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中雨
(鶴壁市按摩醫院 河南 鶴壁 458000)
嬰幼兒腹瀉是兒科常見疾病,多為急性發病[1]。臨床常見發熱、嘔吐、脫水癥狀,患兒大便次數增加,糞便性狀改變,未及時對癥治療多引起患兒電解質紊亂、嚴重脫水或損傷消化系統,造成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2]。所以臨床治療需要有效改善腹瀉癥狀,促進臨床癥狀緩解與改善。由于嬰幼兒年齡小,口服用藥配合度較低,且藥物吸收效果不高,因此以止瀉藥物進行治療在療效上不顯著[3]。而采取中醫外治措施,通過中醫推拿、中藥貼敷的方式,能夠有效發揮藥物功效,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應更有利于促進患兒病情的改善[4]。為評估中醫推拿聯合中藥貼敷的療效,以我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腹瀉嬰幼兒88例為研究對象,展開分析如下。
選取我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腹瀉嬰幼兒88例,納入標準:(1)年齡<3歲;(2)急性腹瀉癥狀,合并發熱、嘔吐、脫水等癥狀;(3)家屬對臨床治療方案知情且同意,配合臨床治療。排除標準:(1)起病時間>3 d;(2)合并皮膚病,不適合中藥貼敷治療;(3)嚴重脫水;(4)入院前服用藥物治療、藥物過敏;(5)合并免疫缺陷。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將88例腹瀉嬰幼兒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西醫組44例中,男23例,女21例,年齡6個月~2.5歲,平均(1.27±0.20)歲,起病時間0.5~2 d,平均(0.92±0.12)d。中醫組44例中,男21例,女23例,年齡4個月~2.8歲,平均(1.28±0.21)歲,起病時間0.5~2.2 d,平均(0.95±0.13)d。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西醫組給予常規西藥治療,以蒙脫石散(年齡<1歲:1 g/次;1~2歲:1.5 g/次;2~3歲:3 g/次)空腹溫水沖服治療,每日三次,同時給予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年齡<2歲:1 g/次;年齡2~3歲:2 g/次)溫開水沖服治療,每日兩次。西藥治療過程糾正脫水,口服補液或靜脈補液,發熱>38.5℃需給予退熱藥物對癥治療。
中醫組給予推拿、中藥貼敷治療。中藥貼敷中,以止血散焙干研末,用醋調至糊狀,貼敷于臍部,每日更換一次,連續貼敷3 d為一療程,根據患兒病情情況,治療2~3療程。中醫推拿中,調節室內溫度適宜,避免患兒著涼,囑咐家屬協助患兒保持坐姿。推拿前以左手握住患兒雙手,推拿以患兒腹部大腸、小腸位置展開,推大腸、脾經,以按揉方式推拿臍部周圍,每次推拿時間為3 min,后進行腹部推拿,每次推拿時間為6 min。具體推拿措施中展開辨證施治,如寒濕泄證以補法推拿大腸、脾經,并加推三關、揉拿外勞宮穴;脾虛泄證以補法推拿大腸、脾經,并加推三關,捏脊,按揉足三里。
比較兩組治療一個療程后臨床療效、糞便性狀恢復正常時間、脫水糾正時間、發熱消退時間。治療一個療程(72 h)后臨床總有效率=痊愈率+好轉率。臨床療效評價標準:(1)痊愈:臨床癥狀痊愈,糞便性狀恢復正常;(2)好轉:臨床癥狀改善,糞便性狀好轉;(3)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糞便性狀未改善。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4.0進行數據分析與統計處理,計量資料(糞便性狀恢復正常時間、脫水糾正時間、發熱消退時間)以(± 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總有效率)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中醫組一個療程后臨床總有效率高于西醫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一個療程后臨床總有效率比較[n(%)]
