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榮,姜 泳,韓 卿,韓 姝,李榮俊,李 巖
(大連市骨科醫院 遼寧 大連 116011)
痛風性關節炎是由于嘌呤代謝紊亂引起血尿酸增高,導致尿酸鹽沉積在人體組織中,引起局部病損及炎性反應的一種疾病。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近年來痛風性關節炎發病率明顯增高。當前,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主要以抗炎、止痛治療為主,尚無根治方法,西藥治療雖然起效快,但副作用較大,部分患者難以接受。我院采用三黃散中藥外敷聯合耳穴貼敷治療痛風性關節炎,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9年7月—2020年11月收治的痛風性關節炎(濕熱蘊結證)患者60例。年齡18~75歲,平均年齡(43.6±7.5)歲,中醫分型均為濕熱蘊結型,局部表現為紅、腫、熱、痛,血尿酸>400 mmol/L,排除類風濕性關節炎、心肺等系統嚴重疾病的患者。6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30例。
西醫診斷標準采用2016中國痛風診療指南的診斷標準[1]:(1)實驗室檢查:血尿酸增高;(2)放射學:受累關節X線攝片示:軟骨緣破壞,關節面不規則破壞,或有非特征性軟組織腫脹。中醫癥候診斷標準參照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1~94)進行辨證分型[2]。痛風性關節炎(濕熱蘊結證)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拒按,伴心煩不安,發熱、口渴。苔黃,舌紅,脈滑數。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口服雙氯芬酸鈉,同時予低嘌呤、低脂飲食,足量飲水,做好健康宣教與飲食指導,預防感冒,避免關節受涼及運動損傷。對照組:患處予0.1%依沙吖啶紗布濕敷,每日2次。治療組:在對照組口服藥物不變的基礎上,加用以下兩項中醫護理技術:(1)三黃散中藥外敷:黃柏160 g、大黃160 g、姜黃160 g、天花粉320 g、白芷160 g、厚樸64 g、陳皮64 g、甘草64 g、蒼術64 g、制天南星64 g、乳香160 g、沒藥160 g、梔子160 g共研細末過篩,用蜂蜜調制外敷,根據患處大小取適合量,涂于紗布上敷于患處,2次/d。(2)耳穴貼敷:主穴取脾、胃、腎、肝、膀胱、內分泌貼敷、三焦等穴,痛甚可加神門穴。每次于單耳用王不留行籽貼敷,兩耳交替,每2天一次,囑咐患者每日按壓三次,每次3~5 min,稍痛為度,勿損皮膚。兩組治療療程均為7天。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尿酸(UA)、血沉(ESR)、C反應蛋白(CRP)水平。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關節疼痛(11點疼痛程度數字等級量表(NRS-11))評分情況。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的評定療效評價標準[2]。顯效: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恢復正常。有效:實驗室檢查較前改善。無效:臨床癥狀無好轉或實驗室檢查無改善。同時觀察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頭暈頭痛,腹痛腹瀉,皮疹)的發生率。
獲得資料采用SPSS 12.0軟件包處理,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UA、CRP、ESR、疼痛積分差別無統計學意義(aP>0.05);治療后,治療組UA、CRP、ESR、疼痛積分較治療前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bP<0.05);治療組治療后的UA、CRP、ESR、疼痛積分與對照組比較有明顯改善,差別有統計學意義(c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實驗室檢查及疼痛評分比較( ± 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實驗室檢查及疼痛評分比較( ± s)
注:治療前與對照組比,a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比,bP<0.05;治療組與治療前比,cP<0.05。
組別 UA/(umol·L-1) ESR/(mm·h-1)CRP/(mg·L-1)疼痛評分/分治療組 治療前 561.32±44.21a 35.12±6.51a 50.23±7.12a 7.2±0.9a治療后321.23±12.54bc8.32±2.12bc 6.23±2.45bc 2.5±0.8bc對照組 治療前 549.32±23.56 37.42±2.78 51.78±6.83 7.5±1.2治療后 497.45±56.34 35.21±2.74 49.87±9.54 4.5±1.4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有效率及不良反應率比較(例)
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造成尿酸鹽結晶在人體內堆積而引發的病變。近年來,痛風的發病率有逐年增高并年輕化的趨勢,尤其南方和沿海地區發病率尤高。作為一個常見病多發病,痛風性關節炎嚴重影響著患病者的生活質量,而目前現代醫學對其并無特效的理想防治措施,西醫治療上主要是使用秋水仙堿及非甾體類抗炎藥物或適當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局部予雷紗濕敷,可減輕部分臨床癥狀,但不能解決嘌呤代謝異常,所以痛風會反復發作,同時藥物的應用,對帶來一定的毒副作用,使得臨床的應用受到限制。
中醫將痛風歸于“痹癥”范疇,又稱歷節病、白虎病、白虎歷節[3]。中醫學認為痛風性關節炎多由感受寒濕之邪日久為毒,主要病機為濕邪內蘊,郁而化熱,血脈淤阻,經絡凝閉。故治療的重要是以驅邪為主,治以清熱利濕、消瘀止痛。中醫歷來重視外治法,外敷中藥由表達里,由外而內,內傳臟腑,外達四肢百骸,濡養筋骨,扶正祛邪[4]。同時根據“透皮”吸收的理論,通過體表-經絡通道-絡屬臟腑的傳遞,達到調節全身的目的[5]。本課題在經典的如意金黃散的基礎上增加乳香沒藥及梔子。乳香、沒藥,均可入脾經,活血行氣止痛,用于風濕痹痛;梔子,性味苦寒,可清熱涼血消腫止痛。諸藥合用,增強了清熱除濕,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之功效。得以疏通十二經脈,濕熱之邪得清,經絡瘀阻得通,因而紅、腫、熱、痛自愈,從而改善痛風性關節炎癥狀。《靈樞·口問》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十二經脈上結于耳”[6]。耳穴與臟腑之間存在相應的對應關系,耳也是人體經絡會合、終止的場所。當人有病時,往往會在耳廓上相關的穴區出現反應,刺激耳穴可以通過人體內神經體液因素雙向調節人體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7]。
痛風性關節炎從中醫角度分析,內因為先天稟賦不足,肝脾腎虧虛,氣血營衛失和,外因嗜食肥甘厚味,加重脾腎兩虛,久生濕熱,凝滯經絡氣機而發病[8]。遵循中醫治療整體觀的理念,本研究中三黃散中藥外敷于患處,藥物的有效成分經皮直接吸收,作用于經絡,外敷達到內調的作用,達到清熱除濕,消腫止痛之功效。通過耳穴貼壓調節肝脾腎虧虛之內在因素,二者的聯合應用快速緩解痛風性關節炎(濕熱蘊結證)局部癥狀。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的UA、CRP、ESR以及疼痛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好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后,治療組比對照組的有效率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的不良反應率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三黃散中藥外敷聯合耳穴貼敷治療可以改善痛風性關節炎患者的疼痛癥狀。本研究外敷治標,耳穴貼壓調理機體代謝治本,二者共奏健脾化濕、祛風通絡、清熱除濕、消瘀止痛之功效,并且療效確切、安全性高,無創傷,副作用小,是一種安全有效,患者依從性高的治療手段。同時我國中醫藥資源豐富,成本低廉,可有效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可以在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