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業,熊龍根(通訊作者)
(1廣州醫科大學研究生院 廣東 廣州 511400)
(2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內科 廣東 廣州 511400)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是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可快速開放堵塞或嚴重狹窄的血管,恢復心肌缺血再灌注,能快速糾正心肌缺血缺氧,改善心功能。PCI治療操作簡單、患者痛苦小、術后恢復快,且臨床介入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療可獲得良好效果[1]。但PCI治療也存在一定缺點,術后容易發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引發炎癥反應,反而在短時間內加重心肌損傷程度,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且PCI治療后需要終身抗栓治療,以防血栓形成,而常規抗栓藥物劑量調整較為復雜,容易發生出血事件,特別是老年患者應用的安全性欠佳[2]。替羅非班為新型抗血小板藥物,能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達到減少或消除血栓形成的效果,還可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抗炎、穩定粥樣斑塊等,但老年冠心病患者PCI中應用替羅非班的研究較少[3]。本研究進一步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PCI中應用替羅非班的臨床效果,現匯報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在我院心內科治療的12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齡75~92歲,平均年齡(85.2±4.3)歲;對照組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齡75~94歲,平均年齡(85.5±4.6)歲;所有患者均經心電圖、心超檢查確診為冠心病,存在心肌缺血客觀證據,年齡≥75歲;排除近6個月內有腦卒中病史或出血病史、無法控制的高血壓或低血壓、血小板<60×109/L、感染性心內膜炎、嚴重左心功能不全、嚴重心律失常、嚴重肝腎臟功能不全等;對比兩組的年齡、性別等無顯著差異(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術前服用氯吡格雷300 mg、拜阿司匹林300 mg,術中靜脈注射普通肝素100 U/kg,在球囊擴張成功后立即植入支架,術后長期服用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均1次/d[4]。在此基礎上,觀察組在PCI術中球囊擴張狹窄冠脈病變后,在冠脈內推注替羅非班10μg/kg,之后持續靜脈泵入36 h,劑量0.15μg/(kg·min)[5]。術后常規服用阿托伐他汀、β受體阻滯劑、ACEI/ARB等藥物。
(1)TIMI血流分級TIMI 0級:血管無灌注或遠端閉塞無血流;TIMI 1級:部分灌注,造影劑部分通過閉塞部位,遠端冠狀動脈未充分顯影;TIMI 2級:部分再灌注或造影劑完全充盈冠狀動脈遠端,但造影劑在冠狀動脈內充盈和清除的速度較慢;TIMI 3級:完全再灌注,造影劑在冠狀動脈內迅速充盈和清除[6]。(2)血清因子。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鈣蛋白Ⅰ(cTnI)、超敏C反應蛋白(hs-CRP)、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CK-MB、hs-CRP使用免疫抑制法測定,cTnI使用免疫化學發光法測定,vWF使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測定。(3)統計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
2.1 兩組治療后TIMI分級比較。觀察組治療后TIMI 3級血流獲得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TIMI分級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因子水平比較。觀察組治療后24 h、72 h的hs-CRP、vWF、CK-MB、cTnI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因子水平比較( ±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因子水平比較( ± s)
組別 n hs-CRP/(mg·L-1)治療前 治療24 h 治療72 h觀察組 60 4.21±1.29 5.16±2.03 7.12±2.37對照組 60 4.24±1.31 6.28±2.74 8.56±3.05 t 0.201 3.078 3.423 P>0.05 <0.05 <0.05組別 n vWF/(U·L-1)治療前 治療24 h 治療72 h觀察組 60 426.45±114.26 514.32±125.13 586.72±143.65對照組 60 425.86±115.09 588.62±125.38 678.96±140.83 t 0.765 6.273 7.092 P>0.05 <0.05 <0.05組別 n CK-MB/(U·L-1)治療前 治療24 h 治療72 h觀察組 60 43.79±5.42 18.34±3.02 8.73±2.31對照組 60 44.02±5.56 20.78±2.93 12.37±2.64 t 0.357 3.708 4.032 P>0.05 <0.05 <0.05組別 n cTnI/(μg·L-1)治療前 治療24 h 治療72 h觀察組 60 2.89±1.43 1.74±0.57 0.62±0.21對照組 60 2.91±1.46 2.46±0.65 1.51±0.52 t 0.204 3.006 3.135 P>0.05 <0.05 <0.05
2.3 兩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觀察組再次心絞痛、急性心力衰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在鼻腔黏膜出血、大便潛血陽性、肉眼血尿、嘔吐咖啡樣胃內容物等輕度出血不良反應發生率無顯著差異,也無嚴重出血發生(P>0.05),見表3。

表3 兩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PCI是臨床公認的重建冠脈血運的有效方法,能快速開通堵塞冠脈,恢復缺血心肌的血流灌注,改善心功能。但PCI術后易形成血栓,微循環栓塞,導致冠脈慢血流變慢甚至無血流,嚴重影響治療效果和預后。同時PCI術后可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血管內皮損傷以及炎癥反應等,對心功能的恢復有一定負面影響。因此,加強PCI治療中的抗凝、保護心功能治療至關重要。
替羅非班是一種非肽類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體的可逆性拮抗劑,是目前最強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對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有高度選擇性,通過競爭性與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結合,阻斷纖維蛋白原的生成,抑制與血小板交聯,從而減少血小板黏附、聚集,抑制血栓形成。同時,替羅非班可抑制血小板激活過程中釋放各類因子,進而減輕炎癥反應和黏附反應,保護血管內皮功能,減輕對血管內皮的炎癥、黏附反應,改變血管的收縮狀態,從而保護PCI治療后的心血管功能,減輕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
綜上所述,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應用替羅非班治療的效果確切,能明顯提高血管再通效果,恢復心肌血液灌注,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心肌損傷,且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