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健榮
(佛山市中醫院三水醫院 廣東 佛山 528100)
腹腔鏡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是臨床治療急性胃十二指腸穿孔的有效術式,盡管創傷性小,對患者腸道功能干擾少,但作為一種創傷性操作,胃腸道正常解剖結構的改變使得患者術后常會出現胃腸功能紊亂現象,不僅影響早期腸內營養供給,還會延長住院時間,增加并發癥的發生風險[1-2]。中醫將其歸屬為“痞癥”“腸痹”“納呆”“腹滿”“嘔吐”等范疇,主張“以通為用”的原則,疏通經絡,調節氣機,宣通腑氣,行氣降逆[3]。穴位貼敷和針刺均為常見的中醫特色技術,在調理胃腸功能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為此本研究以我院96例首次行腹腔鏡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穴位貼敷配合針刺對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
選擇2019年1月—2020年6月于我院首次行腹腔鏡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的96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腹腔鏡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手術指征,患者委托人自愿在《手術知情同意書》上簽字,且排除惡性潰瘍穿孔、活動性出血、幽門梗阻、手術禁忌證、暈針、對本研究藥物過敏、穴位貼敷禁忌證及治療依從性差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受試者分為兩組,各48例,對照組中男30例,女18例;年齡37~73歲,平均年齡(49.54±3.37)歲;病程0.5~13 h,平均(7.43±1.56)h,胃穿孔21例,十二指腸穿孔27例;研究組中男28例,女20例,年齡38~72歲,平均年齡(48.36±3.54)歲;病程1~12 h,平均(7.35±1.62)h,胃穿孔19例,十二指腸穿孔29例。兩組患者在上述基本資料經比較,未見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禁食、減壓等對癥處理,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開展穴位貼敷配合針刺治療,選擇穴位貼敷,選擇和胃通降方,組方:枳殼、柿蒂、藿香各30 g,大腹皮20 g,紫蘇葉、川厚樸各15 g,小茴香10 g,將諸藥研磨成粉后采用水與蜜糖調配成膏狀并制作1 cm×1 cm×1 cm的藥餅,置于膠布中央貼敷于雙側合谷、內關、足三里和三陰交四處穴位,每次4 h,每日1次,上午進行;下午進行針刺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常規碘伏酒精無菌操作,選用一次性毫針(長度40~50 mm,直徑0.32 mm)于雙側合谷、內關、足三里和三陰交四處進行針刺,直刺1~1.5寸,采用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留針30 min,每日1次,至腸道功能恢復為止,然后進行腸內營養。
比較兩組患者首次腸鳴音時間、進食時間、肛門排氣排便時間、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血清胃泌素(GAS)、血管活性腸肽(VIP)水平變化、不良反應發生率。中醫癥候包括腹脹(0~3分)、腹痛(0~3分)、腸鳴音(0~2分)、排氣(0~3分)和排便(0~3分)共5項,積分越高表示癥狀越重。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血清GAS和VIP水平,試劑購自美國Sigma公司,嚴格按照說明書步驟進行,分別檢測3次取平均值。
研究組患者各胃腸功能指標恢復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胃腸功能恢復情況( ± s,h)

表1 胃腸功能恢復情況( ± s,h)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首次排氣時間組別 例數 首次腸鳴音時間首次進食時間首次排便時間研究組 48 12.79±1.43*27.23±7.13*14.42±2.53*30.55±3.27*對照組 48 21.54±2.36 35.26±9.37 26.77±5.46 40.62±3.73
治療前兩組患者各中醫癥候積分經比較,未見顯著性的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具有較對照組更低的各中醫癥候積分(P<0.05),見表2。
表2 中醫癥候積分變化( ± s,分)

表2 中醫癥候積分變化( ± s,分)
注:與治療前及對照組相比,*P<0.05,#P<0.05。
組別 n 時間 腹痛 腹脹 腸鳴音研究組 48 治療前 2.61±0.43 2.63±0.46 2.51±0.41治療后 0.46±0.23*# 0.58±0.24*# 0.63±0.12*#對照組 48 治療前 2.60±0.39 2.65±0.37 2.55±0.37治療后 1.65±0.32* 1.53±0.28* 1.43±0.12*組別 n 時間 排氣 排便研究組 48 治療前 2.62±0.33 2.65±0.47治療后 0.42±0.07*# 0.67±0.12*#對照組 48 治療前 2.60±0.37 2.64±0.43治療后 1.45±0.31* 1.39±0.14*
治療前兩組患者Gas與VIP水平經比較,未見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具有較對照組更高的Gas水平,同時具有較對照組更低的VIP水平(P<0.05),見表3。
表3 Gas與VIP水平變化( ± s,ng/L)

表3 Gas與VIP水平變化( ± s,ng/L)
注:與治療前及對照組相比,*P<0.05,#P<0.05。
組別 n 時間 GAS VIP研究組 48 治療前 17.98±1.23 125.37±19.65治療后 23.63±1.41*# 102.58±15.43*#對照組 48 治療前 18.12±1.18 124.62±19.73治療后 20.76±1.35* 110.74±13.56*
兩組患者均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
消化性胃和十二指腸潰瘍是急性上消化道穿孔的重要原因,腹腔鏡下穿孔修補術對患者腸道功能干擾少,腹腔沖洗徹底,創傷性小,安全性高,是臨床治療急性上消化道穿孔的有效手段,但術后患者常因消化道解剖關系的改變、胃腸神經激素調節紊亂及麻醉藥物影響等因素而導致胃腸功能障礙,不利于術后恢復[4-5]。祖國醫學認為金刃損傷脈絡,致氣機不利,升降失常,胃氣不降反而上逆,濕濁中阻,氣血滯留,腑氣郁滯,不通則痛,因此應以疏通經絡,調節氣機,宣通腑氣,行氣降逆為主治[6]。藥物穴位貼敷通過藥物和穴位刺激的作用,起到行氣活血、刺激微循環和經絡傳導等作用,可有效加速胃腸道蠕動[7]。在腹腔鏡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后采用和胃通降穴位貼敷法可有效調節胃腸道激素水平,快速改善胃腸功能紊亂癥狀。有研究表明,針刺可通過調節胃腸激素分泌雙向調節胃腸運動,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8]。但目前關于穴位貼敷配合針刺對腹腔鏡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相關報道還較少。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各胃腸功能指標恢復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各中醫癥候積分經比較,未見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具有較對照組更低的各中醫癥候積分(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Gas與VIP水平經比較,未見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具有較對照組更高的Gas水平,同時具有較對照組更低的VIP水平(P<0.05);兩組患者均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穴位貼敷配合針刺可有效促進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改善Gas、VIP水平,且安全性高,應用簡單、方便、安全、經濟、可接受度高,具有發揚和推廣祖國醫學,中醫和西醫相融合的優勢,值得在腹腔鏡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后治療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