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聰君
(三門峽市陜州區人民醫院中醫推拿科 河南 三門峽 472000)
椎動脈型頸椎病(CSA)是因椎動脈遭受椎節病變組織壓迫,使得椎動脈狹窄而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所致[1]。CSA通常以保守療法為主,通過頸圍領制動保護等方法限制頸椎活動,減少負重,使椎動脈受壓得到緩解,但該療法效果緩慢,且無法去除致病因素。而三維平衡正脊手法通過拔伸、推壓、旋轉等方式作用于病變關節,糾正關節紊亂,減小其對血管的壓迫,然而目前該療法治療CSA的研究較少[2]。對此本研究為觀察三維平衡正脊手法輔助治療對CSA患者椎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來我院接受治療的83例CSA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CSA診斷標準[3];年齡在18~60歲之前;患者均知情同意,且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類型頸椎病患者;骨質疏松者;顱內腫瘤患者;合并妊娠者;有手術指證者:明顯頸性眩暈或猝倒>2次;非手術治療無效;椎動脈病變。根據區組隨機化分組法將其分為保守組41例和聯合組42例。保守組:男24例,女17例;年齡23~52歲,平均(37.41±6.57)歲;病程最短9個月,最長6年,平均病程(3.62±1.17)年;左側椎動脈壓迫15例,右側椎動脈壓迫17例,雙側椎動脈壓迫9例。聯合組:男26例,女16例;年齡25~54歲,平均(38.68±6.43)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6年,平均病程(3.48±1.12)年;右側椎動脈壓迫17例,左側椎動脈壓迫17例,雙側椎動脈壓迫8例。經比較兩組具有可比性(P>0.05)。
保守組使用保守治療,給予患者頸圍領制動保護,在醫生指導下給予手法按摩和雙氯芬酸藥物治療。
聯合組則在保守組基礎上使用三維平衡正脊手法輔助治療:患者取坐位,放松其頸肩部,固定患者下肢,囑咐患者低頭約15°左右。醫師拇指按住患病頸椎棘突,其余四指按其枕部,另一手托起患者下頜,旋轉頭部至患側,到有一定阻力時,迅速發力旋轉,同時拇指推壓棘突,若聽到響聲,有復位感,則手法完畢。1天1次,每3天休息一次,兩組均治療1個月。
(1)比較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兩組癥狀嚴重程度,使用改良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ESCV)進行評估[4],根據實際情況程度對其評分,其中包括眩暈癥狀(16分)、頸肩功能[頸肩痛(4分)、頭痛(2分)、日常生活(4分)],分數越低,說明患者癥狀越嚴重。(2)比較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兩組雙側椎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包括左側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Vm)、左側椎動脈收縮期峰流(Vs)、右側椎動脈Vm、右側椎動脈Vs,使用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測量。
治療1個月后,兩組眩暈癥狀、頸肩功能、ESCV均有顯著升高(P<0.05),且聯合組明顯高于保守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癥狀比較( ± s,分)

表1 兩組癥狀比較( ± 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 n 眩暈癥狀 頸肩功能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聯合組42 7.51±2.39 12.38±2.12a 3.82±1.21 8.52±1.35a保守組41 7.44±2.52 10.88±2.04a 3.41±1.09 7.33±1.26a t 0.130 3.283 1.621 4.149 P 0.897 0.001 0.109 <0.001組別 n ESCV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聯合組42 11.33±1.59 20.90±2.72a保守組41 10.85±1.92 18.21±2.49a t 1.242 4.696 P 0.218 <0.001
治療1個月后,兩組左側椎動脈Vm、左側椎動脈Vs、右側椎動脈Vm、右側椎動脈Vs均有顯著升高(P<0.05),且聯合組明顯高于保守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 s,cm/s)

表2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 s,cm/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 n 左側椎動脈Vm 左側椎動脈Vs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聯合組4215.59±3.4628.93±5.22a30.58±3.6638.43±5.47a保守組4115.94±3.5826.16±5.41a30.60±3.7235.71±5.51a t 0.453 2.373 0.024 2.257 P 0.652 0.020 0.980 0.027組別 n 右側椎動脈Vm 右側椎動脈Vs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聯合組4214.95±3.7028.43±4.82a30.54±3.6136.74±5.44a保守組4115.13±3.3226.13±5.44a30.49±3.8234.51±4.12a t 0.233 2.040 0.061 2.101 P 0.816 0.045 0.951 0.039
CSA多由椎節不穩所致,其保守治療能緩解頸項肌痙攣,增大椎間隙,從而緩解患者癥狀,延緩CSA發展。但該療法效果緩慢,未能從根本上消除椎動脈壓迫病因。因此需聯合其他消除椎動脈壓迫療法確保療效。
CSA主要表現為頸肩痛、頭痛、頸部活動受限等一系列癥狀,患者還會因頸部旋轉而導致眩暈發生[5]。保守療法通過使用頸圍領限制頸椎過度活動,避免頸部旋轉壓迫椎動脈,從而緩解眩暈癥狀。再通過使用雙氯芬酸進行鎮痛,緩解頸肩痛、頭痛等癥狀,從而有效治療CSA,但該療法未能讓不穩椎節得到治療,需靠患者自身恢復,存在治療時間長的缺點。本研究發現治療1個月后,兩組ESCV評分均治療前有顯著升高,且聯合組明顯高于保守組,這說明三維平衡正脊手法輔助治療CSA具有顯著療效,原因可能是三維平衡正脊手法通過將不穩椎節復位,恢復患者椎體正常生理結構,提高其頸椎穩定性,減小對椎動脈壓迫,從而有效緩解CSA癥狀。
雙側椎動脈是由雙側鎖骨下動脈發出,穿過頸椎橫突孔,升致顱內,匯合形成基底動脈[6]。研究發現CSA患者由于椎節失穩后鉤椎關節松動、變位,易壓迫椎動脈引起血管痙攣、狹窄等改變[7],從而導致供血障礙,影響椎動脈血流量。三維平衡正脊手法可通過在三維方向調整病變椎體位置,使其恢復正常生理結構,解除病變組織對椎動脈壓迫。本研究發現治療1個月后,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較治療前均有顯著升高,且聯合組明顯高于保守組,這說明三維平衡正脊手法能有效提高CSA患者椎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究其原因可能是三維平衡正脊手法通過將不穩椎節復位,減少鉤椎關節對椎動脈的壓迫,恢復其正常血流速度,從而改善椎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
綜上所述,三維平衡正脊手法輔助治療CSA能有效改善患者眩暈癥狀和頸肩功能,恢復其椎動脈血流速度,有利于患者預后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