中醫組糞便性狀恢復正常時間、脫水糾正時間、發熱消退時間短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糞便恢復、脫水糾正、發熱消退時間比較( ± s,d)

表2 兩組糞便恢復、脫水糾正、發熱消退時間比較( ± s,d)
組別 n 糞便性狀恢復正常 脫水糾正 發熱消退西醫組 44 3.83±0.72 2.84±0.34 1.22±0.23中醫組 44 4.72±0.77 3.40±0.41 1.68±0.27 t 5.600 6.794 8.603 P<0.05 <0.05 <0.05
由于嬰幼兒胃腸道功能發育不完善,神經調節功能不健全,受飲食、氣候、病原菌感染等影響,易引發急性腹瀉,而嬰幼兒階段急性腹瀉危害性較大,不僅易造成患兒機體電解質紊亂、內環境穩態破壞,也易加重消化系統紊亂,降低患兒抵抗力,造成營養不良或生長發育障礙[5-6]。所以臨床治療腹瀉嬰幼兒,需要及時控制、減輕病情,改善腹瀉及相關合并癥狀。
西醫治療嬰幼兒腹瀉,多通過西藥治療達到止瀉效果,以蒙脫石散、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治療腹瀉兒科常用的治療手段,兩種藥物皆具有調節腸道菌群紊亂的功效,蒙脫石散能夠在腸道內產生抑制、固定細菌的作用,與胃腸道黏膜結合,形成保護胃腸道黏膜的屏障,從而減少細菌等對胃腸道的侵襲,但蒙脫石散無殺菌作用,所以藥物使用中聯合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作為活菌制劑,能夠補充胃腸道生理菌群,抑制致病菌,從而調節腸道菌群,改善因腸道菌群紊亂引起的多種不良癥狀如腹瀉[7]。一般來說,西醫治療中通過上述兩種藥物能夠起到有效改善患兒腹瀉癥狀的效果,但考慮到用藥對象為嬰幼兒,在藥物用量上較少,且患兒消化功能不完善,藥物吸收不充分,所以在用藥后臨床療效并不顯著,無法達到較好的止瀉效果。因此在臨床治療方案上,還可以采用中醫外治療法。
中醫理論中,嬰幼兒腹瀉屬于“泄瀉”范疇,以患兒脾胃失調、濕邪內生所致,所以在中醫治療手段中,以化濕止瀉、祛邪扶正、健脾和胃為治療目的[8]。中醫推拿以患兒臍部周圍及大腸、脾經等部位進行推拿按摩,促進患兒氣血運行通暢,有效改善患兒臟腑功能,起到緩解患兒臨床癥狀,強健脾胃的功效。如寒濕泄證以補法推拿大腸、脾經,并加推三關、揉拿外勞宮穴,起到溫陽止瀉的作用;脾虛泄證以補法推拿大腸、脾經,并加推三關,捏脊,按揉足三里,起到促進腸胃蠕動,提升消化酶活力,促進消化功能改善的作用,進而起到健脾止瀉的功效。中藥貼敷也是中醫外治的主要措施,基于嬰幼兒口服用藥困難,通過貼敷藥物的方式,既能夠避免打針、用藥給患兒造成的痛苦,也能夠有效發揮藥物功效,刺激穴位,促進藥物吸收,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本次研究顯示,在中醫推拿、中藥貼敷治療的聯合應用下,臨床療效高于西醫中口服藥物治療療效。治療1個療程后,中醫組臨床總有效率達90.91%,高于西醫組75.00%,說明在臨床治療中,為有效促進患兒病情好轉,提高近期療效,中醫治療的效果更顯著。中醫推拿聯合中藥貼敷治療下,中藥藥物作用發揮較快,且以推拿的方式能夠有效促進患兒氣血運行通暢,改善患兒臟腑功能,對病情的改善效果更高。另外,在中醫推拿聯合中藥貼敷治療下,患兒臨床癥狀的改善效果更好,糞便性狀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改善時間皆較短。考慮西醫治療中用藥量較少,藥物作用發揮慢,所以臨床癥狀的改善效率更低,而嬰幼兒機體發育不完全,急性腹瀉及其他合并癥狀易造成多種危害,所以臨床采用中醫外治更有利于早期減輕患兒臨床癥狀,減輕病情影響,促進患兒早期恢復。
綜上所述,嬰幼兒腹瀉臨床發病率較高,病情危害性較大,臨床治療需以有效控制、減輕病情的治療措施為主,中醫推拿聯合中藥貼敷治療在近期療效上較為顯著,且能夠早期控制病情,促進臨床癥狀消失,糞便性狀改善,提高治療療效,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