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光 胡麗珍 吳淑珍
(江西省人民醫院 南昌330006)
護士交接班是護理工作核心內容之一,也是護理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1]。尤其是針對老年危重癥患者,其病情變化快、突發因素較多、風險較高,若護士交接班質量不高,導致信息錯亂,無法完全準確地掌握患者病情,有可能影響到患者治療和搶救,增加患者安全隱患[2~3]。因此,護士交班質量是保證老年危重癥患者治療效果和提高搶救成功率的關鍵環節。常規交班模式通常是通過護士間的文字記錄以及語言溝通完成,但臨床中仍會出現各種失誤。因此應對常規交接模式進行優化,以提高護理質量[4]。本研究選取我院不同時間段的老年危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SBAR溝通模式對老年危重癥患者護理質量及其家屬滿意度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9年1~3月收治的42例老年危重癥患者作為對照組,2019年4~6月收治的42例老年危重癥患者作為觀察組。對照組男19例,女23例;年齡68~82歲,平均(75.18±4.17)歲;病程2~5年,平均(3.14±0.48)年。觀察組男18例,女24例;年齡67~81歲,平均(74.19±4.12)歲;病程2~4年,平均(3.18±0.43)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護士共32名,主管護師12名,護師16名,其他4名;年齡22~43歲,平均(32.62±6.54)歲;工作年限2~18年,平均(12.41±5.17)年;本科學歷14名,專科18名。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本研究納入患者均經影像學和臨床確診為老年危重癥患者,且無精神障礙方面疾病,有正常認知能力。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內容知情,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溝通模式 對照組采用傳統溝通模式,即交接班時,通過文字或語言方式交接患者具體情況。觀察組采用SBAR溝通模式。(1)建立SBAR溝通標準模板。根據標準的SBAR溝通模式,與各類疾病特點結合,由我院科室護士質控會進行討論,建立一個專科重癥疾病和疾病變化的SBAR溝通標準模板,保證可將交接班工作更加規范和標準,使得護士能夠更加清晰地表達出患者信息。其模板內容主要有:S,患者姓名、床號、目前觀察到的臨床癥狀等;B,患者主訴癥狀、主要病史、目前用藥情況(重點為特殊用藥)等;A,患者最近生命體征相關數據、觀察到的癥狀和病情變化情況,并同時對疾病變化相關性及疾病后續進展進行分析;R,已采取的護理措施、對接下來工作的建議(方向和處理措施)。(2)SBAR溝通模式培訓及實施。組建SBAR溝通模式培訓小組,由護士長及護士組成,對本科室所有護士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將SBAR的含義、實施的原因、該模板內容以及使用方法,通過課堂、情景模擬訓練、案例分析以及現場演練等形式進行培訓和練習,并進行考核,全部護士通過考核后,從2019年4月開始實施。
1.3 觀察指標(1)護理質量。患者出院前,使用我院護理部自制的分級護理質量評價標準對本次護理工作質量進行評定,包括4項內容,基礎護理(22分)、專科護理(24分)、病情觀察(34分)、健康教育(20分),滿分100分,評分越高,表明護理質量越高。(2)不良事件發生率。患者出院前,統計兩種溝通方式執行期間,患者發生不良事件情況,包括輸液滲漏/脫出、異常化驗結果、壓瘡以及管路脫出。發生率=(輸液滲漏/脫出例數+異常化驗結果例數+壓瘡例數以及管路脫出例數)/總例數×100%。(3)家屬滿意度。患者出院前,使用我院自制家屬滿意度調查表(該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84,具有較好的內在一致性)評價家屬滿意程度,包括護理技術、是否按時消毒等10項內容,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表明家屬滿意度越高。非常滿意>90分;一般滿意75~89分;滿意60~74分;不滿意<60分。滿意率=(非常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4)護士滿意度。患者出院前,使用中文版護士交接班評估表(NAER)[5],評價參加本研究工作護士的滿意度,內容包括促進患者參與、交接班效率和效力、增進護士合作和責任、確保合作安全、提供患者所需信息等內容,采用5級評分,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不知道3分;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1分。分數17~85分,分數越高,表明其滿意度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理質量比較 觀察組護理質量各項內容和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質量比較(分,±s)
?
2.2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2.38%)低于對照組(14.29%),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家屬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家屬滿意度為97.62%,高于對照組的80.9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家屬滿意度比較[例(%)]
2.4 兩組護士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護士NAER評分(72.56±3.47)分,較對照組的(65.17±5.12)分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743,P=0.000)。
臨床護理工作環節多、工作連續性差、交接多,因此標準、規范的交接班流程更有利于保證工作的準確性和連續性。以往交接班工作尚無具體交接內容和規定交接順序,自由性和主觀意識較強,造成交接工作中重點不突出,降低了危重癥患者的護理質量。因此,執行標準化的交接班流程和標準,在提高護理工作有效性及護理質量中尤為重要[6]。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基礎護理、專科護理、病情觀察、健康教育評分和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家屬和護士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表明SBAR溝通模式可提高老年危重癥患者的護理質量,同時可提升患者家屬滿意度比較和護士的滿意程度。分析原因在于SBAR溝通模式為交班工作制定了標準化的交班順序,主要內容制定后,由護士長和護士組長對所有護士進行培訓,充分了解SBAR溝通模式后進行實施,因此該模式下的護理質量較高[7]。根據該模式交接模板,可對患者當前生命指征、臨床癥狀、以往病史等進行詳細、準確記錄,使交接班更有條理性,解決傳統交接模式的內容過于簡單、不全面、重點不夠突出等問題,使本科室交接護士可在第一時間更清晰地了解患者基本情況,如病情發展、治療進度及重點關注點,有效避免了重點信息漏掉的可能,可幫助交接護士對患者病情做出客觀判斷,迅速確定患者后續護理內容。且護士對患者充分了解后,對患者癥狀進行分析和歸納,對其疾病程度可做大概評估,一旦患者發生緊急病情,護士也可及時做出一定措施,并及時完整地匯報給醫生,選擇最有效的搶救措施,從而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生命安全[8~9]。在就醫過程中,護士和患者家屬接觸更為密切,關于疾病、治療以及預后等相關知識,患者家屬向護士提問較多,因此若護士不能準確掌握患者疾病情況,則不好作答或詢問醫生后告知患者家屬,該行為可能損傷護士專業形象,不僅降低醫院可信度,可能會增加患者家屬不滿情緒,降低其滿意度[10]。實施SBAR溝通模式后,護士對患者情況掌握較多,不僅可回答患者家屬提問,同時可針對患者病情,進行健康教育以及相對應心理疏導,為建立一個良好護患關系打下基礎,因此患者家屬滿意度較高;且實施SBAR溝通模式后,護士之間的溝通次數變多,有效改善了交接班效果,從而提高了護士對該模式下的交接班滿意度。
綜上所述,老年危重癥患者護理服務中實施SBAR溝通模式,可提高護理質量,降低護理期間不良事件發生率,提高患者家屬和護士滿意度。