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敬濤
(河南省鞏義市人民醫院脊柱外科 鞏義451200)
腰椎間盤突出癥(LDH)主要表現為腰痛、下肢放射痛、下肢麻木等,具有易復發、病程長等特點,對于保守治療無效者臨床主張外科手術治療,以盡早解除神經根壓迫,消除或緩解臨床癥狀[1~2]。小切口椎板間開窗髓核摘除術(FD)能夠在直視下清除病變髓核組織,減壓受壓神經結構,療效肯定。但術中需剝離椎旁肌肉,長時間牽拉、切除過多的腰椎后部結構等操作易導致患者術后出現腰椎不穩、腰部疼痛等,并發癥發生率高。經皮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PELD)是將內窺鏡技術和經皮穿刺技術相結合,可避免剝離椎旁肌,減少腰椎結構的損傷,降低手術風險,最大程度保留脊柱穩定性,逐漸被應用于臨床[3~4]。本研究分析PELD術治療LDH患者的效果,為臨床制定手術方案提供依據?,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6月~2019年7月我院接診的150例LDH患者,按手術方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75例。治療組年齡26~65歲,平均年齡(49.32±3.16)歲;男45例,女30例;病程5個月~3年,平均病程(1.96±0.21)年;發病節段:L5~S132例,L4~L543例。對照組年齡29~67歲,平均年齡(49.27±3.12)歲;男47例,女28例;病程7個月~3年,平均病程(2.01±0.18)年;發病節段:L5~S135例,L4~L54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凝血功能正常;無手術禁忌證;經CT、MRI、腰椎過伸過屈X線片檢查確診為LDH,無合并腰椎不穩;簽署知情同意書;保守治療3個月,癥狀無明顯緩解。排除標準:合并血液系統疾?。缓喜盒阅[瘤;合并精神疾患;合并病理性骨折;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既往有椎間盤手術史。
1.3 手術方法 由同組醫師對兩組患者實施手術操作,患者均取俯臥位,墊高腹部。對照組行小切口FD術:氣管插管全麻,C臂機或G臂機透視確認責任椎間盤部位,于稍偏患側或脊柱正中作一長度約為3 cm的切口,用電刀在患側骨膜下切開、分離并牽開椎旁肌,顯露棘突、椎板、關節突關節、椎板間隙,清晰顯露手術部位。用椎板鉗咬除上位椎板部分下端3~4 mm,必要時咬除下位椎板部分上緣,椎板間開窗,切除黃韌帶,顯露硬膜囊、神經根,避免其損傷。將突或脫出的髓核組織和碎裂的纖維環摘除,處理椎間松動髓核組織,合并神經根管狹窄者切除相應部分關節突減壓,神經根、硬囊膜減壓松解程度滿意后,用生理鹽水沖洗手術區域,充分止血后,常規留置引流管,縫合切口。治療組行PELD術:L5~S1節段穿刺點取脊柱正中線旁開約14 cm位置,L4~L5節段穿刺點取脊柱正中線旁開約12 cm處,前者穿刺針外展穿刺角為30°~40°,后者為40°~50°。局部浸潤麻醉穿刺點(1%利多卡因)。用18號椎間盤穿刺針在C臂機或G臂機透視定位下對上關節突外側穿刺,經穿刺針插入導絲,退出穿刺針。以導絲為中心作一小切口,長度為6~7 mm。將擴張套管在C臂機或G臂機輔助下沿導絲插入,再置入6.9 mm直徑的工作套管。確保工作套管位于椎間孔內及椎間隙后1/3位置,切勿超過棘突中線,工作導管固定后,取出擴張管。連接顯像系統、吸引沖洗系統,椎間孔鏡經工作通道置入,清除術野內脂肪組織、絮狀物,射頻止血,用髓核鉗抓取、摘除病變髓核組織,射頻消融,實施神經根減壓,硬膜囊及神經根可自主搏動則表示減壓充分。取出工作套管,縫合、包扎切口。
1.4 觀察指標(1)手術情況。對比兩組手術用時、術后住院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失血量、術后臥床時間。(2)腰椎功能、疼痛程度。術前、術后6個月,以日本矯形外科評分標準(JOA)評估兩組患者腰椎功能,包括日?;顒?、排尿功能、主觀和客觀癥狀等,0~29分,分值與腰椎功能成正比。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疼痛程度,總分10分,分值越高則疼痛程度越嚴重。(3)并發癥。對比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血管叢損傷、切口感染、神經根性痛覺過敏、術側肢體感覺遲鈍等。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治療組術中失血量少于對照組,切口長度、手術用時、術后臥床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s)
?
2.2 兩組腰椎功能、疼痛程度比較 兩組術前JOA評分、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6個月JOA評分較治療前明顯升高,疼痛評分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腰椎功能、疼痛程度比較(分,±s)

表2 兩組腰椎功能、疼痛程度比較(分,±s)
?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組術后出現術側肢體局部皮膚感覺遲鈍2例,神經根性痛覺過敏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4.00%(3/75);對照組術后出現術側肢體局部皮膚感覺遲鈍8例,神經根性痛覺過敏3例,切口感染1例,血管叢損傷4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1.33%(16/75)。治療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308,P=0.001)。
FD術是治療LDH患者的經典術式,但切口較大,術中需廣泛剝離椎旁肌,且對硬膜囊和神經根牽拉相對嚴重,易損傷硬膜囊、神經根,并發腦脊液漏等[5]。隨著術式的改良與完善,FD可在小切口下操作,減輕手術損傷,經有限的剝離椎旁肌肉,利用咬骨鉗等去除椎板骨質,游離硬膜囊,開窗面積較小,可盡可能保留脊柱中后柱解剖結構,維持脊柱穩定性,療效肯定[6~7]。但術中需對硬膜囊和神經根牽拉才能顯露突出物,易導致患者出現術側肢體皮膚感覺遲鈍等多種并發癥,不利于病情早期恢復[8]。
本研究中,治療組切口長度、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術中失血量、手術用時、術后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術后6個月兩組JOA評分較治療前明顯升高,VAS評分明顯降低,但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這提示LDH行PELD術治療具有出血少、手術時間短、并發癥少、恢復快等優點。PELD采用局麻,是在患者處于清醒狀態下進行操作,能夠經詢問患者疼痛感受及時調整機械操作深度、通道角度,減輕神經根性麻木、疼痛;術中射頻操作既能發揮良好的止血作用,還能使椎間盤去神經化、修復受損纖維環,利于病情早期恢復[9~10];經微小工作通道手術,能夠避免損傷椎旁肌、重要骨質結構、其他軟組織,脊柱后方穩定性不會受到破壞,直接達到髓核脫出或突出部位;同時椎間孔鏡具有放大功能,能夠提供給術者清晰的視野,精準、安全地切除椎間盤內部組織,避免損傷硬脊膜、血管等,減小局部損傷,術后并發癥發生概率較小,還能盡可能維持自身生物力學和解剖結構穩定性,利于患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縮短住院時間。綜上所述,PELD、小切口FD均是治療LDH的有效術式,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疼痛程度和改善腰椎功能,但前者手術用時短,切口小,可明顯減少失血量,減少并發癥發生,促進患者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