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詠,鐘淑琴
(博羅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 廣東 惠州 516100)
臨床常見危急重癥,在產科中,常見凝血功能障礙,與妊娠相關,好發階段是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晚期,分析好發因素,包括產后出血、羊水栓塞、胎盤早剝、重度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稽留流產、死胎、重癥感染、妊娠合并肝臟病變以及血液系統疾病,多數患者屬于消耗性凝血疾病,繼發疾病是纖維蛋白溶解亢進,分析這一疾病患者特點,包括病情復雜兇險、起病急驟[1],可導致患者發生多器官功能衰竭、貧血、休克以及嚴重出血。因此,探尋如何救治產科凝血功能障礙臨床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選擇26例患者,分析其產科凝血功能障礙采用冷沉淀救治的效果。
在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選擇26例產科凝血功能障礙患者,均知情同意,年齡23~43歲,中位36.5歲,初產婦、經產婦分別是16例、10例,單胎、雙胎分別是19例、7例,剖宮產、陰道分娩、死胎稽留流產分別是12例、12例、2例,孕周16周~40周,中位36.5周。
均實施冷沉淀救治:對患者原發病進行積極治療,將病因去除,對患者妊娠進行適時終止,為患者提供吸氧支持、開放靜脈處理,為患者實施擴容輸血以及抗休克處理,加強患者宮縮,為患者止血,必要情況下,將患者子宮果斷切除,根據患者檢驗結果,將凝血因子適時補充,方法是冷沉淀,若患者Fg在1.25 g/L以下、PLT在50×109/L以下,對比正常值,患者血漿APTT、PT值均更大,約1.5倍時,將新鮮冰凍血漿、冷沉淀、血小板等輸注,每10 kg體重,需要將2~4 U冷沉淀輸注,可根據血漿纖維蛋白原1.0 g/L標準,推算用量。適度標準是患者血中纖維蛋白原維持2.0~2.5 g/L,對于一般成人來說,首量一次輸注冷沉淀8袋至15袋左右,每次輸注400 mL至600 mL新鮮冰凍血漿,對患者凝血指標進行動態觀察,根據患者情況,對下一步治療種類以及用量進行決定,維持患者各項指標正常,為患者適當補鈣[2],避免高鉀,將患者止凝血效果明顯強化。
計算計量資料(t檢驗)、計數資料(χ2檢驗)中使用SPSS 25.0統計軟件包,表現形式是(± s)、百分率,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本組實驗中,治療后相關指標均明顯改善,Fg上升、PLT上升、PT縮短、APTT縮短,對比治療前(P<0.05),見表1。本組研究結果中,共計死亡患者0例,子宮切除患者5例,其中包括產后出血2例、重癥胎盤早剝1例、羊水栓塞2例。在本組救治中,用血量平均2 400 mL左右,冰凍血漿800~1 000 mL、冷沉淀15~40 u。本組搶救成功率80.77%(21/26)。
表1 治療前后相關指標對比( ± s)

表1 治療前后相關指標對比( ± s)
組別 n Fg/(g·L-1) PLT/×109/L PT/s APTT/s治療前 26 1.1±0.2 27.7±16.4 19.2±3.6 66.6±17.1治療后 26 2.6±0.4 98.2±10.4 15.1±2.2 34.2±10.6 t 17.1026 18.5113 4.9552 8.2116 P<0.05 <0.05 <0.05 <0.05
產后出血在臨床上常見,分析產后大出血發生原因,是因為產婦消耗大量凝血物質,激活纖溶系統情況下,導致凝血功能障礙發生。在妊娠期,因為產婦增加生理性纖溶酶原、凝血因子,產婦會下降纖溶活性,導致血液高凝,若此時發生多胎妊娠、妊娠高血壓、宮內感染以及胎盤早剝等情況,可導致致凝物質進入產婦血液循環,快速、廣泛啟動凝血系統[3],導致產婦發生凝血異常,最終導致產婦發生產科凝血功能障礙。
