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
(河南省安陽市婦幼保健院產科 安陽455000)
子宮瘢痕妊娠是指有剖宮產史的婦女再次妊娠時,孕囊在子宮瘢痕處著床的妊娠現象[1],盡管目前國內剖宮產切口縫合技術有所進步[2],但難免會留下細小瘢痕,一旦二次妊娠時孕囊在子宮瘢痕處著床,對于母嬰來說都是十分危險的。因此針對瘢痕子宮妊娠患者,需要為其實施更為全面的護理服務[3]。多學科協作護理是近年來逐漸在臨床上推廣的護理模式,但目前并未有權威文獻報道統一的協作方案標準[4]。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子宮瘢痕妊娠患者實施多學科協作護理,目的是為了改善妊娠結局,降低母嬰不良事件發生率,為多學科協作護理模式在我國臨床的發展提供更多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8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子宮瘢痕妊娠待產患者共80例,根據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所有患者年齡25~34歲,平均年齡(28.02±4.17)歲;平均孕周(36.47±1.24)周。兩組患者年齡、孕周以及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所有患者均為二次妊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s)
?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年齡<35歲;(2)重要臟器功能無障礙;(3)影像學檢查顯示孕囊在瘢痕處著床。排除標準:(1)陰道疼痛性出血頻繁;(2)依從性低;(3)伴全身性皮膚病。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包括常規心理指導、飲食指導、按囑給藥等。觀察組采用多學科協作護理模式。(1)建立“子宮瘢痕妊娠”護理團隊。總結我院以往對子宮瘢痕妊娠患者的診治工作經驗,結合文獻資料調研結果,明確子宮瘢痕妊娠患者的護理工作重心,建立多學科協作護理團隊,包括產科、心理科、影像學、麻醉科以及營養科,每科指派1名醫師以及2名護理人員。(2)多學科協作護理方案制定。第一,產程護理。產程護理工作由產科人員完成,主要在患者進入第一產程后密切關注患者產程進展,準確評估其宮縮情況,并利用壓痛測試患者子宮內瘢痕情況,必要時改變患者體位,并指導患者充分放松;第二產程中持續協調患者呼吸以及腹壓,并對患者子宮進行適度按摩,加速產程,當胎兒前肩露出后,注射藥物加速患者宮縮;在第二、第三產程過程中密切關注患者陰道出血情況,當其陰道流血過多時及時上報醫師處理。第二,心理護理。由心理科人員完成,主要于患者產前進行心理干預,針對患者出現的不良情緒進行疏導,同時以恰當的交流方式向患者講述瘢痕妊娠的危險以及注意事項,保證患者情緒持續穩定。第三,影像學檢查。患者產前定期進行B超檢查,主要目的是確保其子宮瘢痕以及胎兒無異常,每次檢查后閱片師要為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檢查結果,使其充分了解具體現狀。第四,疼痛護理。由麻醉科人員完成,制定詳細的產前產后疼痛護理方案,尤其關注瘢痕疼痛情況,在確認安全的情況下,為患者提供藥物疼痛護理。第五,營養護理。由營養科人員完成,于患者產前及產后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保證患者身體持續處于最佳狀態,并給出禁止食用的食物列表,嚴格管控患者飲食。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妊娠結局,包括新生兒窒息率、新生兒Apgar評分、產后出血量、剖宮產率。統計兩組母嬰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包括產后出血、難產、產后持續性疼痛、新生兒低血壓。
1.5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進行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妊娠結局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窒息率、產后出血量、剖宮產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新生兒Apgar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妊娠結局比較(±s)

表2 兩組妊娠結局比較(±s)
?
2.2 兩組母嬰不良事件比較 觀察組發生2例母嬰不良事件,總發生率為5.00%。對照組發生9例母嬰不良事件,總發生率為22.50%。觀察組母嬰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母嬰不良事件比較[例(%)]
對于瘢痕妊娠患者,最理想的處理方法為藥物終止妊娠,但若患者仍有妊娠需求,在患者瘢痕肌層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分娩也是可行的[5]。但目前為止,我國臨床上對于該類患者應該選取何種分娩方式的報道結果存在差異性。錢慧[6]研究顯示瘢痕子宮二次妊娠的剖宮產率相較于非瘢痕子宮妊娠患者高出20%,其認為瘢痕子宮妊娠采用剖宮產分娩的危險性更高。秦霞等[7]的研究報道瘢痕子宮妊娠患者剖宮產率約為65%,其認為雖然剖宮產可能引起并發癥,但剖宮產在保證母嬰共同安全性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如試產條件不足患者。而無論選擇何種分娩方式,為保證產婦產程順利,全面的護理工作都必不可少。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新生兒窒息率、產后出血量、剖宮產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新生兒Apgar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采用多學科協作護理模式可有效改善子宮瘢痕妊娠患者分娩結局。多學科協作護理的優勢在于:(1)傳統的常規護理雖涉及多方面內容,但都缺乏專業性,多學科協作護理則可將原有的護理內容進行細分,對應落實到專業科室,最大程度提高護理工作的有效性[8];(2)產婦分娩的護理工作復雜繁瑣,實質上涉及多種學科內容,多學科協作護理模式則有效遵循了患者個體化、學科規范化的原則,這一點在高危妊娠患者中尤為重要;(3)采用學科分工協作模式,可提高護理工作效率。本研究中,觀察組母嬰不良事件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通過多學科協作護理模式干預,可有效降低母嬰不良事件率,是一種更為安全有效的護理模式,并取得與瘢痕子宮妊娠剖宮產產婦應用圍術期整體護理干預類似的護理效果[9]。綜上所述,子宮瘢痕妊娠患者的護理涉及多方面需求,且患者妊娠危險性較高,采用多學科協作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妊娠結局,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安全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