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雷 陳秀林
(河南省南陽市骨科醫院足踝外科 南陽473054)
跟骨骨折為臨床常見跗骨骨折類型,多由高處跌落、擠壓等導致,臨床主要表現為足跟部劇烈疼痛、瘀斑、腫脹等,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數據顯示,跟骨骨折在跗骨骨折中約占60%,其中涉及跟距關節的骨折為75%左右[1]。目前,手術治療為有效、常用的方法,其中外側“L”形切口鋼板內固定術效果確切,可有效復位跟骨組織,改善臨床癥狀,但術后存在肌腱損傷、切口愈合不良等問題。基于此,本研究選取跟骨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跗骨竇小切口空心釘內固定術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1月~2019年9月收治的93例跟骨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依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47例、對照組46例。對照組女20例,男26例;年齡23~61歲,平均年齡(42.13±9.27)歲;Sanders分型:Ⅱ型18例,Ⅲ型28例;骨折部位:左側27例,右側19例。觀察組女22例,男25例;年齡25~63歲,平均年齡(44.08±8.96)歲;Sanders分型:Ⅱ型19例,Ⅲ型28例;骨折部位:左側25例,右側22例。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均經軸位、側位X線、CT檢查確診為跟骨骨折;就診時伴足跟部壓痛、腫脹、叩擊痛、活動受限等臨床癥狀;閉合性骨折;單側骨折;擬行手術治療;無認知障礙;無下肢手術史;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伴跟距骨性關節炎者;伴跟骨神經病變者;伴嚴重骨質疏松者;伴嚴重心腦血管、肝腎等臟器疾病者;伴凝血、免疫功能異常者;有手術禁忌證者。
1.3 手術方法
1.3.1 對照組 接受外側“L”形切口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腰硬聯合麻醉(或蛛網膜下腔麻醉)后,幫助患者取健側臥位(或俯臥位),常規術前準備后固定止血帶。于患側外踝上方4 cm左右跟腱外緣與腓骨中點處作手術切口,切口呈“L”形,至第5跖骨基底,長度12 cm左右,切開皮膚至跟骨,向上銳性分離、牽拉外側皮瓣,鉆入克氏針,位置在外踝、骰骨、距骨,暴露跟骨周圍組織,打開跟骨外側壁骨塊,在跟骨結節處,側方擠壓,縱向牽引,橫向鉆入斯氏針,恢復跟骨結構,撬撥復位后距關節面,復位外側壁骨塊,采用克氏針臨時固定,跟骨鈦板塑形后置入,擰入螺釘,確認復位良好后,沖洗,置管,縫合。
1.3.2 觀察組 接受跗骨竇小切口空心釘內固定術治療。術前準備同對照組,與患者跗骨竇處作切口,約4 cm,方向平行于足底。銳性分離周圍組織,暴露距下關節面,撬撥內側壁,糾正內翻畸形的跟骨結節,對跟骨內側壁對位對線實施復位,恢復跟骨高度,在跗骨竇切口處,置入1枚空心釘,用于固定載距突。用手法擠壓復位膨出的外側壁,在跟骨后方,靠近跟骨結節處置入2枚空心釘,固定骨折塊,確認復位良好后,沖洗傷口,置管,縫合,加壓包扎。
1.4 觀察指標(1)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后引流量。(2)術后3個月骨折愈合評分。根據X線評估骨折愈合情況,0分:骨折端無骨痂;1分:骨折端云霧狀骨痂;2分:骨折端正側位片至少一側形成骨痂;4分:形成結構性骨痂[2]。(3)術前及術后3個月后足功能。采用美國足踝外科醫師協會(AOFAS)制定的踝-后足評分量表評估,分優(90~100分)、良(75~89分)、一般(50~74分)、差(<50分)。(4)并發癥,包括疼痛、軟組織損傷、跟腓撞擊癥、距下關節炎等。
1.5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Ridit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術后3個月骨折愈合評分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后引流量低于對照組,術后3個月骨折愈合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術后3個月骨折愈合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術后3個月骨折愈合評分比較(±s)
?
2.2 兩組后足功能比較 術前,兩組后足功能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術后3個月,觀察組后足功能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后足功能比較[例(%)]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出現5例疼痛、2例軟組織損傷、2例跟腓撞擊癥、1例距下關節炎;觀察組出現2例疼痛、1例跟腓撞擊癥。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6.38%(3/47)較對照組21.74%(10/46)低(χ2=4.559,P=0.033)。
跟骨是人體肢體遠端組織,也是跗骨中最大的一塊,在負重運動中具有重要作用,骨折后易出現軟組織損傷,引起腫脹、疼痛等,降低足部功能;且受到跟骨解剖結構復雜性、周圍軟組織少等影響,跟骨骨折可嚴重破壞跟距關節,引起僵硬、粘連,促使骨刺等形成,致殘率較高。因此,給予跟骨骨折患者積極有效的治療,對改善其后足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外側“L”形切口鋼板內固定術為常用治療方法,術中可充分暴露跟骨外側壁,有利于骨塊撬撥復位、植骨,還可在直視下固定鋼板、螺釘,牢固性好,但因術中需廣泛剝離外側皮瓣,易損傷患者跟外側動脈,影響血供,術后出現皮瓣壞死、感染等并發癥[3~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后引流量均低于對照組,而術后3個月骨折愈合評分高于對照組,且后足功能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跟骨骨折患者接受跗骨竇小切口空心釘內固定術治療,可減少手術時間、術后引流量,促進骨折愈合,改善后足功能。跗骨竇小切口空心釘內固定術中無須廣泛剝離骨折處肌肉、筋膜,對軟組織損傷小,可保護腓腸神經,減少醫源性損傷;操作過程中可避免損傷跟外側動脈,能保證骨折周圍血供;使用空心釘加壓固定,可縮小內固定物與皮緣接觸面,減少內固定物對周圍神經肌腱損傷,利于傷口愈合;且切口小,還能縮短術中縫合時間及手術時間,減少術后引流量[5~8]。此外,跗骨竇小切口空心釘內固定術所用空心釘穩定性較好,能有效保證術后關節面穩定性,改善后足功能。另外,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提示跗骨竇小切口空心釘內固定術治療跟骨骨折,患者術后并發癥少。綜上所述,跟骨骨折患者接受跗骨竇小切口空心釘內固定術治療,能促進骨折愈合,改善后足功能,還可減少手術時間、術后引流量,且并發癥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