血液制品包括冷沉淀,其中包括纖維蛋白原(Fg在200 mg以上)、Ⅷ因子>80 IU(可以濃縮新鮮冰凍血漿8倍至10倍)、因子ⅩⅢ、纖維結合蛋白(Fn)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均屬于凝血因子,在0~4℃條件下,新鮮冰凍血漿離心處理后,沉淀析出白色冷不溶解物,即冷沉淀,每200 mL血漿,可提取出1 U冷沉淀,約20~30 mL,凍存溫度是-30℃,在輸注時,應在37℃溫度下進行水浴融化[4],為患者實施盡快同型輸注處理。
臨床分析Ⅷ因子,可參與內源性凝血過程,屬于抗血友病球蛋白,纖維蛋白原Fg是結構蛋白,可參與血液凝固,是第Ⅰ因子,可對內外源性凝血進行多種方式以及組織結合參與,作用是封固、凝血、填充,可避免出血,可將患者微循環明顯改善。分析纖維結合蛋白(Fn),可對上皮細胞移行、細胞黏著、纖維蛋白交聯以及修復分化作用起到一定促進作用[5],可對損傷組織肉芽增生也起到促進效果,有助于患者上皮修復,作為“趨化因子”,可將患者炎癥區白細胞活性明顯提高,可促使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功能明顯增強,可以參與機體免疫調控,發揮抗感染以及抑菌效果。分析VWF因子,可促進血小板在致膠原上黏附[6],可參與凝血過程,分析因子ⅩⅢ,在活化之后,可對纖維蛋白交聯起到催化作用,可將纖維蛋白凝塊堅實度明顯加強,還可以將患者成纖維細胞增生促進。
新鮮全血可將血小板、RBC、凝血因子補充,在離體之后,數量質量均明顯降低[7],在DIC急救中,增加工作量、采供血不及時等因素,均會對其造成影響,均不能滿足。將RBC輸注,可對患者貧血進行有效糾正,可將患者攜氧能力明顯提高,但是,不能發揮止血效果,將庫存血的凝血因子以及血小板輸注,不能起到止血效果,大量輸注時,不能及時清除抗凝劑枸櫞酸鈉,輸血越多,滲血越快,可導致患者發生全身廣泛出血不止。
在24 h內,患者用血量達成人患者自身血容量,或者RBC輸注40 U以上,或者3 h輸血是患者總血容量一半以上,均為大量輸血,此時,患者容易發生血小板減少、稀釋性凝血因子缺乏、循環超負荷等情況,用血量增加,止血效果達不到,會將血源浪費。利用新鮮冰凍血漿進行有效擴容之后,可導致循環超負荷情況發生,若采用單采血小板操作,價格高昂,采用冷沉淀,價格低廉,容易獲得,可將消耗Fg快速提升,可將凝血改善,會將DIC進展阻止,不會將患者循環負荷增加,針對患者病因進行輸血處理,可將止血目的達到,將患者全血輸注導致的不良反應明顯減少。
在臨床搶救失血性休克、手術以及凝血功能障礙等危重癥患者過程中,普遍應用成分輸血,很少應用新鮮全血,短期內,若患者需要足夠凝血因子改善凝血機制,適合為患者實施冷沉淀輸注處理。目前臨床已經逐漸認知了冷沉淀救治理念,供應逐漸增加,止血效果明確,不僅僅可用于纖維蛋白原及凝血因子缺乏導致的出血性疾病以及傳統甲型血友病患者治療中,還可以用于其他臨床疾病治療,效果顯著,分析特點,纖維結合蛋白生物活性廣泛,若術后輸注冷沉淀,可促進患者傷口愈合,平整性良好[8],用于燒傷清創,可對患者創面出血進行良好控制,可促使患者感染下降,可促進患者傷口愈合,將冷沉淀口服,可修復以及愈合胃、十二指腸黏膜病變患者病變部位,分析冷沉淀不足之處,血制品存在“窗口期”,隱患是感染病毒。
將冷沉淀適時給予,可將低纖維蛋白原血癥快速糾正,可將患者凝血功能有效改善,可將患者循環負荷、輸血量均明顯減少,及時,方便,容易獲得,可行性較高,可避免患者實施子宮切除,可將患者搶救成功率明顯提高,可使患者死亡率明顯下降,同時,還能將患者經濟負擔明顯減輕,可使患者醫療糾紛發生率明顯減少。另外,產科凝血功能障礙采用冷沉淀救治,可將血源節省,可將浪費減少,臨床值得應用,可避免不必要大量輸血輸液,可以實現安全輸血。
本組實驗數據得出:治療后相關指標均明顯改善,Fg上升、PLT上升、PT縮短、APTT縮短,對比治療前(P<0.05)。
綜合以上得出,產科凝血功能障礙26例采用冷沉淀救治的效果確切,可促使患者Fg上升、PLT上升、PT縮短、APTT縮短,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