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河南省周口市傳染病醫院婦科 周口466000)
婦人以血為本,經、孕、產等容易耗損氣血,一旦氣血不暢,則會產生瘀血而導致月經不調、痛經以及子宮肌瘤等疾病[1]。我國古代學者很早就意識到瘀血是引起婦科疾病的重要因素,認為“血實者宜決之”。活血化瘀法是目前臨床治療血瘀證的重要手段,屬于“消法”,對各類疾病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2~3]。本研究按照中醫辨證治則治療子宮肌瘤并取得了較為理想的功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將我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80例子宮肌瘤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年齡26~58歲,平均年齡(38.1±2.8)歲;病程3~11個月,平均病程(6.4±0.3)個月;證型:17例氣滯型、10例寒凝型、8例氣虛型、5例熱阻型。觀察組年齡25~59歲,平均年齡(39.0±2.1)歲;病程3~10個月,平均病程(6.3±0.2)個月;證型:15例氣滯型、11例寒凝型、9例氣虛型、5例熱阻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行常規西醫治療。伴有子宮肌瘤者服用米非司酮(國藥準字H10950004),每次1片,2次/d;伴有痛經者經期服用布洛芬緩釋膠囊(國藥準字H20013062),每次1粒,2次/d。連續治療3周。
1.2.2 觀察組 行活血化瘀方辨證治療。伴有氣滯型者,組方:柴胡10 g,川芎15 g,赤白芍20 g,香附10 g,枳殼20 g,當歸15 g,牛膝10 g,紅花20 g,陳皮8 g;伴有氣虛型者,組方:歸尾10 g,當歸12 g,益母草10 g,人參12 g,蒲黃10 g,炙甘草8 g,阿膠15 g,茜草12 g,黃芪15 g,紅花12 g,當歸15 g;伴有寒凝型者,組方:赤芍15 g,蒲黃10 g,元胡12 g,干姜15 g,川芎12 g,桂枝10 g,吳茱萸6 g,五靈脂10 g,當歸15 g;伴有熱阻型者,組方:地榆12 g,紅藤15 g,益母草10 g,丹皮12 g,藕節18 g,生地15 g,茜草18 g,血余炭15 g,梔子12 g。水煎服,每天1劑,連續治療3周。
1.3 觀察指標(1)總有效率:痊愈為腹部刺痛、月經不調等表現消失;顯效為腹部刺痛、月經不調等表現明顯改善,且經期伴有血塊流出;有效為腹部刺痛、月經不調等表現有所緩解,且經期伴偶爾有血塊流出;無效為上述癥狀無顯著改變甚至惡化。總有效=痊愈+顯效+有效。(2)治療3周后,子宮動脈血流RI值。(3)不良反應情況:如情緒煩躁、食欲降低等。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95.0%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5.0%,差異顯著(χ2=13.647,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2.2 兩組治療后子宮動脈血流RI值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子宮動脈血流RI值(0.72±0.14)明顯低于對照組(0.85±0.18),差異顯著(t=5.023,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23.33%高于觀察組的2.5%,差異顯著(χ2=11.167,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常規西醫方案是臨床治療子宮肌瘤的重要手段,雖然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臨床癥狀,但停藥后復發率高,且副作用多,患者治療依從性差[4]。目前,中醫治療子宮肌瘤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古代醫著《婦人大全良方》記載“婦人以血為本”,其經、胎、產等均以血為用,一旦血行受阻,瘀結于內,則就會引起多種婦科疾病[5]。活血化瘀方是目前治療子宮肌瘤的重要方法,并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6]。
