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夢婷
(昆山市第二人民醫院 江蘇 昆山 215300)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在臨床治療中屬于多發疾病,根據筆者收集與統計資料證實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發生率呈逐年增高趨勢[1]。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在治療期間,稍有護理不當,病人很可能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給病人生命安全、身體健康造成直接的影響與威脅。通常情況下,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是指病人在接受機械通氣的48 h后發生肺部感染情況,此情況是機械通氣常見并發癥,為了降低此并發癥發生率,則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病人實施有效護理干預[2-3],現將內容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1月—9月就診于我院ICU的患者進行調查,針對118例因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就診于本院ICU的病人進行調查,將病人分為2組,每組均分得59例。對比組:參與調查病人中,男性與女性分別為30例與29例,年齡33~68歲,中位年齡為50.61歲。研究組:參與調查病人中,男性與女性分別為29例與30例,年齡34~69歲,中位年齡為50.72歲。兩組病人一般資料經對比結果證實并無顯著差異(P>0.05)。
納入標準:(1)符合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診斷標準;(2)無腫瘤類、白血病等嚴重疾病;(3)無精神疾病者。研究前患者與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存在認知與溝通異常者;(2)精神疾病者;(3)伴有嚴重疾病者;(4)心肝腎等臟器受損者。
對比組采用常規護理方式,即為ICU常規護理,以對癥護理為主。
研究組則采用ICU護理風險管理,具體如下:(1)護理人員技能、職業素養培訓:在對病人實施ICU護理風險管理前,對參與護理工作的護理人員實施護理技能、職業素養能力培訓,進而達到提升護理人員專業技能能力,使每一位護理人員都能夠結合病人實際情況、護理情況制定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護理操作方式,規范相關護理操作;(2)心理疏導與干預:在病人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后應對其實施有效的宣教,大多數病人因缺乏對于疾病的了解,故而發生負性情緒反應,為此要與病人主動溝通,同時實施負性情緒反應評估,并對其實施心理疏導;(3)健康宣教:對病人實施健康教育,使病人能夠了解到與疾病有關的常識,指導積極配合護理的重要性;(4)預防護理:由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病人自身免疫力比較低,因此在住院治療期間要給予高度重視,防止病人出現感染情況,而且要密切監護病人生命體征,做好預防感染防護,在實施護理操作中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徹底落實消毒任務。
分析護理結果:(1)護理風險發生率:采用發生與未發生表示,計算發生率;(2)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采用發生與未發生表示,計算發生率;(3)護理滿意評分結果:采用評分方式進行,總得分值越高證明護理滿意度越佳,本文所采用的評分方式為調查問卷,采用病人、病人家屬自評方式進行。
應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 s)表示,行t檢驗,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組護理風險發生率為18.64%,研究組護理風險發生率3.39%,兩組相比對比組護理風險發生率較高、研究組較低,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風險發生率
對比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為20.34%、研究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為1.69%,兩組相比對比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較高、研究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較低,兩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
對比組參與調查病人為59例、研究組參與調查病人為59例,通過收集各組59份有效問卷,經統計結果證實,對比組護理滿意評分結果較低、研究組較高,兩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評分結果對比( ± s,分)

表3 兩組護理滿意評分結果對比( ± s,分)
組別 例數 護理滿意評分研究組 59 90.61±2.33對比組 59 75.61±1.63 t 40.5187 P 0.0000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在臨床治療中屬于常見而多發疾病,此疾病具備發病率高的特點。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英文縮寫為ARDS,此疾病是因肺內原因、肺外原而誘發與引起,是以頑固性低氧血癥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此疾病具備病死率高的特點[4-5]。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誘發因素較多,因不同病因所導致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發病機制也各有不同。此疾病臨床表現以急性起病、呼吸窘迫、難以用常規氧療糾正的低氧血癥等為主[6]。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在臨床治療中通常會采用機械通氣治療方式,此治療方式比較特殊,在治療過程中十分容易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情況。為了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臨床癥狀與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則輔以有效的護理干預。在以往護理中,常用護理方式為傳統常規護理,雖然這種護理方式有效,但效果一般。為了提升護理質量,給予病人最佳的護理干預,則采用ICU護理風險管理。ICU護理風險管理屬于新型護理模式,此護理方式是給予傳統常規護理為基礎,在此基礎上進行的一種護理模式。ICU護理風險管理在實施護理過程中,首先對參與本次護理的護理人員實施整體業務培訓,提升護理人員操作護理技能、護理理論知識掌握情況,提高護理人員綜合職業素養,進而提升護理人員服務水平與意識,使每一位護理人員都能夠秉承著以人為本的護理狀態進行護理,落實整體護理工作流程,使護理人員在日常護理中能夠制定并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此外,由于病人文化程度不一樣,大多數病人對于自身疾病常識都十分匱乏,因此容易出現與產生不良情緒反應,因此要以健康教育與心理疏導、溝通方式提升病人對于自身疾病的認知程度,同時幫助病人紓解心結,樹立治療自信心,使護理人員能夠秉承著積極向上的態度面對治療。此外,還應對病人實施預防感染護理,按時、按需的消毒病房,保證病房的無菌性,從而達到提升護理質量的目的。
研究結果顯示:(1)對比組護理風險發生率為18.64%明顯低于研究組護理風險發生率3.39%,兩組相比對比組護理風險發生率較高、研究組較低,兩組差異明顯(P<0.05),由此結果可以證實研究組所采用的護理模式更佳可降低護理風險發生率;(2)對比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為20.34%、研究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為1.69%,兩組相比對比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較高、研究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較低,兩組差異明顯(P<0.05),由此結果可以證實研究組所采用的護理方式可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提高護理質量;(3)對比組護理滿意評分結果較低、研究組較高,兩組差異明顯(P<0.05),由此結果可以證實研究組所采用的護理方式更佳,可提升護理滿意評分結果。
綜上所述,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病人護理中,ICU護理風險管理方式應作為首選,此方案可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提升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