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姝華 杜江華 王應云 馮毅
(1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 洛陽471003;2河南省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 鄭州450099)
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是指大腦供血、供氧不足導致的腦損傷,主要由新生兒圍生期窒息缺氧引起[1]。若未及時有效的治療干預可造成癲癇、腦性癱瘓、智力障礙等永久性神經系統發育障礙,嚴重時可危及患兒生命[2]。目前臨床多采用常規方法(抗驚厥、亞低溫、高壓氧等)治療,但效果欠佳,故需尋求更為高效的治療方法。而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具有保護神經元,促進神經纖維再生,減輕繼發性傷害的作用,但其應用于缺血缺氧性腦病治療的研究仍較為少見。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對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神經功能及內源性神經生長因子(NGF)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54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7例。對照組男15例,女12例;胎齡37~41周,平均(38.56±0.64)周;體質量2~5 kg,平均(4.26±0.35)kg;臨床分度:輕度16例,中度8例,重度3例;分娩方式:陰道分娩17例,剖宮產10例。觀察組男14例,女13例;胎齡37~41周,平均(38.25±0.33)周;體質量2~5 kg,平均(4.27±0.31)kg;臨床分度:輕度15例,中度9例,重度3例;分娩方式:陰道分娩16例,剖宮產11例。兩組性別、胎齡、體質量、臨床分度及分娩方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1)納入標準:符合《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3]中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診斷及分度標準;患兒監護人已知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藥物過敏;患兒母親孕期服用對神經系統造成影響的藥物或患有影響胎兒神經系統發育的相關疾病;嚴重顱內出血;先天性畸形;先天性內分泌代謝異常。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對患兒進行血糖監測、抗驚厥、控制腦部水腫等對癥治療;實施亞低溫治療及高壓氧治療;給予患兒苯巴比妥(國藥準字H20057384)靜脈注射,5~10mg/(kg·次),1次/d。治療4周。
1.3.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國藥準字S20060052)18μg加入2 ml氯化鈉注射液稀釋,肌肉注射,1次/d。治療4周。
1.4 觀察指標(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參照《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3]制定療效判斷標準:治愈為無疾病相關癥狀,神經系統恢復正常,影像學表現及磷酸肌酸激酶水平明顯好轉;好轉為癥狀改善,神經系統體征(神經反射、肌張力等)異常;影像學改善不明;無效為癥狀無明顯改善或加重。治療有效率=(治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2)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評估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兩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共包含11項,總分0~42分,評分越低則患兒神經功能越好。(3)兩組治療前后內源性神經生長因子(NGF),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采集患兒空腹靜脈血1 ml加入20μg抑酞酶,在2~8℃條件下離心,得到血清樣本,稀釋后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兩組血清內源性NGF水平。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30%,高于對照組的70.3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兩組NIHS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分,±s)
?
2.3 兩組內源性NGF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內源性NGF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兩組內源性NGF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內源性NGF水平比較(ng/ml,±s)

表3 兩組內源性NGF水平比較(ng/ml,±s)
?
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能夠利用自身機體腦血管的調節功能,促發潛水反射,從而使大腦在輕度缺氧條件下免受損傷。但隨著缺氧情況加重,患兒自主調節功能受到嚴重限制,小動脈反應能力減弱,難以應對灌注壓和二氧化碳濃度變化,腦血流壓力呈被動性,壓力降低可造成腦部缺血性損害,壓力升高又可增加顱內出血的風險。同時腦部缺氧缺血會造成腦細胞代謝障礙、氧自由基積聚等,其中腦細胞代謝障礙會導致細胞內出現乳酸、氧自由基大量積聚,引發酸中毒,細胞結構破壞,損傷嚴重,最終表現為腦水腫。疾病發展過程中,患兒腦部出現嚴重的能量衰竭,葡萄糖無氧降解釋放的能量成為主要能量來源,鈉泵功能受損,細胞外鉀離子積聚,谷氨酸受體過度激活,最終導致神經元壞死等一系列病理及生理變化[5~6]。而常規治療能夠及時有效的控制病情并減輕患兒癥狀,但對保護神經功能并促進其恢復作用有限。
NGF是一種神經性多肽,是神經系統最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之一,能營養多種神經元并促進其生長,也是參與損傷神經修復和再生的主要因子之一,對維護神經系統正常發育、保障患兒神經功能意義重大。因此,神經受損后對NGF的需求增加,相應表現為NGF受體表達增加[7~8]。而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的主要成分為鼠神經生長因子,屬于神經保護劑、營養劑,有助于神經細胞生長、發育、損傷修復等功能特性表達。鼠神經生長因子的結構與人體內源NGF具有高度同源性,二者生物效應也無明顯種間差異,故鼠神經生長因子用于治療小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能夠起到逆轉患兒神經元萎縮、凋亡,加速神經定向再生、代謝,促進神經元修復等作用,有利于增強治療效果,改善患兒神經功能,促進神經細胞釋放內源性NGF,從而提高內源性NGF水平[9~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血清內源性NGF水平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在改善患兒神經功能及調節內源性NGF水平方面具有顯著效果。
綜上所述,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缺氧缺血性腦病可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促進患兒神經功能改善,提高內源性NGF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