患者體內瘀血主要與外邪、情志及手術等因素具有密切的關系,若臟腑功能紊亂,則會氣血失和而引起“離經”之血瘀積,不通則痛。所以瘀血癥應首先改善氣血,我國古醫著《素問·調經論》記載“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如果血流變緩甚至溢出脈外,就會造成血行瘀滯,氣血不合,經脈受阻,從而引起子宮肌瘤等婦科疾病,只有保持氣血順暢才能安和臟腑。
本研究按照活血化瘀的原則進行治療,這有利于開郁行滯,根除病根。按照“必伏其所主為先其所因”的基本原則,采用活血化瘀方進行辨證治療,這主要是因子宮肌瘤的病情錯綜復雜,易寒易熱,虛實夾雜,因此中醫師臨證時應注意靈活用藥。血瘀主要包括寒凝型、氣滯型、腎虛型以及氣虛型等多種證型,將血瘀辨證與八綱辨證綜合運用,在活血化瘀的基礎上輔以溫經、清熱以及理氣等治法[7]。伴有氣滯型者,采用活血化瘀聯合理氣通絡的療法;伴有氣虛型者給予活血益氣聯合通絡化瘀的療法;伴有寒凝型者給予活血溫經聯合化瘀散寒的療法;伴有熱阻型者,給予活血涼血聯合清熱化瘀的療法。活血化瘀方中諸藥合用,有利于達到活血疏經和通絡化瘀的作用[8]。
由于瘀血癥的病因存在一定差異,因此選擇活血化瘀法實施治療時應嚴格遵守“審證求因,用藥精當”的原則,所以治療時應該首先注意辨因用藥。若為氣虛致瘀型,可給予黨參以及黃芪等藥材;若為氣滯致瘀型,可給予川楝子以及香附等藥材;若為血虛致瘀型,可給予丹參以及阿膠等藥材;若為痰阻而致瘀型,可給予菖蒲以及郁金等藥材;若為陰虛致瘀型,可給予生地等藥材;若為血熱致瘀型,可給予丹皮以及玄參等藥材;若為寒致瘀型,可給予桂枝以及肉桂等藥材。然后再辨病位,如對于瘀阻下焦證者,可考慮少腹逐瘀湯;如對于瘀阻全身證者,可考慮大黃 蟲丸。最后辨病情程度:選擇活血化瘀藥材,應注意考慮瘀血程度、體質等方面的因素。一般來說,活血藥材主要包括三類:(1)當歸、雞血藤等養血活血以及和血之藥。(2)川芎、蒲黃、益母草以及沒藥等活血行血以及通瘀之藥;(3)水蛭、桃仁以及莪術等破血之藥。
現代研究發現,活血化瘀藥材主要具有以下作用:(1)改善血流動力學指標:可有效舒張血管以及提高器官血流量。(2)增強微循環:大部分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微循環,活血化瘀藥能夠顯著提高微循環血流量,加快血流的運行速度;另外還可緩解痙攣,降低微血管瘀血程度。(3)抗血栓:大部分活血化瘀藥材都能夠緩解血液的高凝狀態,能夠經拮抗血小板聚集,提高纖溶酶活性而達到抗血栓的目的,有利于促進血液流量。(4)有利于緩解內臟平滑肌痙攣,具有良好的止痛功效,此外,還可刺激子宮平滑肌組織,有利于提高子宮收縮能力。(5)有利于加快受損組織的重生與修復,并促進病變的吸收和消失。(6)有利于調節體液以及細胞的免疫功能,具有免疫增強與抑制的雙重調節功效。(7)可發揮抗菌、抗炎等功效。(8)有利于調節機體內分泌功能。(9)可發揮抗癌功效,有利于抑制腫瘤因子的表達。近年來,隨著中醫學理論的逐漸發展,再加上現代醫學水平的優勢,相信活血化瘀法會在治療各類疾病的過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發現,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表明活血化瘀法有利于改善臨床療效,促進病情的恢復;觀察組子宮動脈血流RI值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等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活血化瘀方有利于提高子宮的血流量,進而加快炎癥介質的吸收,另外該法還具有用藥安全性高等特點,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根據臨床經驗,在中醫辨證治療的基礎上,還應注意與現代檢驗醫學如血脂、血糖等方面的結合,從微觀中尋求依據,有利于在宏觀中掌握病情。此外,《黃帝內經》記載“大積大聚,應衰其大半而止”。所以活血化瘀藥切忌長期服用,從而達到祛瘀不傷正的作用[9~10]。
總之,活血化瘀方辨證治療子宮肌瘤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有利于顯著緩解病情,且用藥安全性高,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