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赫志強 張龍
(1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小兒外科 商丘476100;2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小兒外科 南陽473000)
高位隱睪是臨床常見泌尿外科疾病,1歲以下兒童發病率約為1%,嚴重影響患兒健康成長[1]。臨床治療高位隱睪以手術為主,常規開放式睪丸下降固定術可達到治療目的,但由于創傷較大,增加術后痛苦,且恢復較慢,具有一定局限性[2]。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進展,腹腔鏡在臨床中應用越來越廣泛,相較于傳統開放式手術,具有手術創傷小、術后恢復快、安全性高等優勢[3]。腹腔鏡在睪丸下降固定術中的應用可清晰手術視野,對于提高手術效果、減少術后并發癥有積極作用[4]。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78例高位隱睪患兒為研究對象,分組對比開放式與腹腔鏡下隱睪下降固定術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7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高位隱睪患兒78例,其中39例行開放式睪丸下降固定術的患兒納入A組,另39例行腹腔鏡下隱睪下降固定術的患兒納入B組。A組年齡1.3~10.5歲,平均(5.89±2.04)歲;左側21例,右側18例。B組年齡1.1~10.9歲,平均(6.03±2.11)歲;左側23例,右側16例。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經MRI、B超檢查確診為高位隱睪;性激素水平無異常;符合睪丸下降固定術手術指征;患兒家屬知情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腹部手術史;合并惡性腫瘤;有麻醉禁忌;合并泌尿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疾病、腎臟疾病。
1.3 手術方法 A組行開放式睪丸下降固定術。于腹股溝作2~3 cm切口,并剝離周圍組織,確認隱睪位置及與輸精管、精索關系,結扎疝囊;剝離精索周圍組織,切斷睪丸引帶,牽拉睪丸至陰囊;剝離精索,將睪丸置入陰囊;在陰囊與切口間做隧道,切開陰囊底部,剝離皮下組織及肉膜,以彎鉗將睪丸、輸尿管從陰囊底部牽入,注意避免精索、輸精管扭轉;陰囊底部縫合,固定睪丸韌帶。B組行腹腔鏡下隱睪下降固定術。術前檢查腹股溝及陰囊,排空膀胱,取平臥位,氣管插管麻醉,常規消毒鋪巾,于臍下緣作1 cm切口,提起臍旁腹壁,建立CO2人工氣腹,明確精索及輸精管情況,辨明睪丸位置,于臍部兩側作切口,為0.5 cm,置入5 mm Trocar,分離精索、睪丸、輸精管;游離精索,將睪丸放置陰囊底部;若睪丸難以牽引至對側內環口,則先游離精索,夾閉精索血管并切斷,保留輸精管;分離同側陰囊肉膜間隙,剩余操作與A組相同。兩組術后常規預防感染。
1.4 觀察指標 (1)統計兩組手術時間、術后疼痛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2)比較兩組術后6個月睪丸發育狀況。判定標準:發育良好為睪丸彈性良好且位于陰囊底部,超聲檢查提示血供正常,與健側相比體積縮小<20%;發育較差為睪丸無彈性或彈性較差,超聲檢查提示血供較差,與健側相比體積縮小≥20%。(3)比較兩組術前、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睪丸容積。睪丸容積=睪丸厚度×寬度×長度。(4)統計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切口感染、睪丸回縮、睪丸萎縮等。
1.5 統計學分析 通過SPSS22.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率表示,進行χ2檢驗,檢驗標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B組手術時間、術后疼痛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A組,術中出血量少于A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
2.2 兩組睪丸發育狀況比較 術后6個月,B組睪丸發育良好34例,發育較差5例;A組睪丸發育良好30例,發育較差9例。B組睪丸發育良好率87.18%(34/39)與A組76.92%(30/39)比較無明顯差異(χ2=1.393,P=0.238)。
2.3 兩組睪丸容積比較 術前,兩組睪丸容積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B組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睪丸容積均大于術前(P<0.05),但與A組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睪丸容積比較(ml,±s)

表2 兩組睪丸容積比較(ml,±s)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P<0.05。
?
2.4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A組術后出現切口感染3例,睪丸回縮1例,睪丸萎縮2例;B組術后未見并發癥。B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0.00%(0/39),低于A組的15.38%(6/39)(χ2=4.514,P=0.034)。
高位隱睪是生殖系統畸形病變,位置處于腹腔內腹股溝內環口上方,若未及時干預,可導致睪丸扭轉,誘發疝氣,甚至可造成不育。睪丸下降固定術是治療高位隱睪的主要方案,通過手術牽引將睪丸置于陰囊底部,從而恢復睪丸正常解剖位置,對促進患兒生殖系統正常發育有積極作用[5]。但常規開放式睪丸下降固定術創傷較大,患兒需承受較大痛苦,術后恢復緩慢,且易出現并發癥,不利于患兒生活質量改善。
微創手術是臨床外科手術的總趨勢,隨著近年來醫療技術的迅速發展,腹腔鏡技術的應用使睪丸下降固定術得到改良。與常規開放式睪丸下降固定術相比,腹腔鏡下隱睪下降固定術可將放大手術視野2~3倍,并進行近距離跟蹤,有助于提高手術效率,避免損傷周圍組織,提高手術安全性[6~7]。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手術時間、術后疼痛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A組,術中出血量少于A組(P<0.05),表明腹腔鏡下隱睪下降固定術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減輕術后疼痛,促進術后恢復。開放式睪丸下降固定術探查隱睪位置時具有一定盲目性,而隱睪位置對手術切口選擇影響較大,導致手術創傷較大,提高術后感染風險。腹腔鏡下隱睪下降固定術具有診療一體性,可明確隱睪位置,切口位置精確,且可明確睪丸周圍組織解剖關系,有助于避免損傷周圍組織,對減少術后并發癥有積極作用[8]。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A組(P<0.05),說明腹腔鏡下隱睪下降固定術可減少術后并發癥。另外,兩組術后睪丸發育良好率、睪丸容積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且兩組術后6個月睪丸容積均大于術前(P<0.05),提示腹腔鏡下隱睪下降固定術與開放式睪丸下降固定術治療高位隱睪的效果基本一致,且均有確切效果。綜上所述,腹腔鏡下隱睪下降固定術與開放式手術效果相當,但可進一步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促進術后恢復,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