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艷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人民醫院 西藏 拉薩 850000)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屬于耳鼻喉科最常見的一種癥狀,發病率較高,且在發病過程中,患者會出現明顯的眩暈感,嚴重影響其身體健康與生活質量[1]。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易反復發病,部分患者還會伴有嘔吐、暈倒、惡心等癥狀,且臨床又將其稱為耳石癥,屬于內耳半規管疾病,發病原因多與體位改變有關,病程不定,且多數患者會于數月或是數年內復發[2]。臨床在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治療中,常以手法復位為主,雖有一定效果,但對于部分患者來講,眩暈癥緩解不佳。隨著臨床對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深入研究,發現手法復位與藥物聯合治療,可以實現治療目的[3]。本文選取64例患者,探究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用手法復位與藥物治療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從本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診治的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中選擇64例進行研究,按其姓氏拼音首字母編號,以單雙號作為分組依據,將64例患者分為兩組,即對照組、試驗組,各32例。對照組男、女分別20例、12例,年齡45~65歲,平均(55.25±5.17)歲,病程3~19 h,平均(11.35±2.64)h;試驗組男、女分別21例、11例,年齡46~66歲,平均(56.17±5.29)歲,病程3~18 h,平均(11.03±2.66)h。上述資料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可比較。本次研究,符合倫理委員會要求。
納入標準:經Dix-Hallpike試驗及rolltest滾轉試驗,證實病情者[4];病程未超過3個月者。
排除標準:眩暈與頭位無關的疾病者;妊娠及哺乳者;嚴重傳導阻滯者;顱內腫瘤者;不愿參與研究者。
病情確診后,叮囑患者主要臥床休息為主,對于不必要的下床活動,患者盡量不要參與。對照組用手法復位治療,即由經驗豐富的醫生,根據不同的規管,采用管石復位(Epley、Semont、Barbecue)治療,眩暈與眼球震顫不能緩解的患者,需要再次實施手法復位,三天后,到院復診,開展相應的Dix-Hallpike和rolltest試驗檢查。如癥狀復發,則需要對患者再次實施復位治療,以癥狀消失為標準。基于此,試驗組增加藥物治療,即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130)治療,口服,每次6 mg,每天3次。
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四周為一個周期。
對兩組眩暈發作次數與持續時間、臨床療效、臨床觀察指標、不良反應發生率、復發率進行對比。
臨床療效:癥狀全部消失為顯效;眩暈與位置性眼震有所減輕為有效;以上指標均沒有達標為無效[4]。顯效率+有效率=總有效率。
臨床觀察指標包括平衡感、平衡試驗結果。平衡感采用BBS量表(總分56分,分數越高,患者平衡能力越好)評價,平衡試驗結果主要針對患者的睜眼與閉眼時的平衡感,計算出不跌倒時間[5]。
復發率治療6個月后。
數據處理使用SPSS 24.0軟件,計量資料(眩暈發作次數與持續時間、臨床觀察指標),表示為(± s),t值檢驗,計數資料(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生率、復發率),表示為[n(%)],χ2值進行檢驗,統計學意義指標:P<0.05。
眩暈發作次數與持續時間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較少(P<0.05),見表1。
表1 眩暈發作次數與持續時間比較( ± s)

表1 眩暈發作次數與持續時間比較( ± s)
組別 例數 眩暈發作次數/次 眩暈持續時間/s試驗組 32 4.95±1.65 12.55±1.83對照組 32 13.55±5.77 20.45±10.05 t 8.1064 4.3755 P 0.0000 0.0000
試驗組:22例顯效、9例有效、1例無效,臨床療效96.9%;對照組:15例顯效、10例有效、7例無效,臨床療效78.1%,組間對比臨床療效,試驗組較高(P<0.05)。
BBS、計時平衡試驗相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臨床觀察指標比較( ± s)

表2 臨床觀察指標比較( ± s)
組別 n BBS 計時平衡試驗/s試驗組 32 50.31±3.88 110.25±6.10對照組 32 31.95±3.82 97.41±6.20 t 19.0747 8.3509 P 0.0000 0.0000
試驗組:面色蒼白、嘔吐各1例;對照組:面色蒼白、嘔吐、頭暈各1例,兩組無顯著差異(P>0.05)。
試驗組出現1例復發患者,復發率3.1%;對照組出現7例復發患者,復發率21.9%,兩組差異顯著(P<0.05)。
臨床常見的眩暈癥,多數是由高血壓、頸椎病、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所致,但約有30%的患者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6]。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好發于50~70歲人群之間,其的出現多因體位改變,而誘發的一種短暫性的眩暈,其對患者的生理與心理均產生一定的影響。目前,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醫學知識的普及與加深,使得人們逐漸明白了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危害性,臨床也對其也進行了全面的研究[7]。以往,臨床在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治療上,常以手法復位治療為主,此療法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且安全性也較高,且手法復位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效果要優于藥物治療方案,且操作簡單、經濟、成本低、安全可靠,適合用各級醫院推廣與應用。但對于部分患者來講,手法復位會引起病情反復發作,故還需要患者進一步治療,加重患者心理壓力的同時還會增加經濟負擔。而對于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來講,會失去治療信心,增加不良情緒,降低治療信心。
隨著醫療實踐的發展,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治療方案也在不斷豐富,治療方法有手法復位、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類型,而目前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治療方案,已從單一治療方案過渡到聯合治療方案中,即在治療中,將手法復位與藥物治療聯合起來,取得了顯著效果。即增加甲磺酸倍他司汀藥物,以此來輔助提升治療效果。甲磺酸倍他司汀屬于組胺類的藥物,其可以增加大腦與小腦微循環,改善內耳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可以改善腦組織的循環系統,進一步提升平衡能力。此外,甲磺酸倍他司汀在擴張毛細血管的同時增加循環血液量,抑制組胺的釋放,有助于利尿、降壓,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稠度,從而改善血流動力學[8]。將甲磺酸倍他司汀與手法復位相結合后,可以相輔相成,不僅能控制病理狀態,還可以通過物理形式,幫助患者改善微循環,使大腦與腦干血液循環得以改善,從而改善眩暈與頭暈等癥狀[9]。本文研究顯示:試驗組眩暈發作次數與持續時間少于對照組,而臨床療效試驗組高于對照組,且試驗組BBS、計時平衡試驗高于對照組,試驗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但在開展此項治療過程中,特別是在手術復位治療時,必須要與患者進行充分的溝通,讓其有一個充分的思想準備,可以減輕不良情緒;特別是對于有頸椎病與高齡的患者,變位試驗檢查、手法復位均不是禁忌證,但在開展手法復位時,動作要輕柔,需要在保證患者安全的同時快速開展,并于復位后叮囑患者靜坐休息,預防意外的出現。
綜上所述,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用手法復位聯合藥物治療,效果顯著,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使患者病情盡快好轉,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