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彩芬,趙迎春(通訊作者)
(江蘇省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 江蘇 連云港 222000)
肺栓塞指的是人體肺動脈系統被各種栓子阻塞后,所引起的一組疾病或是臨床綜合征的總稱,包含肺血栓栓塞癥、脂肪栓塞征、羊水栓塞等,其中最為常見的栓子是血栓[1]。該疾病具有發病率高、僅次于CAD、HBP,且臨床上在診斷的時候容易出現漏診、誤診的情況;一旦患者疾病發生后,輕微癥狀者臨床癥狀不顯著,若為巨大栓塞,不及時搶救可能會導致患者直接猝死[2]。由于肺栓塞患者比較特殊,在治療的同時需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以此來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改善預后。因此,本文將2018年6月—2020年6月,在我院呼吸科診治的60例肺栓塞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后,對其應用效果進行探析,內容如下。
本次研究納入的60例研究對象,均為2018年6月—2020年6月在我院呼吸科診治的肺栓塞患者,其中有30例在本研究中采用常規護理(對照組),男性共18例,女性共12例;最小41歲,最大81歲,平均(72.85±2.64)歲。另外30例在本研究中采用綜合護理(觀察組),男性共20例,女性共10例;最小42歲,最大79歲,平均(72.79±2.68)歲。兩組患者比較性別、平均年齡等各項基本資料,均不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可以對比。
納入標準:(1)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訂同意書;(2)均符合肺栓塞相關診斷標準[3];(3)無精神疾病者;(4)無溝通障礙者;(5)無意識障礙者。
排除標準:(1)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2)合并惡性腫瘤者;(3)伴有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障礙者;(4)依從性不高者;(5)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含病情監測、遵醫用喲、常用心理干預、常規宣教、飲食干預等。
觀察組實施綜合護理:(1)心理護理:由于患者病情發展迅速、控制難度較大,從而使患者出現瀕死感,進而引發焦慮、不安等一系列負性情緒,使得患者治療依從性下降,最終影響臨床治療效果與預后;因此,在治療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需全面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并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給予患者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加強指導患者情緒的控制與管理,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使其能夠正確的面對疾病與治療。(2)生活指導:①加強病房巡視,定時協助患者翻身,2~3 h/次,可預防皮膚受壓、破損;②適當地為患者按摩,有助于促進血液循環;③給予患者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多食用高蛋白質、高維生素、高纖維素等食物,保持飲食均衡,督促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確保疾病恢復期間的營養;④患者多食用植物纖維高的食物,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若是便秘,可服用通便藥物或外用軟便劑;禁止屏氣用力的動作以及長時間下蹲[4]。(3)健康宣教:對患者與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內容包含疾病發生原因、疾病臨床癥狀、病情進展、治療方式、自我護理等,可以通過講座、視頻、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開展宣教,保證患者及家屬能夠完全掌握宣教內容,使患者明白積極接受治療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同時,護理人員需做好每日健康日記,有助于患者與家屬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時調整護理方案。(4)用藥指導:對于大面積栓塞者,需接受溶栓與血栓清除術治療;對于小栓塞者,則應以防止疾病復發為主;向患者講解遵醫囑應用藥物的重要性,并告知患者所應用藥物的作用、不良反應等;加強患者溶栓治療期間的干預,定期檢測血常規,叮囑患者多休息,預防并發癥[5]。
(1)護理效果評估:①經干預后,患者的癥狀與體征顯著好轉,且影像學結果顯示栓塞、血流動力學明顯改善,為顯效;②經干預后,患者的癥狀與體征有所緩解,且影像學結果顯示栓塞、血流動力學有所改善,為有效;③經干預后,患者上述標準均未達到,為無效。臨床護理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生活質量評估:采用SF-36評估量表[6],量表共包含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八個維度,共三十六個條目,每個維度分值為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佳。
兩組患者實施不同護理干預措施,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73.33%,統計學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
觀察組采用綜合護理后,其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采用的常規護理(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 s)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 s)
指標 觀察組(n=30)對照組(n=30) t P生理機能(分) 80.26±3.46 74.13±2.75 7.597 0.000生理職能(分) 53.41±1.73 41.86±1.24 29.721 0.000軀體疼痛(分) 79.65±2.85 60.59±1.63 31.797 0.000一般健康(分) 67.83±1.97 54.74±1.59 28.321 0.000精力(分) 66.72±1.64 59.62±1.32 18.472 0.000社會功能(分) 63.29±1.56 53.45±1.17 27.639 0.000情感職能(分) 78.54±2.58 68.83±2.01 16.261 0.000精神健康(分) 78.58±2.49 68.37±1.98 17.579 0.000
肺栓塞在臨床上屬于肺動脈床阻塞的一種疾病,多發于年齡為50歲以上的中老年群體,其中50~60歲的群體最為常見。誘發疾病的因素較多,例如心臟病、肥胖、糖尿病、手術與外傷等均可引起疾病發生,常見臨床癥狀有呼吸困難、胸痛、暈厥、咳嗽等,嚴重者可能會出現急性心力衰竭等并發癥[7-8]。目前,臨床上可采用介入治療、保守治療、外科治療等方式治療肺栓塞患者;但是,由于該類疾病患者的發病較急,且進展快,所以在治療的同時還需要給予患者一系列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以此來提高臨床治療療效,防止再栓塞發生。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實施綜合護理后,其護理效果、生活質量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均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綜合護理是醫護人員給予專業護理知識以及熟練的護理技能,并同時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為患者實施的一種具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通過加強心理護理,指導患者科學的管理、控制自身情緒,給予患者鼓勵、支持,以此來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幫助患者樹立建立疾病的信心;加強生活護理,盡量為患者提供一個身體、心理都舒適的治療環境,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軀體舒適度,使患者以最佳的身心狀態接受治療;此外,利用健康宣教,來提高患者與家屬對疾病的認知程度,糾正其錯誤認知,不僅能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還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最終到達改善患者軀體功能與生活質量的目的。
綜上所述,對呼吸科肺栓塞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措施,能獲得較為滿意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促進患者康復,同時還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