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超 李菓 肖晶晶 范永超
(河南省新鄭市人民醫院婦科 新鄭451100)
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占女性不孕發生率30%~40%,是指輸卵管因粘連、阻塞所致的不孕,其發生與流產、宮內放置節育器、盆腔感染、各種非特異性炎癥、子宮內膜異位癥等因素有關,嚴重影響孕齡期女性身心健康[1~2]。西醫多使用輸卵管通液術治療,但妊娠率低、治療費用高,治療效果欠佳[3]。中醫認為,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是由生殖系統防御功能薄弱,肝失疏泄,氣滯血瘀所致,通過辨證論治和整體治療觀念實施治療,效果較好,逐漸被應用于臨床。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針灸配合中藥內服外用治療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就診于我院的90例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和B組,各45例。A組年齡22~37歲,平均年齡(33.42±1.32)歲;病程1~11年,平均病程(7.24±1.62)年。B組年齡23~35歲,平均年齡(33.37±1.26)歲;病程2~12年,平均病程(7.28±1.60)年。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診斷標準 西醫符合《婦產科學》[4]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相關診斷標準;中醫符合《中醫婦科學》[5]氣滯血瘀型辨證標準:婚久不孕;素有少腹痛或經行少腹疼痛;經量多少不一,月經后期,經色紫黑有塊,塊下痛減;脈澀或弦;舌質暗有瘀斑。
1.3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簽署知情同意書;生殖器無器質性病變;有生育需求的育齡期女性;認知功能正常。(2)排除標準:精神類疾患;肝、腎嚴重損害;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生殖器官畸形或發育不良;男方因素導致不孕;真菌性陰道炎、細菌性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惡性腫瘤;過敏體質;排卵功能障礙;針刺禁忌證。
1.4 治療方法 B組行輸卵管通液術治療,月經干凈后3~5 d,在20 ml生理鹽水中加入2 ml的0.5%利多卡因(國藥準字H20184147)、10 mg地塞米松(國藥準字H32026440)、4 000 U糜蛋白酶(國藥準字H22022843)、16萬U慶大霉素(國藥準字H13020892)實施輸卵管通液,若輸卵管造影顯示通暢欠佳或不通暢,則實施下個療程。術后0.1 g左氧氟沙星(國藥準字H20010150)靜脈滴注,2次/d,連續治療3 d。A組在B組的治療基礎上,使用針灸配合中藥內服外用治療。(1)針灸。取中極、氣海、肝俞、三陰交、太沖、腎俞、血海、子宮穴,常規消毒后,對上述穴位用32號1.5寸毫針直刺,針刺子宮穴時循按穴位或周圍,以壓痛點為針刺點,使針感傳至會陰部最佳,用捻轉進針法。對中極、氣海穴針刺時,以針感傳導至會陰部最佳。于月經干凈后第3天開始針灸,1次/d,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2)中藥內服。方藥組成:蜈蚣2條,路路通、川芎、三棱、桃仁、莪術各9 g,紅花6 g,黃芪、炒卷柏30 g,丹參、當歸15 g,郁金、川牛膝、赤芍各12 g,甘草6 g。加水煎至600 ml,分早中晚3次溫服,于月經干凈后第3天開始服用,1劑/d,每月服用10 d,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3)中藥灌腸。方藥組成:王不留行、丹參、沒藥、皂角刺、蒲公英各15 g,川芎、乳香各9 g,紅藤30 g。加水煎煮,取150 ml藥液。患者大便排空后取側臥位,將藥液加入一次性灌腸袋,注入肛門直腸內,保留3~4 h,1次/d,月經干凈后第3天開始治療,連續治療10 d,同時將灌腸方藥渣裝入布袋,在小腹兩側熱敷,30 min/次,2次/d,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
1.5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1年內正常宮內受孕為治愈;輸卵管造影顯示雙側輸卵管通暢,臨床癥狀、體征顯著改善為顯效;輸卵管顯示單側輸卵管通暢,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所改善為有效,患者病情無明顯改善為無效。有效率、顯效率和痊愈率之和為治療總有效率。(2)記錄兩組治療后1年妊娠情況和治療安全性。
1.6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以%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使用(±s)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A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妊娠情況和治療安全性對比 治療后1年,A組妊娠率為64.44%(29/45),高于B組的37.78%(17/4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403,P=0.011)。兩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
輸卵管是正常的受精場所,具有運送精子、拾卵、運送早期胚胎的功能,會受到性傳播疾病、慢性輸卵管炎、醫源性因素、輸卵管子宮內膜異位癥等因素影響,出現水腫、充血、積膿積水、炎性浸潤、肉芽組織增生,最終引起輸卵管阻塞,使受精卵無法結合,導致患者出現不孕[6~7]。輸卵管通液術治療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可有效開通阻塞的輸卵管,但術后妊娠比例相對較低,難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8]。
中醫認為,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屬于“斷續、無子、癥瘕”等范疇,病因病機復雜,如情志失調,肝失疏泄,阻滯氣機而血瘀;產后、經期攝生不慎寒邪入侵,阻礙血脈運行,瘀血在胞宮胞脈中滯留;刮宮術、人流術造成胞脈、胞宮損傷,氣血失和,聚而不散,并在局部形成瘀滯,胞脈閉塞,阻礙精卵結合而胎孕不能。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治療總有效率及妊娠率均高于B組;且兩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提示針灸配合中藥內服外用治療可增強治療效果且不會增加毒副反應。氣海、中極為任脈之穴,是人體生殖之根本;三陰交、血海可調補三陰經氣,益胞脈、調氣血;子宮為奇穴,調經助孕;太沖疏肝理氣;腎俞、肝俞可溫補元陽、補腎益精,針刺上述穴位能對下丘腦-垂體-卵巢軸進行調節,促進生殖內分泌功能恢復生理狀態,對機體排卵起到促進作用,增加受孕概率。中藥中蜈蚣、紅花、桃仁、莪術、三棱、路路通、炒卷柏、丹參、川芎等活血化瘀類中藥具有抗病毒微生物、抗菌等作用,能改善血液流變學、生殖系統的微循環,促使組織修復與再生,使炎癥反應減輕,避免輸卵管阻塞粘連,提高輸卵管通暢度,還能使機體免疫力提高,促進排卵,提高妊娠率。中藥灌腸經直腸給藥,使藥物直達病所,促進炎癥消散,發揮疏通輸卵管管腔、松解盆腔粘連等作用,為受精卵著床提供良好的微環境;還能利用直腸與盆腔的解剖關系,藥物直接作用于盆腔,行氣活血止痛、清熱解毒除濕、消癥散結,促使局部充血水腫消失,促進抗炎藥物局部吸收,最終達到避免粘連、消炎等目的,重新開通阻塞的管腔,促進輸卵管恢復正常功能[9~10]。此外,將中藥灌腸的藥渣熱敷于小腹部,能使藥物滲透至輸卵管病變組織或盆腔,促使胞脈疏通,促進蠕動,增強療效。針灸配合中藥內服外用可對沖任調理,疏通下焦,最終通暢輸卵管,增加受孕。
綜上所述,針灸配合中藥內服外用治療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患者可有效促進輸卵管通暢,提高妊娠率,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