的問題,也方便醫護人員追蹤調查患者的傷口愈合情況,并綜合具體的愈合情況及時調整護理計劃,從而縮短患者的傷口愈合與康復時間。此外,護理人員還制定了個性化的隨訪計劃,對每位患者的傷口愈合情況予以實際考察,并監督指導患者日常護理情況,不僅提高了患者的遵醫行為,同時也節約了大量的醫療資源,全面提升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將延續護理干預應用到慢性傷口患者的居家護理中有積極意義,一方面可加速傷口愈合,另一方面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此種護理模式具備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